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璹(1007——1070),字季玉,泉州晉江人,景佑元年(1034)進士。官至光祿寺卿。勤政愛民,頗若賢聲,漳浦士民感其德,建生祠祀之。稱為鎮國公。
基本介紹
- 本名:呂璹
- 字:季玉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泉州南安水頭鎮朴兜村
- 出生日期:1007年
- 逝世日期:1070年
- 主要作品:征蠻錄》
生平,軼事,家族,
生平
呂璹,字季玉,北宋·泉州南安水頭鎮朴兜村(今朴里村)人,呂惠卿之父。
呂璹原居泉州郡城(亦為晉江縣治)相公巷,郡城亦為晉江縣治,故或稱晉江人。
呂璹與曾公亮家為鄰,又有姻誼關係。曾家欲擴建府第,呂璹、呂惠卿父子遂成人之美,騰出地皮予曾家。在地理大師黃應鐘的指點下,另擇新地,舉家遷居南安縣水頭鎮塔豐山崑崙垵,即今朴兜村。
習吏事。景佑元年(1034年)第進士,通判宜州,儂智高入寇,轉運使發檄文要呂璹發兵會合,有人勸他不去,他不聽,率二千人抄儂智高賊後路,得到很多首級和俘虜,安定了地方。撰寫《征蠻錄》一卷。
慶曆年間(1041—1048年)為漳州漳浦令。漳浦縣處山林蔽翳間,百姓遭受瘴霧蛇虎之害,呂璹教民焚燎而耕,使其免於這些災害。任上因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父子有功於閩地而史書闕載,作詩《威惠廟》:當年平賊立殊勛,時不旌賢事忍聞。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建立學校,選擇老師,招募民兵以抵禦汀州、虔州盜賊。離任後,百姓為他立生祠。
後呂璹知衡山縣、通判宜州,後為開封府司錄,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訊問宦官史志聰指使衛士伐木一案,官吏多為史志聰回護,呂璹堅持辦案,史志聰被貶。
嘉祐年間,知潮州。虞部員外郎朱泌請令虔州增散蠶鹽錢。呂璹和知梅州王叔也都論其利害。後又知懷州。
呂璹官終光祿卿。去世時其子呂惠卿官居同判司農事,因喪父而去職。
軼事
呂璹在任漳浦縣令時,留下一些傳說:
南宋·吳虎臣《能改齋漫錄·卷18·神仙鬼怪》載有“虎伏誅”的事:有一次,一個老百姓又被虎咬死了,呂璹前往哀悼,令人在死者被虎咬死的地方挖掘一口很深的阱,還在阱旁豎立一塊牌子,上寫:“害民者速陷此中!”次日果然發現有老虎陷人此阱中。
吳虎臣《能改齋漫錄》還載有“媼之子復甦”的故事:漳浦縣邑內有位老婦人的兒子在陳元光將軍廟戲耍,偷拿了廟裡的水果等供品。不料,這孩子一走出廟門,在石階下竟仆倒而死。老婦人痛哭流涕,傷心至極,圍觀的人十分同情她。呂璹聞知,立刻寫了一篇訟文到陳將軍廟裡祭拜。文中說,如果偷盜宗廟的酒食,依律是在罪人的臉上刺字,那么,偷盜將軍廟裡的供品是不應當處死的,如果這樣做的人是愚蠢無知的。將軍還應赦免他,這並不影響將軍處事的公正啊!當呂璹把訟文在廟前焚燒之後,老婦人的兒子居然奇蹟般地甦醒過來了。
家族
子惠卿、升卿,俱第進士;諒卿為溫州推官,入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