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學,周長學,男,藏族,出生於1964年1月,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八一希望國小教師。
人物履歷,人物事跡,所獲榮譽,
人物履歷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八一希望國小教師。
人物事跡
風雪擔書夢,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有人看到他的滄桑,更多人看到他永遠年輕的心。
40年,他跋涉了許多路,卻總是圍繞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他的信念。
他叫周長學,1983年,年僅19歲的他開始在安順場鎮新場村安寧溝村小任教,一乾就是40年。40年來,周長學堅守在偏遠山村國小的講台,躬耕在家鄉的村小教學點,教育了大山深處的三代人,大家都親切地按當地藏族風俗稱呼他“阿爸”。
他的家鄉,邊遠貧困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海拔1700多米的石棉縣安順場鎮新場村安寧溝是鄉村教師周長學的家鄉,也是當年紅軍長征途經地,是石棉縣典型的中高山少數民族聚居村落之一,彝族和藏族同胞散居在安寧湖周邊。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安寧溝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少數民族民眾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導致當地適齡彝族和藏族兒童八十年代前很少上學。
當年,為了安寧溝少數民族娃娃能就近入學讀書,新場村國小設定了安寧溝教學點並派來了公辦教師。但隨著改革開放的聲音傳進山村,教學點一名公辦教師和本地一名代課老師先後離開教師崗位,投身到經濟建設中。貧窮的山鄉和艱苦的生活留不住老師,山里娃讀書難成了一塊壓在山村的巨型大石,挪不開也砸不碎。
他的40年,紮根這片土地做教育
1983年,19歲的周長學國中畢業了,鄉親們找到他,希望他能回安寧溝給孩子們上課。
周長學作為同年安寧溝10名中學畢業生的佼佼者,有著更遠大的理想。一開始,他是不情願的,但當聽到老黨員父親說:“學校已經沒有老師了,之前的兩名老師因為條件艱苦先後離開,山寨適齡入學的少數民族娃長期都在山上放牛看羊”,他動搖了。
畢業前回到家,看著鄉親們期待的目光和孩子們對知識渴求的眼神,周長學兒時的教師夢和為家鄉培養文化人的念頭一次次堅定。於是,他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安寧溝,一頭扎進簡陋的學校,就這樣,他成了一名民辦教師,也是安寧溝教學點唯一的老師,為20餘名藏彝學生教授從國小一年級到三年級的複式班課程。
他的堅守,給這群山里孩子帶來希望
周長學說,安寧溝教學點當時非常簡陋,“教室是土坯砌成的簡易瓦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風;操場是泥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教學設施為零,連教參都沒有一本。”
簡陋,嚇不退信念堅定的周長學,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教學點的條件。
教室的牆上沒有黑板,他就親手糊了一塊;學生沒有課桌椅,他就請父親和一位家長幫忙,花了整整一個假期為孩子們做好桌凳;漏雨,他就和妻子一起翻蓋校舍房頂,修葺漏雨的地方;漏風,他把裝過化肥的塑膠口袋訂在窗框上當玻璃;沒有體育設施,他就自己上山砍了四根木頭在操場上立起兩個籃球架;山路泥濘,他就每天清晨挑兩擔水為一個個學生擦去膠鞋上、褲腿上的淤泥;最難的是每學期開學,他要沿著崎嶇而泥濘的山路步行4小時,下山去縣城為孩子們購買新書本,然後背上用油布捆牢的“書本包”爬5個小時山路回學校。
努力改善教學條件的同時,周長學還不忘提高個人教學業務能力,利用周末時間翻山步行到縣城參加各種進修和培訓,取得了大專學歷。
2010年,深圳愛心企業捐資32萬元,援建了安順場鎮新場村國小,安寧溝教學點撤銷合併成為了歷史。
“去新學校那天,我扳著手指頭細算,發現在教學點已經幹了26年”,周長學感慨著說。26年裡,在他的獨自堅守下,周邊沒有一個適齡兒童失學,從安寧溝教學點走出了大學生和中專生。周長學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家鄉的溝溝嶺嶺,寫在了每晚煤油燈下備課本上的點點滴滴。
他的守護,往返學校的路有老師在就不怕
從安寧溝到新場國小,雖然只有兩公里多路,但因為山路崎嶇,上學下坡要50多分鐘,放學上坡要1個多小時。除日常教學外,周長學每天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帶著安寧溝的孩子們一起上學、放學。最小的幾個娃,他還要輪流牽著、背著往返家校。直到2012年,嶄新的水泥路修通,家長們買了機車,逐漸自行接送孩子,周長學才卸下了這副接送的“重擔”,但學生沿途的安全他依然攬在肩上,記在心中。
他的憧憬,教育的薪火要永遠傳遞下去
2021年,新場村小撤併至安順場八一希望國小,周長學結束了長達38年的村小教學生涯。明年他就要退休了,但是,在學習的路上他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他始終堅持學習新教法、新標準、新課程。在全縣教職工運動會上,他是最年長也是身形最矯健的一位籃球運動員,還自學視頻剪輯、拍照等技能。他說,“安順場是紅軍勝利場,安順國小是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孩子們是紅色的血脈,在教育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要不斷學習,把知識傳遞給孩子們的同時,也要把紅色教育根植到孩子們心中”。
八百里貢嘎山,錦巒疊嶂,美如畫屏。雲霧深處,大山之巔,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躬耕在這片土地上,把知識一點一點注入鄉村,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所獲榮譽
2023年,入選2023年第三季度四川好人敬業奉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