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留華

周留華

周留華,國家一級秦腔演員。現任陝西省涇陽縣文化局副局長兼陝西省涇陽縣人民劇團團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留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省涇陽縣 
  • 出生日期:1955年
  • 職業:秦腔演員
人物經歷,出演劇目,相關介紹,

人物經歷

1955年出生於涇陽縣橋底鎮牛家台村。早在上國小時他就十分酷愛秦腔,十三歲即跨進藝術殿堂拜師學藝,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苦練基本功。由於各方面訓練紮實,加之接受能力較強,因之學生期間即深受老師的厚愛,被認為是一個“好苗子”。
周留華周留華
儘管周留華有天資聰慧、體質矯健,長相英俊、嗓音宏亮等諸多優越條件,但他絕不因此而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老師一再叮嚀的“要想台上撂的紅,不吃苦頭弄不成”,“台上一秒鐘,台下三年功”等口頭禪,他更是刻骨銘心。他也深知本團好多前輩老藝人(如王益民、陳仁義等)也都是通過終生的“勤學苦練”才馳名於秦腔劇壇的。

出演劇目

主要出演劇目要有:《周仁獻嫂》《生死牌》《八件衣》《祭靈》《李白辭朝》《清風亭》《狀元媒》《趙氏孤兒》《海瑞訓虎》《楊廉悔路》《朱元璋斬婿》等。
周留華
周留華扮相英俊,聲音洪亮,身段漂亮.實為廣大秦腔愛好者所喜愛。唱腔圓潤,溫婉。很有味道。
陝西省涇陽縣人民劇團演出所到之處,人們絡繹不絕。叫好聲接二連三。
周留華一場戲有時可披紅四五次。周留華所演劇目,尤《周仁獻嫂》最為深刻。表演時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相關介紹

陽劇團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革命傳統的藝術團體。涇陽縣人民劇團是1951年由民間戲曲班社“民聲社”改造組建的。1952年,政府正式命名為涇陽縣民聲劇團,為集體性質戲曲藝術團體,經濟上自負盈虧。改制後,彭易國任團長,張化愚任副團長,李笑儂任導演,張德雲任教練。政府派高惠民為指導員,由縣文化館長王興林全面領導劇團繼續“改制、改戲、改人”工作。全團90餘名演職人員。主要演員有:鬚生王益民、彭易國、盧景民、柴正俗;旦角李愛琴、譚玉秀、張正聲、李志明、張玉民、宋竹梅;生角王理中、馮則敏、劉育民;花臉王志治、王德山、魏永魁、張新玉;丑角肖忠義、屈益民。琴師李炳權,司鼓張寶民、高富華。
周留華
主要劇目有新編歷史劇《新九件衣》《赤膽忠心》和傳統戲《梁山伯與祝英台》《家庭痛史》《天河配》等70多本。並經常巡迴於三原、高陵、富平、耀縣、銅川等地。《新九件衣》《家庭痛史》《梁祝》《天河配》等戲在周圍縣影響較大。 1953年,主要旦角演員李愛琴被省五一劇團調走。第一次整團隨之開始。這一時期排演了《西廂記》《竇娥冤》《四進士》《劈山救母》等,宋竹梅、范新玲、趙惠茹、李彩蘭、張琴珠、聶秀雲、伍銀琴、冠月玲等一批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劇團由一度的低潮而迅速恢復。1955年,劇團建立了黨支部,范慶文任支部書記,彭易國任團長,導演張正聲,教練呂新安,司鼓高富畢,琴師李炳權,演員陣容基本上沒有變動。這一時期,民聲劇團除演出傳統歷史劇外,還演了大量的現代戲劇目。有《梁秋燕》《迎春花開》《糧食》《撩亮眼睛》《紅旗譜》《血淚仇》《窮人恨》《小女婿》《羅漢錢》等20多本。1956年,陝西省戲曲會演,經當時渭南地區選拔,彭易國主演的《悔路》,宋竹梅主演的《藏舟》參加會演,彭易國獲演員二等獎,宋竹梅獲三等獎。1960年省青年演員會演,宋竹梅主演的《拷紅》獲演員獎。1956年民聲劇團招收第一科學生,負責人有王興林、姬漢明,教練呂新安、李志明、王明華,司鼓楊永義,琴師劉爭印、周建英。共收學生40多名,除練功學藝外,還教授語文、歷史、音樂常識課。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共演出了《鍘美案》《岳飛》《史可法》等七個本戲和20多個折子戲。1960年涇、三、高、淳合為三原大縣,民聲劇團改編為三原縣戲曲劇院秦腔一團。書記程同春,團長魏清孝,副團長王藝國,導演李西民,教練劉智民,司鼓楊永義,琴師李炳權、劉爭印。
以演現代戲為主,劇目有《星火燎原》《林海雪原》《江姐》《劉介梅》;古代戲有《生死牌》《竇娥冤》《斬經堂》《審誥命》等,且秦腔、迷胡兼演,觀眾喜愛,上座率較高。1962年分縣,涇陽縣人民劇團恢復。范慶文任書記,王仲一任團長,王益民任業務副團長,李志明任導演。適逢三年自然災害,劇團演出處於低潮,收入極不景氣。1964年,劉鐵涯任書記,王益民繼任團長,主要演員有王益民、焦振堂、宋竹梅、范新玲、屈益民等。劇團雖經調整班子,補充演員,但由於困難時期大傷元氣,一時很難恢復。1966年涇陽縣開展“四清運動”,劇團停演,演職入員全部下鄉參加社教,歷時八個多月,工資由政府撥發。後又集中搞劇團“四清”,領導靠邊站,老藝人受到衝擊。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戲箱被燒,絕大部分演職人員回了家,所余衣箱道具多蒙翟紅元老藝人以性命相護,才免遭破壞。1969年,劇團精減,留演職人員9人,其餘全部回家。後由於派性大發,劇團陷入困境。涇陽劇團的優秀演員主要有:六九級的周留華、胡麥成、趙戰全、張軍科、杜參軍;七一級的楊柏喜、高吉利、岳雙七、楊國平、梁公社、楊吉煥、龔亞民、曹永、費海勝、李耀敏。女演員有:孫美容、楚興華、鄭秀麗、張巧珍、梁利利、孫惠斌、閆立紅等,他們都是七十年代很優秀的演員! 1972年到1975年,劇團排演了現代戲《支農新歌》、《前哨》(姜德華創作)。
1976年“四人幫”垮台以後,戲曲藝術獲得新生,劇團步入正軌,排演傳統歷史劇《逼上梁山》《十五貫》,現代戲《洪湖赤衛隊》《八一風暴》《萬水千山》等。主要演員薛德發、焦振堂、肖益民、屈益民、周留華、宋竹梅、柴百靈、伍園園、高吉利、孫美蓉等。為了演員後繼有人,劇團辦起“文藝訓練班”,聘請教練,加強訓練,先後排出《雙明珠》《三打白骨精》《戚繼光斬子》《白蛇傳》等七本戲和20多個折子戲,《白蛇傳》被省電台錄音播放。文訓班歷時五年,培養了50多名青年演員,其中較為突出的有鬚生(小生)呂秋紅、白傑軍,旦角楊菊玲、王雪俠,武旦張小蘭,花臉趙宏明、胡平,丑角王利,生角楊歡利、陳繼、牛玉峰、吳喜軍等。1980年,這批新生力量合入大團。1978年,恢復了涇陽劇團建制,重排了20多本傳統劇目,演出場次大大增加。同年何本雲任書記兼團長,王尚斌、黨全勝、王萬順任副團長,主要演員有陳仁義、王益民、宋竹梅、蔡素珍、柴百靈、周留華、肖益民、徐印生、李清幫、高吉利、伍園園等,琴師劉爭印、周建英,音樂設計劉建民。制景侯雷榮、張景文。導演喬正斌,教練呂秩紅,司鼓高富華、郭建民。陳仁義加入涇陽劇團,他主演《下河東》馳名全省。雖中道從藝,然唱功非凡,紅生唱功戲別具一格。
代表劇目《下河東》《斬李廣》《出棠邑》《轅門斬子》等。1977-1978年劇團還上演了姜德華創作的大型現代戲《安吳堡》,傳統戲《商洛山》,以上兩劇均參加鹹陽地區戲劇調演,現代戲《安吳堡》獲獎。1979年至1980年,政府集資十三萬多元,為劇團建宿舍樓一座,解決了多年未來能解決的演職人員住房困難。1981年威陽地區舉行中青年演員調演,五名中青年演員獲獎。1983年縣委派王萬順為劇團書記兼團長,陳仁義、張嘉平為副團長。這年劇團進行改革,精減冗員,加強經營管理,劇團變化很大。加工整理陳仁義主演的《斬黃袍》,省電視台錄像,電台錄音。1984年劇團新排《涇陽之盟》(作者孫俊發),參加省展覽演出,獲文藝開拓獎。1985年新排《畫龍點晴》,在西安易俗社劇場連演18場。同年新排《李白辭朝》(作者孫俊發),主演周留華、陳仁義、楊金勝、孫美蓉等。省電視台、電台錄像錄音。1986年劇團西上蘭州,演出一月有餘。甘肅省政協邀請演職人員在五泉公園共渡端陽節。1987年張嘉平任書記兼團長,陳仁義、周留華為副團長。新排《周仁獻嫂》,恢復《畫龍點睛》。1988年,縣上任命陳仁義為團長,王劍英副團長兼書記,楊歡利為副團長,後由楊歡利主持工作,加強業務行政管理,嚴把質量關,提高演員業務水平。排演現代戲《酷情》,受到社會關注。省電視台錄像,播出後反響很大。後又新排《孝廉弒母》《清風亭》等劇,扭轉了僅靠“兩斬一下”的局面。演職人員更替在良好環境中進行。劇團聲譽進一步提高。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小生楊歡利、肖玉民、胡麥成、胡平;正旦:韓雯、王玉鳳、王艷平;小旦:孫美蓉、姚文英、馬仙女;武生:牛玉峰;丑角徐印生。司鼓郭建明,黃正學;板胡張選民、李剛黃智、田向利;作曲吳建成,毛倫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