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雕像作品)

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雕像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哀悼基督》是公元1498年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作品中聖母的形象典雅而沉靜,默默地俯視著躺在她雙膝上的死去的基督,她年輕而美麗,沒有給人以過於悲傷和痛苦的感覺。雕塑中體現得更多的是人文主義的精神而不是宗教的氛圍。顯然這件作品帶有作者早期雕刻的風格特點,這個時期主要是對古典風格和題材的繼承,運用了穩重而優美的寫實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哀悼基督
  • 外文名:The Pietà 
  • 作者: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 雕塑類型:圓雕
  • 材質:大理石
  • 創作時間:公元1498年
  • 高度:175厘米
  • 現收藏地: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 作品別名:聖母憐子圖
雕塑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模式,構圖,人物形象,名家點評,修復完善,作者簡介,

雕塑內容

哀悼基督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向後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一般細長,腰部彎曲,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聖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溫文爾雅,身著寬大的斗篷和長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向後伸開,表示出無奈的痛苦;頭向下俯視著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托出姣美的面容。

創作背景

米開朗琪羅於1475年3月6日誕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山城小鎮卡普萊斯。1494年秋天,法國國王率軍入侵義大利,逼近佛羅倫斯。米開朗琪羅只好離開家鄉,到外地去謀生。待他回到家鄉時,教皇聯合佛羅倫斯舊貴族排擠積極進行宗教改革的主教薩伏那洛拉,並把他處以火刑,還將骨灰扔到河裡。
這一殉道事件深深地震動了米開朗琪羅:他感到薩伏那洛拉領導的運動是正確的,他提倡的真誠樸素的道德也是崇高的,他是一個同情人民民眾的殉道者。於是,米開朗琪羅開始創作《哀悼基督》。他要把對薩伏那洛拉的深切悼念傾注到這個作品裡。這個作品是依據《聖經》故事,表現基督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來後,聖母瑪麗婭抱起兒子屍體時悲痛與哀悼的情景。

藝術鑑賞

模式

作者突破了以往蒼白衰老的模式,聖母被刻畫成為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少女,卻沒有影響到表現她對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觀的,但她的悲哀卻是深沉的。她所體現出的青春、永恆和不朽的美,正是人類對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構圖

作品採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構圖,聖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聖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聖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體與聖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雕像的製作具有強烈的寫實技巧,作者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細節,並對雕像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打磨,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

人物形象

頭披長巾的聖母端坐著,裸體、遍體傷痕的基督安詳地躺在她的膝上。米開朗基羅認為,作為聖母,看到自己的兒子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走完了自己的旅程,雖然她的內心是非常悲痛的,但不應捶胸頓足地痛哭,而是把悲痛埋藏在心裡。於是,他把聖母雕塑得異常平靜,低垂的眼帘使人感到喪子之痛正在何等殘酷地折磨著一個母親。略向後面伸開的左手,表現了瑪麗婭萬箭穿心般的難言之苦。聖母的表情是靜默而複雜的,不僅傾瀉了無聲的哀痛,也不只是聖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一種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的感情。

名家點評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作品中的基督像永生了一樣,那么年輕,死去的軀體靜靜地躺在聖母的膝上,好像睡著了一樣。人物的線條有著希臘風格的嚴肅,但是卻瀰漫著一股無法言喻的哀愁情調。這座雕像的人物是那么美麗,看上去卻又那么的淒涼。

修復完善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幅雕塑時年僅24歲,這也是他唯一簽名的作品。1972年,33歲的奧地利地理學家拉斯洛·托特來到聖彼得大教堂。他爬過護欄,一邊喊著“我是基督”,一邊用大錘擊打這座大理石雕塑。聖母瑪利亞的左眼皮、脖子、頭和頭巾一一掉落後,他又一手摺斷了聖母瑪利亞的左臂。梵蒂岡教廷的工作人員在這場劫難後找到了50餘塊大理石碎片,但更多碎片還是被遊客順手牽羊帶走了。修復後的雕塑現安置在防彈玻璃製成的展示櫃內。

作者簡介

博那羅蒂·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文西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又譯“米開朗基羅”、“米高安哲羅”。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