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巴別爾發生愛情》是2008年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天兵。
基本介紹
書摘,內容簡介,書評,作者簡介,目錄,
書摘
第一章關於《騎兵軍》與《巴別爾馬背日記》
引子
1920年5月,蘇維埃紅軍發動對協約國第三次武裝干涉的大反攻,列寧意欲通過進逼華沙導致德國工人起來暴動,進而引發世界革命的高潮——蘇波戰爭爆發了。
當時,蘇維埃紅軍從兩個方向進攻波蘭:從白俄羅斯的明斯克方向進攻的是在27歲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的西方面軍,一路勢如破竹,至7月底已進抵華沙城下。從基輔方向進攻的是由葉戈羅夫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其先鋒是由布瓊尼統帥的第一騎兵軍,共有哥薩克16700多名。他們在1918年至1920年的內戰中,曾擊潰了與之交戰的所有白軍。蘇波戰爭爆發後,他們從內戰前線轉戰千里,一舉攻克烏克蘭首府基輔,然後順勢突入波蘭300公里,如入無人之境。
26歲的伊薩克·巴別爾,化名基里爾·柳托夫,作為敖德薩俄國南方通訊社的戰地記者跟隨第一騎兵軍攻入波蘭。一路上,巴別爾的職責不只是戰地記者;還包括填寫戰報、審訊俘虜和傳達命令等。同時,他還在為將來的創作做準備。他在馬背上、宿營地里和馬車上;在槍林彈雨、饑寒交迫和人困馬乏中斷斷續續地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這就是他1920年的軍旅日記。
內容簡介
《和巴別爾發生愛情》收入近年來有關俄蘇文學天才伊薩克·巴別爾的評論及訪談中的精華。談話者有曾經影響過幾代人的王蒙、李澤厚,還有蘆葦、江弱水、倪樂雄、孫郁等最具實力的中年作家和學者,也有80後青年作家張悅然,全方位地向中國讀者展示在中國出版巴別爾作品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意義。這是中文領域內第一種介紹巴別爾文學、藝術的言論集,是巴別爾著作的絕好補充,成書共歷時四年。
書評
《和巴別爾發生愛情》的學術價值已經超出單純的外國作家評論,而是一部精彩紛呈的談藝錄。
作者簡介
王天兵,作家、畫家,長期致力於東西方藝術史研究及藝術創作。近年來,他編訂出版了俄蘇文學天才伊薩克·巴別爾的《騎兵軍》《敖德薩故事》(戴驄譯)及《巴別爾馬背日記》(徐振亞譯)。他的近著《哥薩克的末日》是中文領域內第一本研究巴別爾及其哥薩克經歷的專著。 他的《西方現代藝術批判》是中文領域內第一本全面批判20世紀西方藝術的學術書籍。其新著《華美狼心》通過對兩個當代中國畫家的個案研究及塞尚在中國的傳播歷程,遠征先秦漢晉,融匯古今東西,呼喚根植於中國而又超越西方的真正藝術的出現,既是一次藝術旅行,叉是一篇文化宣言。
目錄
獸與畜(代序)
第一章 關於《騎兵軍》與《巴別爾馬背日記》
引子
我的第一篇巴別爾
革命與愛情——與王蒙筆談《騎兵軍》
附:莎樂美、潘金蓮和巴別爾的騎兵軍
巴別爾與納博科夫的“緣分”或“無緣”——與曾園談巴別爾
世界革命與民族主義——與李澤厚談《騎兵軍》和《巴別爾馬背日記》
打開騎兵軍之謎的鑰匙——與倪樂雄談《騎兵軍》和《巴別爾馬背日記》
改編《騎兵軍》——與蘆葦談《騎兵軍》和《巴別爾馬背日記》
生於1982——與張悅然談巴別爾與《騎兵軍》
一個護士的故事
第二章 關於《敖德薩故事》
巴別爾文風及黑幫電影
與《敖德薩故事》及《紅樓夢》之關係
王天兵、蘆葦談巴別爾、敖德薩
與電影之關係及其他
到敖德薩去找巴別爾
說不盡的巴別爾——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一場討論會
穿越時空的心靈擁抱——王天兵與巴別爾
第三章 關於《哥薩克的末日》
“哥薩克來啦!”——《哥薩克的末日》成書記
1920年的世界革命與蘇波戰爭始末
俄羅斯邊塞文學——2006年滬上讀書瑣記
中國需要一場新的文化啟蒙運動——《哥薩克的末日》北京發布會發言
巴別爾的新生
怎樣讀巴別爾——《哥薩克的末日》深圳發布會發言紀要
“我甚至變成了巴別爾”
巴別爾的中國之旅(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