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脾化積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明醫指掌》卷十。主治小兒諸積。
基本介紹
- 名稱:和脾化積湯
- 出處:《明醫指掌》卷十
- 主治:小兒諸積
組成,主治,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山楂,枳實,蓬術,厚朴,白芍,甘草,陳皮。
主治
小兒諸積。
加減化裁
乳積,加砂仁、香附;氣積,加木香、蘇梗;驚積,加茯神、遠志;虛積,加白朮、茯苓;實積,加檳榔、牽牛;表有熱,加柴胡、黃芩;里有熱,加黃連、木通;小便不利,加滑石、澤瀉;大便不通,加大黃、枳殼;寒月,力嗌智、草豆蔻。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保健按摩》:“小兒有乳積、食積、氣積、驚積、虛積、實積積塊之不同,惟夜間有熱、肚熱面黃者,傷積之明驗也。乳積者,因兒啼叫未住,即便乳兒,致傷胃脘,吐下酸臭是也。食積者,乳食過飽,飽即困睡,肚脹吐瀉是也。氣積者,因母怒氣不散,即便乳兒,兒食氣乳停滯不化,腹痛多啼,痢如蟹渤是也。驚積者,受驚而後有積,時泄青菜汁是也。虛積者,或曾傷食吐瀉,或輾轉致虛,其積尚伏,故日虛積,面與手足俱腫是也。實積者,壯熱屎硬、口渴引飲、善食是也,和脾化積湯加減治之。積塊者,丹溪云:氣不能成塊,乃痰與食積,死血也。治之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補脾行血,開痰為主,塊去須大補。錢孔純云:癖塊遊走不定,攻則痛悶,日漸枯瘦,急用化癖法貼之,內服消積化聚丸以除痼疾,若臉黑頰青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