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銘康: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理事。廣東新會人,1943年生於上海,1950年底定居青島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銘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43年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生平,作品,
簡介
呂銘康,廣東新會人
人物生平
1943年生於上海,1950年底定居青島至今。
從小喜歡京劇花臉,1956年即登台演出。而最酷愛的則是文學創作與文藝評論。
長期從事教學工作,1984年調入青島市經濟委員會擔任幹部高等教育教務負責人。
1993年至2007年,一直擔任青島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頻道以京劇為主的戲曲節目主持人(完全是采編播一體),達14年。其間,還曾兼任青島電視台《今日青島》欄目專題片編導和青島有線電視台經濟深度報導節目編導、主持,共200餘部電視專題片。2004年,為青島電台創辦一檔直播的廣播文藝訪談節目《文聯之聲》,擔任主持與編輯。他參與編導或主持的廣播與電視節目,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的各種大獎。1999年至2000年,還兼任過《老年生活報》副刊編輯。
呂銘康從小喜歡京劇,酷愛花臉藝術,經常一展歌喉,高唱《坐寨》、《姚期》、《鍘美案》、《黑旋風李逵》等劇目的唱段。他從1993年始即在青島廣播電台直播主持京劇節目,歷時14年之久。如今他雖已65歲,卻是退而不休,為撰寫此書而走遍天南海北,廣泛蒐集材料,多歷艱辛而終有成果,委實不易。
青島擁有眾多京劇戲迷和票友,吸引了許多京劇前賢來這個“大碼頭”演戲獻藝。“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周信芳、唐韻笙等京劇大師都多次來青島演出,受到了極為熱烈的歡迎。早在80多年前,青島就已票房林立、人才輩出,不少名票下海後,進一步展示了他們的出眾才藝。1959年,言少朋、張小樓伉儷在青島振興了幾乎失傳的言派老生藝術,在全國產生了極大反響。青島與京劇的淵源,很深很厚,很值得一寫。
呂銘康與青島極有緣,我與青島也極有緣。1950年夏,先父尚小雲先生帶著剛成立的尚小雲劇團去青島演出時,十歲的我就是在青島徳縣路的餡餅粥飯店正式拜陳富瑞先生為師、學唱花臉的。第二年我登台的第一齣戲《御果園》,也是在青島演出。從那時屈指算來,已有近60年了。我對青島自然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這些年,我有機會常來青島演出,與青島票友們有了較為深入的接觸,深感青島的京劇藝術氛圍是很濃郁的。尤其是2006年底,我與梅葆玖、李鳴岩、葉少蘭應邀前來參加隆重的收徒儀式,真切感受到青島戲迷票友的熱情,感受到青島市委、市政府對於京劇藝術的重視和投入,為之深深感動。
進入新世紀的京劇藝術,面臨著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鑒於京劇的價值、地位、作用和現狀,我們首先須對它進行保護、繼承。有了良好的保護和繼承,方有繁榮、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堅實基礎。京劇要與時俱進,要開拓創新,必先在繼承的基礎上、遵循京劇的藝術規律來進行。對京劇的保護,涵蓋許多方面,包括對京劇藝術史料及文物的保護、對傳統京劇劇目的保護、對老一輩京劇名家的精湛藝術、特技絕活的保護等等。《青島與京劇》一書的意義和作用,主要是在第一個方面。
繁榮、發展新時期的京劇藝術,既要靠京劇界本身的內動力,也要靠全社會的外動力。這兩股力量的融合無間、協調一致,能為京劇藝術的未來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京劇的未來是輝煌燦爛的——對此,我與呂銘康先生同樣充滿著信心。
作品
自1965年始,一直在各報刊發表作品(除創作外,還有許多影視、京劇等文藝評論文章)。現已出版兩本個人散文集《緣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求樂》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並著有:《青島與京劇》(青島出版社,2009年)和《青島京劇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近年來,已主編《2000青島兒童文學選》(中國文聯出版社,獲團中央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2003青島兒童文學選萃》(中國文聯出版社)、《青島新童謠選》(中國文史出版社,獲華東地區校外教育一等獎)、《行走在市北》(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等書。並與著名散文家許評共同主編全國性的《新世紀藝術散文選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年底起,呂銘康所著《青島與京劇》正在《老年生活報》連載。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
為呂銘康所著《青島與京劇》作序
《青島與京劇》序
我的好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文藝評論家呂銘康先生所著《青島與京劇》一書,即將由青島出版社出版。承他熱情相邀為此書作序,我欣然接受了。
呂銘康是廣東新會人,生於上海,在青島生活長達58年。他長期從事教學工作,還是一位作家,曾創作許多散文與兒童文學,出版過兩本散文集,主編過全國性的《新世紀藝術散文選粹》等書;他主編的《2000青島兒童文學選》曾獲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