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炎(古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志炎(古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志炎,1933年1月出生於上海,古植物學和地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考入浙江大學地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到南京大學地質系,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6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志炎
  • 外文名:Zhou zhiya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3年1月 11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信仰:馬克思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各門類化石”綜合論著編寫 
  • 性別:男
  • 祖籍:浙江海寧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代表論著,

人物經歷

1933年1月 11日,周志炎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海寧,父親周季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工作,他上面有二個姐姐,在開始識字時,父親就為周志炎買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兒童文庫》。
周志炎 院士周志炎 院士
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寇大舉入侵,不久上海淪陷。年僅5歲的周志炎和家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一家人先逃避到浙江蘭溪附近的甘溪鄉下,半年後又繞道溫州返回上海法租界。早期學業是在一個“弄堂國小”開始的。到國小二年級進了一個離家不遠的私立學校。因遺傳了父親的近視眼,在天色較暗的日子裡常常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從三年級開始上英文課。當時的老師不重視發音和聽、說等基礎訓練。才認得幾個字就要讀原版的“納氏文法”,而且要求背誦文法規則。自己實在記不住,對英文毫無興趣,繼而害怕上課,成績很差。在國小時,其它課程成績也很一般。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比較幸運地考入了市立敬業中學。由於學校離家相當遠,每天除了花費大量時間來回於家校之間,還沉湎於球類等活動,努力學習的主動性很差,複習功課和自學的時間很少。父母親比較忙,還出於信任,也很少檢查督促自己的作業。高中二年級開始分班,由於英文程度差,被分到乙(文科)班。但自己並不喜歡人文科學,尤其怕讀論理和政論性的文章,不願強記人名、地名和朝代等,覺得枯燥乏味。後來,清華大學的一位老師,來學校舉辦自然地理講座,豐富多彩的生物界和奧妙無窮的自然界一下地吸引了自己,引發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從此喜愛上生動活潑的生物和自然地理。另外,有一次學校組織到震旦博物館參觀,也給自己留下了持久難忘的印象。自己當年曾在公園裡採集過花草葉片、種子和昆蟲等作標本,在家胡亂地用瓶瓶罐罐做過簡單的化學實驗,還和同學遠足到高昌廟去抓螃蜞。這一切對後來的專業選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周志炎進入浙江大學地理系學習。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轉入南京大學地質系。1954年1月從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周老告訴記者,他有幸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代大學生,在浙大和南大期間,得到地學界的前輩朱庭祜、李春芬、郭令智等老師們的教誨和指導,到古生物所後,又幸運地跟隨了我國古植物學奠基人之一的斯行健老師,當他的研究生,後來又長期在李星學老師的領導下工作。這些前輩和老師們的教導和提攜,將他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1980年9月底,47歲的周志炎跨上舷梯,第一次飛出國門,飛向大洋彼岸,赴英國訪問進修,他的科學研究事業也隨之起飛。當時,一種難以言說的情緒撞擊著心扉,是責任,是期待,更多的是喜悅。
到英國後,周志炎得到古植物學一代宗師T. M. 哈里斯教授的傾心指導和W. G. 錢勒訥, K. 阿爾文, C. R. 希爾等前輩和同行們的無私幫助,使他了解並掌握了國際上古生物學研究的現狀、潮流、發展趨勢以及一些先進的理論和方法,為以後工作、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來趕超國際學術前沿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1950年,考入浙江大學地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到南京大學地質系。
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
196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1980年,在英國里丁大學等進修(-1982年)。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主要成就

早年參加“中國各紀地層”與“中國各門類化石”綜合性論著的編寫,主持東北、中南等地中生代含煤地層及古生物群的綜合研究。首次系統研究我國南方早侏羅世早期植物群;闡明滿江紅大孢子壁超微結構的方向性及其潛在分類意義;發現最古者的銀杏和羅漢松科植物並系統研究總結我國掌鱗杉科化石;對南極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晚白堊世及早第三紀真蕨類和松柏類也進行了研究。關於中生代銀杏目化石的系統研究被譽為在該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曾擔任國際古植物協會中國地區副主席,國際植物分類委員會植物化石組委員,美國植物學會古植物學科組名譽成員。先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重大科技成果獎一項,中國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一項,印度Birbal-Savitri Sahni基金會1995年度Birbal Sahni百年紀念獎。出版了學術專著6本,發表論文80餘篇。其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譽為世界古生物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國內外最新的古植物教科書及專著多次引用。
在古生物學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取得的一點成績,包含著許多野外現場工作的同行和合作者的勞動。古生物學研究離不開實際的材料,1989年章伯樂工程師等發現了保存完美的侏羅紀銀杏;2003年鄭少林研究員等採集到了可以填補銀杏演化中重大缺失鏈環的早白堊紀的標本。這些材料揭示了銀杏自中生代以來演化的線索,而我有幸參與了對這些寶貴材料的研究。如果沒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熱情幫助,也就談不上我的許多研究成果。

代表論著

周志炎,1961. 江蘇龍潭組植物群. [研究生畢業論文)]
斯行健, 周志炎1962. 中國中生代陸相地層. 北京:科學出版社. 1-180
周志炎1963. 真蕨、裸子植物和未分類的生殖器官等. 見:斯行健、李星學等(主編)中國中生代植物化石. 科學出版社
周志炎,1974. (編著者之一)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編著)中國古生代植物化石. 北京:科學出版社. 1-277, 130圖版
周志炎、曹正堯,1977. 中國東部白堊紀8種新的松柏類化石及其分類位置和演化關係. 古生物學報,16(2):165-181,5 圖版
周志炎, 曹正堯,1979. 華南白堊紀幾種松柏類化石及其地層意義. 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編輯,廣東南雄“華南白堊紀—早第三紀紅層現場會議”論文選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218-222,3圖版
周志炎, 厲寶賢,1979. 海南島瓊海縣九曲江早三疊世植物的初步研究. 古生物學報,18(5),444-462,2圖版
周志炎, 陳丕基, 厲寶賢, 文世宣, 黎文本, 張璐瑾, 葉美娜, 劉兆生, 李再平,楊學林, 1980. 吉林東部延邊地區晚中生代陸相地層。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叢刊,1:1-21
周志炎, 陳廣雅, 傘文, 張川波, 張清波, 張武, 蒲榮乾,1980. 黑龍江省雞西、穆稜地區晚中生代地層及其植物組合基本面貌.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叢刊,1:56-74
陳金華, 周志炎, 潘華璋, 曹美珍, 林啟彬,尚玉珂,許玉明, 1980. 湘西南中生代含煤地層及生物群.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叢刊,1:76-98
周志炎, 李佩娟,1980. 從古植物學觀點討論中國中生代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和時代. 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為二十六屆國際地質大會撰寫),(4)地層古生物. 北京:地質出版社. 82-91
周志炎,1981. 湖南晚三疊世和早侏羅世幾種種子蕨. 古生物學報,20(1),15-26,4圖版
李星學, 周志炎, 郭雙興,1981. 植物界的發展和演化. 科學出版社,1-1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