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麟閣,男,梅花大鼓票友、教師。名家麒,字麟閣,筆名墨香齋主。北京人,出身於北京世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麟閣
- 外文名:Zhou Lin pavilion
- 出生日期:1901年1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76年11月8日
- 職業:教師
- 性別:男
- 字:麟閣
出生-逝世,生平,
出生-逝世
出生:1901年11月29日,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十月十九日
逝世:1976年11月8日,農曆丙辰年九月十七日
生平
周先生對書法金石有較深的造詣,善大草,精篆刻,求賜者甚多。早年在北京和已故三弦聖手白鳳岩先生交往甚厚,博通多種樂器,如三弦、四胡、琵琶、京胡、笙、笛,都能熟練地掌握。能唱很多岔曲、腰截,如黃鸝調、馬頭調、硬書等,尤精金派梅花大鼓,曾得到金萬昌先生的親傳和賞識,為票界金派梅花傑出繼承者。他經常演唱的除各紅樓段子外,更有金先生親傳的拿手活,如《安兒送米》、《鴻雁捎書》、《老媽上京》、《二姐思夫》等。20世紀30年代在京曾多次應白鳳岩先生邀請在茶園玩票演唱,白先生領銜組織的“五音聯彈”為其伴奏,當時名聲響遍曲壇。20世紀40年代在天津電台曾多次直播,演唱曲目有《悲秋》、《思親》、《捎書》等。每次伴奏除三弦、四胡、琵琶外,另加打琴(洋琴)、笙、笛等,樂師有親傳弟子侯樹江操三弦,還邀請李墨生、李元通、韓德榮、程樹棠、祁鳳鳴、於少章等先生協助並指導。
解放後,周先生在銀行工會和市文化宮輔導培養很多業餘文藝活動骨幹。1956年全國曲藝匯演時,周先生代表天津人民銀行工會參加指導,後加入天津廣播電台曲藝創作組,並被吸收為曲協委員。1962年首屆“津門曲萃”演唱會,周先生先後在“觀摩場”和“梅花專場”演出三場,有《黛玉悲秋》、《鴻雁捎書》和《百鳥朝鳳》,五音換手聯彈有李墨生、馬滌塵、鐘吉瑞和韓德榮(周先生每次演出必請韓先生操左手琴,即左手打琴、右手拉四胡,難度較大)並由駱玉笙擊鼓助演。在本屆“津門曲萃”之後並協助天津和平區曲藝團親授周文茹演出《安兒送米》,極為精彩。周先生在電台除留有上述各錄音外,並曾有“梅花鼓套子”講座,共四講,多次播放過。
周先生演唱嗓音甜潤味濃,功底深厚,板槽嚴格且俏,閃、躲、空都有一定的講究,鼓套子和樂隊配合抑揚有節、一絲不苟,上下三番兒雅而不噪,聽來心曠神怡,實為難得的藝術享受。花派名家花筱寶一度常到周先生家學習求教。
周先生不但藝術精湛,更令人懷念的是:品德高尚,作風正派,忠於職守,一生清白,殷實忠厚,樂於助人,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和藹謙虛,從不顯示自己,從不背後議論他人,從不接受弟子的禮物。任何客人(包括弟子)來時必離座相迎,走時必親送門外。
1956年,全國業餘曲藝演員赴京匯演時,周先生雖以工會派去指導的名義參加,然每次演出都以配角參加,如打木魚、手磬等,同去參加的演員,有的過若干年後才知道周先生的實際才藝。周先生在青島工作時,遇到天津弦師李文華(天津和平區曲藝團退休老弦師)因患白內障失明,先生千方百計代為延醫診治,聽說手術有望,於是全力資助使能復明。後來,李老師對周先生感激之情,始終不忘,回津後逢人便講。
周麟閣老師一生廣交曲藝界專業演員和弦師,其藝術和人品享譽京津。周老自20世紀40年代初期開始陸續教了一些弟子,那時他帶著徒弟每天到天津佟樓附近的花園(原“倪家花園”,今“兒童醫院”)練功、喊嗓子、同專業演員一樣下苦工。每天練早功的專業演員有相聲演員常寶堃(練習貫口活兒),單弦演員張劍平、弦師程樹棠也不時前往。周老為求得嚴格的功底和精湛的藝術帶領弟子侯樹江、商文藻、劉維琦等在一段時期內從不間斷,那時票友喊嗓子練功在當時也算是一大盛況。
“文革”初期,《天津文藝報》點名周先生為“資產階級票友”,自後即停止活動。1976年,大地震後因遷居,加上體弱,不堪挫折,於當年11月8日病逝,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