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斌,女,中南大學運動醫學科教授,研究員、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暨創傷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運動醫學科主任。
從事運動系統的損傷與康復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紅斌
- 教學職稱:教授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執業地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 專業:運動醫學科
個人經歷,擅長領域,科研成果,綜合成果,科研項目,專利成果,論文著作,學術著作,學術論文,個人榮譽,社會任職,出診信息,
個人經歷
1990年8月-1993年6月,湖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1988年1月-1990年1月,就職於湖南醫科大學湘雅醫院,任康復科經治醫生。
1993年1月-1998年12月,就職於湖南醫科大學湘雅醫院,任運動醫學科主治醫生。
1999年1月-2007年12月,就職於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任運動醫學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2003年,建立中南大學運動醫學專業碩士點,任碩士生導師。
2007年,創建中南大學運動醫學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
2008年1月,就職於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任運動醫學科研究員、教授。
2009年,受聘為中南大學“升華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1年,成為湖南省重點學科運動醫學專業的學術帶頭人。
2013年1月,就職於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任運動醫學科科主任;同年成為運動醫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
擅長領域
長期從事運動系統的損傷與康復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擅長運動創傷、運動康復、運動營養、運動醫務監督,特別是在利用各類生物物理刺激方法促進運動系統損傷癒合的臨床和基礎方面,如利用低強度脈衝超聲刺激(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s,LIPUS)、體外衝擊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組合磁場(Combined Magnetic Field,CMF)等各類物理治療方法促進骨肌腱連線點的損傷癒合領域。
採用獨特的運動康復技術治療運動醫學臨床上常見的骨肌腱連線點損傷疾病,如網球肘、肩周炎、肩袖損傷、肱二頭肌腱損傷、股四頭肌肌腱損傷、髕韌帶損傷、髕腱炎、跟腱斷裂、跟腱炎等疾病。
科研成果
綜合成果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其他國際、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獲得各類科研經費資助近1500餘萬元。
2005年,獲得骨肌肉關節研究基金AO Research Fund 的資助,這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次以主申請人身份成功獲得該基金的資助。
2010年,在美國紐奧良舉行的第56屆骨科研究年會上(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年會是本專業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之一)獲得New Investigator Recognition Award(新研究者識別獎)。
2012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第58屆骨科研究年會(ORS)任“Tendon and Ligament:Biology& Development”分會場主席。
2017年,在美國聖地亞哥ORS年會上榮膺“2016 Excellence in Basic Science Award”(骨科最佳基礎研究大獎)。
年均在國外舉行的國際專業學術會議上做學術報告3次以上。
科研項目
[1]力學刺激介導局部微環境對幹細胞的調節及其在骨腱界面損傷修復中的作用研究
[2]運動系統常見損傷的原因分析與預防策略
[3]新型骨-軟骨-肌腱三相書頁支架對骨腱連線點損傷後梯度結構再生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
[4]運動醫學臨床大數據系統
[5]基於納米載體的控釋抗菌骨修復活性材料抑菌性能及生物學檢測
[6]低強度脈衝超聲治療骨腱連線點損傷產業技術前期研究
[7]Combined Magnetic Field for Accelerating Bone-Tendon Junction Repair
[8]低強度脈衝超聲治療骨腱連線點損傷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不同治療起始時間的效應
[9]骨腱連線點損傷炎症反應期超聲治療的分子機制探討
[10]Comparison of Inelastic and Elastic Lumbosacral Orthoses on Low Back Pain Prevention in Hospital Nurses.
[11]低強度脈衝超聲修復骨-腱連線點損傷的機制--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
[12]利用X 射線相位襯度CT觀察兔骨腱連線點損傷癒合界面纖維軟骨層和軟骨性化生區的形態學特點
[13]利用電磁場療法修復骨-腱連線點損傷
[14]骨腱連線點損傷修復的相關分子機制研究
[15]中美聯合研究生物物理刺激儀治療骨-腱連線點的損傷
[16]運動醫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專利成果
[1]一種組織工程人工骨及其構建方法
[2]自動電控重力式急性脊髓損傷動物模型建模打擊器
[3]一種具有納米羥基磷灰石塗層的多孔雙相磷酸鈣生物支架及其製備
[4]急性脊髓損傷動物模型建模打擊器
論文著作
學術著作
[1]《關節軟骨分子生物學及研究》 主編.呂紅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2]《美國骨科醫師教程——髖關節》參譯,人民軍醫出版社,2020
[3]《骨內科學》編委.呂紅斌,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學術論文
[1] Lu H#, Liu F, Chen C, Wang Z, Chen H, Qu J, Zhang T, Xu D, Hu J*.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 for Tendon-Bone Healing: A Dose-dependent Study.
[2] Cao Y#, Wu T, Li D, Hu J*, Lu H*. MicroRNA 336 directly targets Sox 2 in osteosarcoma to inhibit tumorigenesis.
[3] Cao Y#, Zhou Y#, Ni S, Wu T, Li P, Liao S, Hu J*, Lu H*. 3D quantification of microarchitecture and vessel regeneration by synchrotron radiation μCT in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4] Hu J#, Li P, Yin X, Wu T, Cao Y, Yang Z, Jiang L, Hu S, Lu H*. Nondestructive imaging of the internal microstructure of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in the rat spinal cord using phase contrast synchrotron radiation microtomography.
[5] Hu J#, Ni S, Cao Y, Wang X, Liao S, Lu H*. Comparison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based propagation phase contrast imaging and conventional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for assessing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endplates in a murine model.
[6] Hu J#, Zhang Y, Duan C, Peng X, Hu P, Lu H*. Feasibility study for evaluating early lumbar facet joint degeneration using axial T1ρ, T2, and T2* mapping in cartilage.
[7] Xu X#, Hu J*, Lu H*.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a gelatin sponge transplant loaded with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mbined with platelet-rich plasma in repairing an annulus defect.
[8] Cao Y#, Wu T#, Wu H, Lang Y, Li D, Ni S, Lu H*, Hu J*. Synchrotron radiation micro-CT as a novel too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gomir-210 in a ra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9] Wu T, Cao Y, Ni S , Luo Z, Jiang L , Lu H , Hu J.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rat spinal cord angioarchitecture by phase contrast radiography: from 2D to 3D visualization.Spine (Phila Pa 1976).
[10] Hu J#, Ni S, Cao Y, Zhang T, Wu T, Yin X, Lang Y, Lu H*. The Angiogenic Effect of microRNA-21 Targeting TIMP3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MMP2 and MMP9.
[11] Cao Y#, Zhang Y#, Yin X, Lu H, Hu J*, Duan C*. 3D visualization of the lumbar facet joint after degeneration using propagation phase contrast micro-tomography.
[12] Hu J#, Cao Y, Wu T, Li D, Lu H*. Micro-CT as a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etramethylpyrazine in a Ra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13] Hu J#,Yang Z,Li X,Lu H*. C-Cmotifchemokineligand20regulatesneuroinflammationfollowingspinalcordinjury viaTh17cellrecruitment.
[14] Hu J#,Lang Y, Zhang T, Ni S, Lu H*. Lentivirus-mediated PGC-1α overexpression protects against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15] Cao Y#, Yin X, Zhang J, Wu T, Li D, Lu H*, Hu J*. Visualization of mouse spinal cord intramedullary arteries using phase- and attenuation-contrast tomographic imaging
[16] Huang J#, Cao Y, Zeng L, Wang G, Cao M, Hu J*, Lu H*. Tetramethylpyrazine Enhance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ontusion Spinal Cord Injury by Modulation of MicroRNA-21, FasL, PDCD4 and PTEN Expression
[17] Lu H#, Liu F, Chen H, Chen C,Qu J, Xu D,Zhang T,Zhou J,Hu J*. The effect of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on bone-tendon junction healing:initiating after inflammation stage
[18] Lu H#, Chen C, Qu J, Chen H, Chen Y, Zheng C, Wang Z, Xu D, Zhou J, Zhang T, Qin L, Hu J*. Initiation timing of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 for tendon-bone healing in a rabbit model
[19] Duan, C, Lu, H*, Hu, J.. In vivo study o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lumbar facet joints based on computed-assisted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ournal of Medical Biomechanics,2012, 27(2):159-165
[20] Jiawen Wu, Jianzhong Hu, Hongbin Lu, Qi Liao, Juanjuan Wang, Mingxin Wu, Chunhan Sun, Ming Kang.. Effect of sacral nerve electrostimulation on sex dysfunction in male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 Asian Bio,2012, 6(6):895-902. ISSN: 1905-7415
個人榮譽
獲國家專利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申請號3項。
培養及聯合培養博士生6位,碩士生20餘位。
於2008年募集50萬元設立“中南大學運動醫學獎學助學金”,這是一項專用於資助和獎勵運動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在讀研究生的校級獎勵。
社會任職
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器官損傷衰老與再生醫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湖南省醫學會運動醫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華人骨研學會(ICMRS)運動醫學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學運動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南大學“升華學者計畫”特聘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領域學科評審組會議專家;
運動醫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湖南省重點學科運動醫學的學科帶頭人;
美國骨科研究學會(ORS)會員,國際華人骨研學會(ICMRS)終身會員;
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同行評議專家;北京市和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
任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運動康復學組副組長;
瑞士AO基金會(AO Foundation為國際上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運動系統疾病的研究基金之一)基金項目的評閱人(Peer Reviewe)。
出診信息
運動醫學科,周二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