托馬斯·品欽(品欽)

托馬斯·品欽

品欽一般指本詞條

托馬斯·品欽(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1937——),全名托馬斯·魯格斯·品欽。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家。

1937年5月8日,托馬斯·品欽出生於美國長島,曾於美國海軍服役兩年,1957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後在波音公司擔任技術作家。1960年起開始著手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V.》,其主要作品有《拍賣第四十九批》、《萬有引力之虹》、《梅森和迪克遜》等,曾獲得福克納文學獎 、美國國家圖書獎等多個獎項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馬斯·魯格斯·品欽
  • 外文名: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
  • 國籍:美國
  • 民族:美利堅人
  • 出生地:美國紐約長島格倫灣
  • 出生日期:1937年5月8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康奈爾大學
  • 主要成就:美國全國圖書獎
    豪威爾斯獎
  • 代表作品:《V.》《萬有引力之虹》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點,主題,風格,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7年5月8日,托馬斯·品欽出生於美國紐約長島的格倫灣,原名托馬斯·魯格斯·品欽,是老托馬斯·魯格斯·品欽和凱瑟琳·弗朗西斯·班尼特的三個孩子之一,其祖先威廉·品欽是馬塞諸塞灣殖民地最初的所有者,曾領導了在斯普林菲爾德和漢普登縣的殖民活動。
托馬斯·品欽
品欽曾就讀於牡蠣灣中學,在那裡他獲得過“年度學生”的稱號,還在校報上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
1953年,因為跳過兩個年級,16歲的品欽中學畢業,進入康奈爾大學進修工程物理。
1954年末,托馬斯·品欽離開大學到美國海軍服役兩年。
1957年,托馬斯·品欽返回康奈爾大學以完成英語學位。
1958年,品欽和他的康奈爾同學柯克派屈克·塞爾合寫了科學幻想音樂劇《Minstral Island》的一部分甚或全文。
1959年6月,托馬斯·品欽拿到大學學位。同年在《康奈爾作家》上發表第一篇小說《細雨》。
1960年2月到1962年9月,托馬斯·品欽在西雅圖被波音公司雇為技術作家,在那兒他為《波馬克軍隊新聞》編寫安全方面的文章。
1963年,出版《V.》,贏得威廉·福克納基金的獎勵(福克納文學獎)。從波音公司辭職後,品欽曾在紐約和墨西哥呆過,之後他去了加利福尼亞。
1964年,托馬斯·品欽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數學的申請被否決。
1966年,品欽寫了一份關於洛杉磯華茲暴動後果和遺產的第一手報導,題為《深入華茲思想的旅行》,這片文章首次發表在《紐約時報雜誌》。
托馬斯·品欽
1973年,發表作品《萬有引力之虹》,榮獲了1974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但他拒絕領獎。並提名1974年的普利茲小說獎,然而普利茲協會否決了評審團的推薦,認為該小說“無法卒讀”、“浮誇”、“濫用筆墨”、且有些地方“傷風敗俗”,結果導致該年度普利茲小說獎空缺。
1975年,獲美國藝術文學院的豪威爾斯獎,品欽同樣拒絕領獎。
1990年,品欽與他的文學代理人梅勒尼·傑克遜——西奧多·羅斯福的一個曾孫女結婚,並於1991年生有一子。此前他有近30年的時間從未交過女朋友。
2004年,品欽結束了自己長達四十年的媒體抵制——他的頭像出現在了《辛普森一家》里。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作品類型創作時間
《V.》
長篇小說
1963年
長篇小說
1966年
長篇小說
1973年
《緩慢的學習者》
短篇小說集
1984年
《葡萄園》
長篇小說
1990年
《梅森和迪克遜》
長篇小說
1997年
《抵抗白晝》
長篇小說
2006年
《性本惡》(《固有缺陷》)
長篇小說
2009年
《流血的邊緣》
長篇小說
2013年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

在托馬斯·品欽的小說中,包含著當代社會豐富的信息,風格獨特到了沒有人可以模仿他的地步,其小說主題廣泛地涉及到美國和人類歷史歷史、自然科學和數學、工程學、軍事科學、信息學、現代物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以全新的視野和感受性表達。早年的就學、從軍和工作經歷影響了他的寫作。在他後來的很多小說中,他在美國海軍短暫的2年服役生涯、在大學中所學的工程學理工知識、在格林尼治村與藝術家的交往、在波音公司工作中獲取的當代新科技知識,都成為他後來創作的素材。
托馬斯·品欽(品欽)
托馬斯·品欽在大學畢業後發表的一些早期短篇小說中,《熵》是最重要的一篇。這篇小說埋藏了他後來小說的全部主題,是一把進入他小說世界最好的鑰匙。這篇小說將熱力學第二定律運用到對人類社會的觀察和描述上,敏感性十分超前。“熵”指的是物質系統的熱力學函式——在整個宇宙當中,當一種物質轉化成另外一種物質之後,不僅不可逆轉物質形態,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能量不能轉化為功。表面上看熵在增加,但是其功則在耗散和消失。這就好比人類大量製造的化工產品和能源產品一經使用之後,就很難再變成有用的東西一樣——宇宙本身在物質的增殖中反而逐漸走向“熱寂”,走向一種緩慢的熵值不斷增加,功卻在消失的死亡之中。這與眼下的人類社會極其相似。大量的產品和能源被轉化成不能逆轉的東西,電子垃圾、信息垃圾、塑膠和建築垃圾甚至是太空垃圾越來越多,人類本以為生活越來越方便和舒適了,實際上卻在逐步地走向一個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熱寂死亡的狀態。因此,“熵”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概念,也是托馬斯·品欽作品中的核心概念,他的小說大都與此有關。
在長篇小說《V》中,托馬斯·品欽在描述前衛藝術家們這個群體的時候,用的是熵的世界觀。他使自己的小說表面上看沒有什麼意識流、時空倒錯、內心獨白,但是他很善於描繪混亂不堪的狀態,來呈現人類生活在後現代狀態下的混亂和無意義。《V》和《拍賣第四十九批》這兩部小說大量涉及到科學技術知識,並隱藏著一些歷史事件的探討。托馬斯·品欽的頭兩部長篇小說,都包含著對美國社會及歷史碎片的沉思。《萬有引力之虹》則是一部十分複雜的、帶有神秘色彩和象徵符號色彩的小說,結合併詳述了他早期作品的許多主題,包括戰爭、物質的增殖、文化偏執狂、種族主義、殖民主義、情報和特務組織、共時性和熵等等。伴隨著對諸如種族主義、帝國主義和宗教這樣的宏大主題的強調,品欽的作品除借鑑和使用了許多傳統高雅文化和文學形式的要素之外,也顯示出一種與通俗文化的從事者和產品,諸如連環畫、卡通片、廉價小說、通俗電影、電視節目、烹調術、都會傳奇、陰謀論以及民間藝術的緊密親緣關係。這種對傳統上“高雅”和“低俗”文化之間的界線的模糊,有時被認為是一種“解構”,被視為後現代主義的標誌性特徵之一。
托馬斯·品欽(品欽)

風格

在品欽那裡,看似不講道理的漫長句型卻有著內生的數學模型般的精密。它們的過度生長並非依賴於並列,而更多依靠的是遞歸和內嵌。即使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品欽的句法也是稀奇古怪的(甚至有人稱之為“拜占庭式句型”),不僅挑釁他們的常識和語感,更需要耐心的拆解方可抵達意義。品欽的詞語政治有一個核心原則,即他總是在高語境下進行著小說敘述,將讀者默認為語言共同體的成員。對於非英語國家的譯者來說,這絕對不是施恩,而更像是一種施咒。於是,在《V.》里品欽說著美國海軍的專屬俚語,在《萬有引力之虹》里絕非淺嘗輒止地談論巴普洛夫心理學和火箭彈道學,在《梅森和迪克遜》里肆意復古18世紀英語的拼寫和詞法,在《性本惡》里用上世紀60年代的流行樂和電視劇打著各種機鋒……於是,在品欽的小說中,某些詞語(尤其是大寫時)就成為了深層意義的神經元節點。
托馬斯·品欽(品欽)
《拍賣第四十九批》繼續了托馬斯·品欽在作品中使用通俗歌曲和雙關語的習慣,並在他散文化的敘事中,加入了大眾流行文化的視點。《萬有引力之虹》小說眼界極為開闊,且往往別具風格地使用頗具幽默的誇張,並在對從物理、化學、數學、歷史、宗教、音樂、文學和電影各領域中汲取的素材之處理上顯示出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博學。托馬斯·品欽的第四部長篇小說《葡萄園》以強烈的潛在社會政治傾向,詳述了發生在威權主義和公社主義間的堅決鬥爭、反抗與同謀間的連繫,不過,仍保持著一種品欽特有的幽默感。小說從情節上看,融合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是一個大雜燴,因此,在小說里一些細節的處理上有些邏輯混亂,不過,這恰恰是托馬斯·品欽所追求的效果。第五部長篇小說《梅森和迪克遜》最出彩的地方是語言,托馬斯·品欽所使用的是美國18世紀的英語來寫作這本書,有著相當的、令人信服的語言功力,也有著對18世紀美國風貌的特殊概括。托馬斯·品欽在他的作品中透露,他是個流行音樂的狂熱愛好者。抒情歌曲和仿音樂劇的韻律,出現在他的每部小說中。

獲獎記錄

文學類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8麥克阿瑟獎天才獎----獲獎
1975豪威爾斯獎----獲獎
1974美國國家圖書獎《萬有引力之虹》獲獎
1974普利茲小說獎《萬有引力之虹》提名
1964理察及希爾達·羅森塔爾獎----獲獎
1963福克納文學獎《V.》獲獎
以上參考

人物評價

“品欽的口語化文字非常隨性,帶著厚重的美國風韻,以至於你會忘記它是刻意編造出來的。”——新聞周刊
沒有一個作家像品欽這樣寫作,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作家能夠具備品欽的這種總體性的知識和記憶。這個總是隱居在小說背後的面孔,藏在歷史的迷霧中,卻能看透歷史的真相,把握住歷史的真實和幻覺。——書評人思郁
品欽拒絕成為名人,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態度,卻讓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傳說越來越多。——《新世紀周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