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蘭,女,1948年9月出生,北京通州區於家務鄉仇莊村村民,曾榮獲“北京市全國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個人”、 “北京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優秀人民調解員”、“北京市市民學習之星”、“北京市萬名孝星”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書蘭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8年9月
- 主要成就:北京市市民學習之星
周書蘭,是仇莊村的一個普通村民。65歲的她以前在村里負責婦聯工作。一有時間,她就去張家走走,李家轉轉。特別是村里那些孤寡老人、困難戶,看看有沒有能幫到他們的。
一天晚上,周書蘭在村里馬路上遛彎,當時已經8點多了,她隱隱約約看見路燈下躺著一個人,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她急忙跑過去,一看,原來是村里82歲的孤寡老人張振奎。她蹲下身來,問老人,“天這么冷,您在這躺著,為什麼不回家睡覺呢?”只聽老人有力無氣地,斷斷續續地說“我不行了,要死了……”。周書蘭嚇了一跳,急中生智給村里書記打電話,“書記,我在馬路上遛彎,看見張振奎大哥躺在馬路上,一動不動,我想把他送回家,可是我也弄不動他,您找個人過來幫我一下?”書記當機立斷的說“行,我這就找人過去!”不一會兒,村幹部杜振國騎著三輪車過來了,兩人費了好大的勁,好不容易才把張振奎扶上車,送回了家。
好不容易到了老人家,只見院裡屋裡卻一片漆黑,周書蘭只能用手機照著才找到了燈繩,拉了幾下,“唉?怎么不亮呢?”於是,她又跳上炕,把燈泡擰了下來,發現燈泡保險絲憋了。她對杜振國說:“你在這兒盯著,我去買個燈泡!”說完急忙騎著三輪車去超市買了個新燈泡安上。屋子亮了,這時周書蘭發現老人精神恍惚、神志不清,於是急忙給村裡的張大夫打電話。大夫給老人號了脈,開了藥,將周書蘭拉到一邊說“張老哥怕是不行了,得準備後事了。”此時,周書蘭的心裡一揪,心裡難受起來。
大夫走後,周書蘭找來柴火,給老人燒上炕,燒水、洗臉、洗腳,忙活了2個鐘頭,此時張振奎老人的病有些好轉,看老人吃完藥後,已經是夜裡11點鐘了。此時,周書蘭才回家。
回到家裡,周書蘭的心裡就像打破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她心裡暗想,張振奎老人孤零零一輩子,無兒無女,沒個人照看,現在快不行了,身邊不能沒有人。為了讓老人按時服藥,從那天開始,周書蘭每天早上給老人買早點,看老人吃完早點,餵老人服藥。一天下來,燒兩遍炕,做兩頓飯,白天守在老人家裡,給他端屎端尿,不嫌髒不嫌累,一直伺候到他臨終,前前後後持續了7天。當她看著老人含笑離去的時候,周書蘭的眼淚也流了下來。
這些年,周書蘭誠心誠意地對待每一個孤寡老人,迎來的也是老人們對她的信任和依賴。由於經常走家串戶,村里孤寡、困難老人的情況她都了如指掌。每到一戶,她都幫老人們掃掃地、擦擦桌子,有時幫助老人們做一些喜歡吃的粗茶淡飯。下雪天掃掃雪,端點煤,生生爐子取取暖。衣服髒了,她給他們洗洗,扣子掉了,她給他們釘上,衣服破了,她給縫兩針。這些事兒雖然不大,卻讓老人們很高興,周書蘭也很開心!
除了關心孤寡老人的日常生活外,周書蘭還特別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俗話說“人老心不老”。隨著社會的發展,周書蘭越來越覺得讀書對老人的重要,兒女們也總和她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村裡有個益民書屋一有時間,她就去讀一些報刊雜誌,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後來,周書蘭一想,讀書的好處這么多,為什麼不把老人集中在一起,讓他們來益民書屋讀書讀報呢?她就借著走家串戶幫助老人的機會,和老人們聊天,老人們笑了,很高興。可是,高興歸高興,這困難又來了,這些60幾歲、七八十歲的老人能讀書認字的不多,即便他們有想法和熱情,可不認得字兒,眼睛看不見,根本讀不了書。
這時,周書蘭想到了一個好法子,老人們不方便自己讀書看報,我可以借我的眼睛,用我的嘴,讀給他們聽!這事得到了村委會的大力支持。說辦就辦,我立即和幾位愛讀書的老人組織成立了一支“老年人讀書會”,開展“聽書聽報”活動。我們把大伙兒集中起來,在益民書屋開展活動,挑選《北京新聞》、《通州時訊》、《今日於家務》等通俗易懂的報紙讀給大家聽,用老人的話說“雖然我們不識字,我們眼睛看不見,同樣我們也能知道國家大事,感受家鄉的新變化。”不僅如此,我還選擇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飲食保健、疾病預防的書,讓老人們在飲食上葷素搭配,合理膳食,了解老年人易患疾病的情況,增長健康常識。
這“聽書聽報”活動,深受村里老人們的喜歡。大家聚在一起還經常聊聊兒女的孝順,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愉快的心情。看著老人們微笑的樣子,周書蘭的心裡也暖暖的!
作為老年人,周書蘭深知老人們需要什麼,讓老人有個幸福安樂的晚年,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善良在傳遞,愛心在激勵。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志願為老人做好事!我要用善良的心、熾熱的情、無私的行動來展現我們仇莊村民的精神面貌,來弘揚我們於家務精神!”周書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