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鸚哥屬(學名:Myiopsitta)是鸚鵡目、鸚鵡科下一屬攀禽。僅有二個物種:和尚鸚鵡和白胸鸚鵡。體長26-30厘米,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緣生活。上體鮮綠色,前額和胸部淺灰色,腹部淡綠黃色。
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常在樹間與地上覓食,經常和其它鳥類混群覓食。群居性,成對或成群生活,每群約30-50隻。食物主要是種子,也包括各種草,樹木和、芽和花以及漿果。分布於美洲和歐洲。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級分類,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形態特徵
圖片 | 簡介 | |
---|---|---|
1 | 白胸鸚鵡 | 白胸鸚鵡:體長26-28厘米。中等大小的綠色長尾小鸚鵡,前冠、下臉和胸部呈白色,下胸部和腹部變成亮黃色。初級和中長尾呈明亮的金屬藍色。相似的物種。和尚鸚鵡的冠部白色較少,腹部呈淡橄欖黃色,而不是亮黃色,上胸的白色羽毛中心顏色較深。 |
2 | 和尚鸚鵡 | 和尚鸚鵡:體長在28-30厘米,翼展43-48厘米,體重90-140克。雌鳥比雄鳥小10-20%。共有4個亞種。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緣生活。上體鮮綠色,前額和胸部淺灰色,腹部淡綠黃色。 |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主要出沒於乾旱的樹林地區以及其他散布樹木的林地,包括與水道接壤的長廊森林。還生活在耕地和有林蔭大道的城鎮郊區。這些鳥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然而,居住在玻利維亞的種群可以上升到3000米的海拔高度。
生活習性
行為
常在樹間與地上覓食,經常和其它鳥類混群,會與鴿子等其它種類的鳥一起覓食。群居性,成對或成群生活,每群約30-50隻。繁殖季節以外的聚群規模更大。這些鳥建立共同的棲息地,有時在冬季占據巢穴。每年的這個時候,它們經常與其他物種交往,例如鴿子和牛鸝屬的褐頭牛鸝。
食性
食物包括各種草,樹木和其他植物的種子、芽和花,以及水果和漿果,一般在樹木和地面上覓食。消耗的植物材料主要包括草類種子、仙人掌幼芽和樹棲果實。在築巢過程中,朴屬(Celtistala)、薊和棕櫚堅果的橙色卵形果實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在冬季會進入人類居住的花園覓食,玉米、高粱和某些穀物很受歡迎,這使它成為農民討厭的鳥。除了植物之外,這些鳥還吃一些昆蟲及其幼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奧地利、比利時、百慕達、開曼群島、智利、捷克、法國、德國、瓜德羅普、日本、墨西哥、波多黎各、斯洛伐克、西班牙、美國、維京群島(美國部分)、巴哈馬。
繁殖方式
和尚鸚鵡的築巢季節為10月至翌年2月。在潮濕的地區,和尚鸚鵡成群築巢,它們用喙從朴樹屬灌木上砍下的木塊建造大型巢穴。巢穴總是放置在懸崖環境中。在降雨量很少的地區,往往單獨築巢。大部分的和尚鸚鵡都將巢密集的築在彼此附近,通常築巢所需的樹枝來自於灌木叢,它們將巢穴做的非常大,進入巢穴後約分有3個巢室,最裡面的是下蛋育雛的巢室,雄鳥則在最外面的巢室巡視保護它們的巢穴,繁殖期在10-12月,通常產4-6枚卵,也有1-11枚的紀錄,孵化時間約為24天。幼雛是晚成的,在起飛前會在出生地停留約6周。生產力最高的幼鳥通常放置在引進的桉樹上,這些樹的產量比當地植被高得多。奇怪的是,窩數多的鸚鵡的育雛成功率更高。
白胸鸚鵡習慣在懸崖的崖壁築巢,巢穴是一個巨大的木棍巢。與和尚鸚鵡的巢不同,它們不是公共的,但可以緊密地建造在一起。(這兩種鸚鵡是唯一不在樹洞空腔或洞穴中築巢的鸚鵡)。將巢密集的挖在彼此附近,繁殖期在10-12月,通常產4-6枚卵,孵化後23-24天,有時一年內會養育兩窩。幼鳥大約6-7周后離巢。
下級分類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IUCN | |
---|---|---|---|---|
1 | 白胸鸚鵡 | Myiopsitta luchsi | (Finsch, 1868) | 近危(NT) |
2 | 和尚鸚鵡 | Myiopsitta monachus | (Boddaert, 1783) | 無危(LC) |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10月12日:
無危(LC)——1種;近危(NT)——1種。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