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56年,畢業於常熟縣中高中部。
1981年至1982年,在美國NOAA/ERL進行合作研究,1985年晉升為研究員。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6年,被中山大學聘為高級講座教授及大氣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80年呂達仁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動聯合遙感降水分布的原理及反演方法。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台自主開發的平流層大氣晴空探測雷達的研製工作,並在極化交替和自適應信號提取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利用雷達及高空氣球探測資料對平流層重力波頻譜結構、以及對流風暴激發平流層重力波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積極推進了大氣物理和日地物理的交叉科學研究。
呂達仁主持“921”神舟三號飛船中的“地球環境監測分系統”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內蒙古半乾旱草原氣候-生態相互作用”草原中尺度綜合觀測。現主持基金重大項目“內蒙古半乾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氣相互作用”, 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中國典型雲型宏微觀特徵研究及其氣候、水資源與高技術套用預先研究”以及國家航天科學套用、大氣傳輸相關的高技術項目。
呂達仁發表學術論文共100餘篇,合作專著3本。
呂達仁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1989年,大氣微波輻射與遙感原理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1998年,南極科學考察研究),中國科學院等部委的重大成果、自然科學獎等八項。
人才培養
呂達仁已培養博士生10餘名,碩士生10餘名。
榮譽表彰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先後擔任國家高技術(863)計畫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輻射委員會委員(Member,IRC, 1988年始)。國際高層大氣氣象學會委員會委員(Member, ICMA,1992年始), 國際日地物理學會(SCOSTEP)學術委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物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諮詢專家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