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凡

周光凡

周光凡,男,1970年8月出生,安徽和縣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教授。·著作有《傳統與現代化的戲劇性衝突》、《領導者的媒體駕馭能力》、《歐巴馬:我的夢》、《歐巴馬評傳》、《麥凱恩評傳》。曾獲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中共中央組織部2009年度重點課題成果二等獎。主持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中共中央組織部2009年度重點課題、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個人科研課題等多項課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光凡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0年8月
  • 性別:男
基本信息,個人成就,其他,

基本信息

【姓名】周光凡
【性別】男
【生日】1970年8月出生
【籍貫】安徽和縣(李白所登之天門山之所在地,項羽兵敗自刎之烏江尚在,今仍有霸王祠。)
【民族】漢
【現職】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教授(工作部門為教研部、教學實驗與案例開發中心
【學歷】
·1995年畢業於黃山學院旅遊經濟管理專業
·2002年獲重慶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
·2005年獲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

個人成就

【學位論文】
·《喜劇精神與幽默話語的建構模式》(碩士學位論文,重慶師範大學,2002年)
·《中國當代話劇中的批判精神》(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師範大學,2005年)
【專著】
·《傳統與現代化的戲劇性衝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2月版)
·《領導者的媒體駕馭能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歐巴馬:我的夢》(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版)
·《歐巴馬評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麥凱恩評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譯著】
·《團隊合作》(英國學者艾莉森·哈丁厄姆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領導學:多學科視角下》(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合著】
·《中國領導學研究20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中國領導學研究·2006~2008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主編】
·《公共危機管理典型案例·2009》(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論文】
·《論劉勰的幽默文學批評觀》,《重慶師專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4期。
·《人類喜劇精神的衍變和價值取向》,《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3期。
·《〈徽州女人〉中悲劇精神的缺失》,《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作為自我保護的瘋癲——狗兒爺形象解讀》,《大舞台》,2004年第5期。
·《〈茶館〉的主題真的是告別三個時代嗎?》,《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中國現代話劇中的批判精神》,《戲劇文學》,2006年第9期
·《大學生戲劇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價值》,見《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從信任半徑的大小反思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見《中國黨政幹部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報告》第三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年2月版。
·《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劇目創作和評選中的主旋律精神》,《四川戲劇》2007年第1期。
·《遙望文明戲》,《上海戲劇》2007年第1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的緣起和流變》,見《人文教育――文明·價值·傳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信息公開的新領域》,《理論導刊》2007年第12期。
·《關於新聞發布會的幾點討論》,《新聞記者》2007年第12期。
·《大學、大學生和大學生戲劇》,《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歐巴馬的演講藝術》,《決策》2009年第3期。
·《“碳幣”時代的美中角力》,《決策》2010年第1期。
【課題】
·黨的先進性建設問題研究(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
·“中青班”培訓模式研究(中國浦東幹部學院院內課題)
·PX項目風波與廈門市政府的危機管理(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個人科研課題)
·浙江橫店集團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與創新經驗(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個人科研課題)
·“官本位”在幹部隊伍建設中的表現及其危害研究(中共中央組織部2009年度重點課題)
【文學創作】
·劇本《霸業春秋》(大型歷史劇),參加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舉辦的“2004年春季劇本朗讀會”。
·散文《水繪無聲碧血寒》,《書屋》,2006年第8期。
【獲獎】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中共中央組織部2009年度重點課題成果二等獎
【講課】在校內外開設課程有:
·《領導者與媒體溝通》(專題講座)
·《媒體溝通情景模擬》(情景模擬)
·《領導者與文學修養》(專題講座)
·《領導者與幽默藝術》(專題講座)

其他

【連結】
·周光凡:《水繪無聲碧血寒》,《書屋》2006年第8期。
2005年11月26日,星期六,我坐上長途班車離開上海,汽車首先朝嘉定方向駛去。我的旅途目的地是如皋,我的文化目的地則是明清之際天翻地覆興亡更替的時空。經過嘉定的時候,我看向窗外,揣測當年清軍入關後嘉定三屠的慘烈,滾滾車輪把我的思緒帶迴風雲動盪、天地飄搖的崇禎末年。
周光凡
公元1642年隆冬,大明王朝覆滅前兩年,在蘇州半塘,十八歲的董小宛身著薄薄的衣裳,對來規勸她的人發下毒誓:他冒辟疆要是不來接我,我就寧願活活凍死!
董小宛身上穿的這件衣服,還是這年中秋節的時候在南京桃葉寓館和冒辟疆等復社英傑以及眾多秦淮手帕姊妹歡聚時穿的那件。那次相聚以後,她就回到蘇州,哪也不去,卻沒有等來她期待中的冒辟疆。
冒辟疆是晚明四大公子之一,如皋望族出身,十四歲就刊刻過詩集《香儷園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閱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冒辟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系南京復社中的才子型領袖人物。閹黨魏忠賢弄權亂政時,冒辟疆聯合一批有志之士結社金陵,伸張正義,欲擔負起澄清的責任。
這年中秋節董小宛和冒辟疆的會面還是董小宛主動尋到南京去才實現的。而其起因,則是這年春天時董小宛和冒辟疆的一次奇遇。
1642年的春天是董小宛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這是她在出道僅僅幾個月後就從秦淮河逃回蘇州半塘的第三個年頭,由於不能依靠遊手好閒的父親,已經不再賣藝、靠借債度日的董小宛陷入困境,再加上母親新亡,又受到來江南採辦佳麗的田弘遇的驚嚇,她大病一場,但是債主們卻不肯善罷甘休,其中一個債主花錢兌換了一些小債主手上的債券,要挾董小宛嫁給自己做妾,否則就要逼債,而覬覦其美色的紈絝子弟更是不乏其人。董小宛坐困愁城,病倒在離虎丘不遠的半塘水邊小樓內已經十八天。但她還是鐵了心執著一念:寧願嫁給正派的士大夫做小妾,也不甘委身猥瑣的暴發戶當正房。
也是因緣際會、造化弄人,就在董小宛命若遊絲、奄奄一息的一天晚上,冒辟疆無意間闖入了她的生命。
這天晚上,從湖南趕回蘇州、本來想去履行與陳圓圓的舊約、將已經被母親首肯的陳圓圓娶回如皋的冒辟疆驚悉意中人已被權臣田弘遇強行買去,心中甚是抑鬱。陳圓圓當時是唱弋陽腔的頂尖高手,蘇州的陳圓圓戲迷不計其數。田弘遇帶走陳圓圓的時候,因為害怕戲迷鬧事,還不惜花費數千兩銀子請地方官協助維持治安。為排遣鬱悶,冒辟疆和友人租了一條小船向虎丘的方向划去。船在半塘附近的小河緩緩前進,冒辟疆漫無目的地欣賞著兩岸的夜色。小船穿過一座青石小橋的時候,冒辟疆注意到立在水邊的一座小樓十分别致,對園林藝術頗有造詣的他一時流連不捨,不忍離去。他心想:那慧眼相中這個地方的主人,也一定是個不同流俗的妙人。於是他動了上岸尋訪小樓主人的心思,想與之攀談一番以驅散愁雲。怎知這小樓,原來竟是董小宛的避難之處。
董小宛在貧病交加的無邊黑暗中突然見到這樣一位品貌俱全的大家公子,怎肯懷疑這是上蒼的拯救?談了沒多久,董小宛就覺得元氣恢復,精神旺盛,連呼吸都順暢多了。她命侍女惜惜快去樓下張羅些小吃和熟食,再熱一壺酒,硬要陪冒辟疆小酌一番。原來董小宛的酒量十分了得,兩人談到深夜,冒辟疆才離去。當第二天早上冒辟疆來的時候,董小宛早已收拾好行囊,說要追隨冒辟疆一生一世。冒辟疆當時並不想帶董小宛回家,或許是因為害怕父親,畢竟董小宛身上有大把的債務負擔。但是他抵擋不住董小宛的誘惑和執拗,在同行友人的鼓勵下,答應中秋節的時候再議迎娶之事,那個時候正好是冒辟疆參加科舉考試之後。
董小宛在蘇州苦熬到這年秋天,眼見科考就要結束,中秋也將臨近,她擔心冒辟疆不會來蘇州,便雇了一艘小船,冒了很大危險,在考試就要結束之前來到南京城外。直到考試結束才和冒辟疆通上氣。董小宛大概想著同為秦淮歌女的李香君能得到同為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柳如是姐姐嫁給了江左大家錢謙益,顧橫波也找到了大才子龔鼎孳為歸宿,怎么說德言容工毫不遜色的自己也不能過於屈居人後啊。
中秋節的宴會上,秦淮河一帶董小宛的舊日姊妹以及復社中的同仁們終於見到董小宛和冒辟疆幸福地坐在一起,在輿論看來這就算是定情了。但是冒辟疆卻想等到放榜確定自己中舉以後再來料理迎娶之事。兩天后,有人報告冒辟疆說他的父親從湖南返回如皋,現在正在南京城外的江面上,冒辟疆就匆匆告別眾人去追隨父親一起回如皋去了。
冒辟疆與董小宛分手後遲遲不來蘇州接她,這才發生了董小宛直到冬天也誓死不肯脫下中秋節在南京時穿的衣服這樣的事情。她要向一幫姊妹和文人圈子內的士大夫們明確地表白自己的志向。
冒辟疆聽說董小宛如此堅決,便托柳如是的夫婿、東南文壇領袖兼風流教主錢謙益幫忙。錢謙益拿出數千銀兩,去蘇州替小宛還了債,又去南京費了一番周折替小宛註銷樂籍,也就是註銷歌女身份,讓小宛從此在地位上等同於良家婦女,最後又僱船親自將董小宛送到如皋,時值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第二年春天,冒辟疆正式舉行了迎娶儀式,董小宛終於有了歸宿。
這一年是大明王朝覆滅前的最後一年,即將亡國亡天下的憂憤煎熬著文化人的良心,考驗著士大夫們的忠貞。此時,大明朝的功名對冒辟疆已經不重要了,怎樣應對眼看就要洶湧而至的清兵和土匪的洗劫殺戮保全全家的性命和財產,怎樣回應清王朝可能會對自己採取的威逼利誘、拉攏招安,才是最現實的問題。至於小宛則幸運地趕上了秦淮姊妹從良歸嫁的末班車,否則在接下來天崩地裂的社會動盪中,恐怕她只能像《紅樓夢》中的妙玉一樣欲潔難潔了。
董小宛很乖巧,嫁入冒家後,便憑藉自己的聰明勤勞挑起理家主事的擔子。冒家的全部賬目出入全由她經手。她料理得清清楚楚,從不私瞞銀兩。小宛還燒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種點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飽口福。她對下人也很和氣,很快博得冒家上下一致的稱讚。董小宛經常研究食譜,聽說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發明的。小宛在秦淮時就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首創出一種酥糖,這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董糖”。她也常製作桃膏、瓜膏,其方法是“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瓤一絲漉盡,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攬糖細燒桃膏,如大紅琥珀”。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小余等人並列,是我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中國烹飪史略》也稱董小宛為很有造詣的女廚師。
董小宛也擅長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饒有情致。她天性聰明靈秀,對刺繡、昆戲、食譜、茶道都很精通。雖然早年學藝時攻的是彈箏撥阮、歌唱侑酒,但她卻天性好靜,遇到男女聚集喧囂就想躲避,而對自然風光和園林野趣常常流連忘返。董小宛和同為秦淮姊妹的顧湄、李湘真一樣都是唱崑曲的行家裡手,而冒辟疆則是崑曲票友。閒暇時,小宛就陪著辟疆坐在書房中唱唱崑曲,品品清茶。小宛愛臨摹鐘繇的字帖和曹娥碑,能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小宛也會畫畫,她十五歲時畫的《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小宛題詞,並有兩方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2004年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拍賣會上,董小宛少女時的畫作《孤山感逝圖》被估價三十八萬元至四十五萬元。畫面上有董小宛的題詩“孤山回首已無家,不做人間解語花。處士美人同一哭,悔將冰雪誤生涯”。小宛的畫傳世絕少,該圖是一幅難得見到的佳作。嫁入冒家後的董小宛保持著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她還曾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後來在逃難途中,小宛寧肯丟棄服飾衣裙,也要把書畫珍品隨身攜帶。小宛嗜書成癖,連睡榻上都堆滿了書,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說曾見到她於“午夜衾枕間,猶擁數十家《唐書》而臥”。小宛還曾將古今女性的軼聞奇事編成一本書《奩艷》,可惜此書未能流傳後世。冒辟疆後來承認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檢自縊於萬壽山,大明江山終於呼啦啦似大廈傾。吳三桂衝冠一怒為圓圓,放清兵進入關內,如虎添翼的大清王朝得寸進尺,見機行事,露出一統江山的野心。第二年,清政府下剃髮令,清兵大舉南犯。江南人民奮起抵抗,清兵肆意製造屠城事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使青山綠水的江南淹沒在刀光劍影之中,至今人們談起多爾袞這個欠下漢民族大筆血債的魔頭仍切齒不已。6月,清兵占領南京,南明小朝廷也土崩瓦解了。
早在這年初春,冒辟疆就帶領全家僱船逃往浙江鹽官避難。在逃難途中需要細碎銀兩,冒辟疆向董小宛索要,董小宛拿出一隻布口袋,裡面很多碎銀子都已經用毛筆寫好重量,有輕有重,取用方便,冒辟疆的父親不禁嘖嘖稱讚小宛過人的聰慧。逃難途中到處都是劫匪暴民,冒氏一家人歷經千辛萬苦和許多風險才抵達鹽官,一路上家丁和奴僕死亡離散的很多。但是到了鹽官後才發現這裡也已經不再安全,城中每日都有幾十名不願剃髮的勇敢者被野蠻的清兵殘害。冒辟疆怕和董小宛走散,就想把小宛託付給當地的一位朋友暫時躲避,不要跟著他冒風險,並且說,如果我有什麼不測,你就自己拿主意吧。小宛表白道,我可以隨你的朋友去,不再連累你,如果能活著躲過劫難,我一定等你的訊息,倘若你有什麼不測,不遠處大海里的驚濤駭浪就是我的葬身之處。但是冒辟疆的父母捨不得丟下小宛,執意要一家人同生死共患難。而冒辟疆對董小宛真正的感情,也是在患難中產生的。
在劇烈的動盪和沉重的壓力下,冒辟疆大病一場,從那年的重陽節開始就臥床不起,到冬至時已處於昏迷狀態,偶爾清醒的時候他甚至寫了絕命詩:“人身到此無生理,回首高堂獨動情。”在無數個淒風苦雨的夜裡,董小宛用自己的體溫焐熱冒辟疆冰涼的身體,使本來體弱的自己也積下病根。
1646年暮春,也就是順治三年,劫後餘生的冒董夫婦平安回到如皋,隱居水繪園。此時的清朝已經初步平定天下,但卻缺少治國平天下的人才,於是對明朝遺民,特別是其中的優秀者和讀書人採取威逼利誘的招安手段,希望他們出仕清朝,為新主效命。為此玄燁特地開設“博學鴻詞”科,下詔徵求“山林隱逸”,就是不用通過科舉考試直接授予那些聞名海內的文化人和大學者以功名並徵召他們做官。很多晚明時代的著名文化人都投靠了清朝,比如錢謙益和侯方域。作為海內人傑、復社領袖、晚明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自然是清廷重點拉攏招安的對象,一些投身清廷的冒辟疆的舊好也想通過舉薦冒辟疆來為自己表功。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就曾從北京寫信給冒辟疆,誇獎冒辟疆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然後表示要“特薦”他做官,但冒辟疆以自己有病為由“堅辭”不受;冒辟疆也屬應徵的“山林隱逸”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屣,堅辭不赴,這等於是違抗皇帝的命令,需要不怕掉腦袋的勇氣。對於清朝的科舉,冒辟疆更是不屑一顧。終其一生,冒辟疆隱居水繪園始終未肯應試、應詔,一度還將水繪園改名水繪庵,以明自己逍遙遁世的心志。冒辟疆還在水繪園中建造了壹默齋,作為自己讀書會客的場所。壹,為專一之意;默,為沉默之意,表示他對武力進犯中原的滿族的不合作態度,又在水繪園內增建碧落廬,以紀念明亡時絕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冒辟疆的民族氣節使他再次成為故國遺民的精神領袖,水繪園中文人名士紛至沓來,不論是東林黨人、復社成員、畿社朋友,還是方伎、隱逸、緇羽之倫,“來未嘗不留,留未嘗輒去,去亦未嘗不復來”。先後到訪的故國遺民有三百多人,冒辟疆還在園中收養了抗清志士的遺孤二十多人,並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施粥救濟縣內無數災民。董小宛也始終在精神上支持冒辟疆的選擇,她從未慫恿冒辟疆去屈身異族,圖謀富貴。在海鹽逃難的途中董小宛就曾勉勵冒辟疆:他日倘若你我能僥倖生還,我要和你棄絕富貴,逍遙物外,到時候夫君千萬不要忘了我這番話。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冒辟疆:“所謂的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氣節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關後,他就隱逸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
1651年正月初二,二十七歲的董小宛永遠的離開了冒辟疆。正史說她因病去世,但卻不見冒辟疆為她寫的情真意切的悼亡詩文,如皋也不見董小宛的墳墓,這是極不正常的。野史說董小宛被擄進皇宮成為順治皇帝的董鄂妃,這是瞎扯。1651年順治才十三歲。我的結論是小宛最終還是被採辦佳麗的清朝新貴給搶走了,而且就被困在離如皋不遠的蘇州。奪妻之恨是很丟人的事情,同時代的文化人不便打聽就裡,更不願訴諸文字惹是生非,就連冒辟疆本人在懷念董小宛的《影梅庵憶語》里也不忍明說,但是卻有暗示。書中曾提到有一天小宛在抄寫《全唐五七言絕句》時偶然讀到“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這樣的詩句時不禁悽然淚下。書中還提到小宛曾在一天晚上做過有人要搶走自己的夢,小宛在事後告訴冒辟疆說:“是夜夢數人強余去,匿之幸脫。”就是說,有幾個人來搶小宛,小宛躲起來了才得以逃脫。待到痛失董小宛後,冒辟疆痛悔道:“詎知夢真而詩讖鹹來先告哉?”意思是說,哪裡想到夢中透露的實情和“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這樣的詩句都是事先提醒自己的讖言呢?這不是明確地暗示董小宛是被搶走的嗎?失去小宛後的冒辟疆可能終生都活在對小宛越來越濃烈的懷念中。在去世的前一年,八十一歲的冒辟疆留下這樣一首七絕:
冰絲新颺藕羅裳,一曲開筵一舉觴。
曾唱陽關灑熱淚,蘇州寂寞好還鄉。
全詩寫的應該是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裡行間竟然沒有絲毫悼亡的情思。前兩句是寫小宛早年歌唱侑酒的生涯,第三句大概是說董小宛曾經在國破家亡之後的水繪園中為冒辟疆彈唱陽關曲時潸然淚下。最後一句“蘇州寂寞好還鄉”則大有深意,誰在蘇州寂寞呢?這個人應該還鄉,是還如皋嗎?能不能這樣推測,此時董小宛還健在,並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遠的姑蘇。冒辟疆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已時日無多,因此特別想最後見董小宛一面,或許他也想到了已有六十多歲的董小宛怕也同樣魂牽夢繞地想念著水繪園和他吧,所以冒辟疆希望小宛仍回到如皋來和自己做伴。冒辟疆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一直張羅著邀請親朋中八九十歲的老人舉辦詩會和老人會,可見他對生命和人間的眷念,如此重情之人,怎能不想和分別多年的生命中的佳偶再次相會呢?
為什麼關於小宛歸宿的真相沒有流傳下來呢?冒辟疆身為明末遺民當然無力抗拒清朝新貴的掠奪,這樁奪艷事件,無論是對江淮望族冒家來說,還是對清朝新貴來說,都不是什麼體面事,所以雙方一直三緘其口。又因為冒辟疆的名望,文人為之隱諱也是情有可原的。冒辟疆把董小宛被劫說成病亡不過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假託!從舊時戲曲界流行一句俗話“南通不演《殺子報》,如皋不演《董小宛》”,我們可以知道這樣一個道理:淫婦殺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體面事,當然不便傳播真相。
由於不再做官,越是到晚年,冒辟疆的生活越發清貧,他有時甚至靠出售書法作品、租借家樂戲班做商業演出和變賣家產來過活。1693年,八十二歲的冒辟疆生命即將落幕,他吩咐家樂戲班為他度曲,又問家人窗前的黃梅有沒有開放,其人生的最後一幕仍顯得從容優雅,營造出充滿詩意的揮別人間的意境,做足了名士的派頭。冒辟疆的去世標誌著東南遺民流風遺韻的消歇,遺民時代正式畫上了句號,而華夏民族依舊在治亂榮枯中輪迴。
在離開水繪園的時候,我曾想把這首《初訪水繪園》留在園中,可惜沒有見到留言簿,便錄在這裡了:
秦淮艷色香閣暖,水繪無聲碧血寒。
千年貢院成灰土,壹默孤齋照膽肝。
暖香閣是當年南京秦淮河畔歌舞藝人顧橫波的香閨,冒辟疆曾和顧橫波有過交往。寒碧堂和壹默齋都是水繪園內的建築。老子說:“國家昏亂,有忠臣。”在動亂的年代,才能屢屢見到義薄雲天、讓人盪氣迴腸的民族氣節,而冒辟疆和董小宛則是讓華夏兒女的忠貞氣節得以薪火相傳永不泯滅的一對使者。
拍了最後一張數碼照片後,我揮別水繪園踏上歸程,我祈禱這風光旖旎的江南和歷經滄桑的神州再也不要遭受治亂循環的劫難。 
周光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