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問,字退圃,系清朝乾隆丙辰舉人,萊蕪人,生卒不詳。呂思問以名孝廉歷任萊陽、平度、廣文教諭。
基本介紹
- 本名:呂思問
- 字:退圃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萊蕪
- 主要成就:任萊陽、平度、廣文教諭
簡介,個人成就,
簡介
據民國《續修萊蕪縣誌》第八冊記載,呂思問小時候就非常聰明,對於家中藏書,可謂無所不讀。因聰慧過人,讀過的內容,都能記之能誦。而且勤于思考,善於質疑,他從不迷信書中的名人定論,覺著有不當之處,就動筆批釋。稍大之後,便潛心於“易”的研究探討。從四十七八歲起,即告病返鄉,以著書授徒為業。他認為“去聖久遠,絕學不明,束髮受書頗好探索,疑義紛然,無從質正”。所以他從年少時就廢寢忘食地讀“易”,他總認為前賢的論述都不夠系統,頗有些支離破碎,遂決意研究、探索。然而苦思冥想多年,對先後天之變化還是想不明白。
乾隆壬申正月,呂思問在萊陽學署時,因患眼疾,不得不瞑目靜坐,日思易經卷首九圖四十多天,忽覺天地開朗,千條萬緒頓時貫通,這才知道朱子改定《古本大學》的不足和錯誤之處,為此,他曾高興地說:“由於河洛上圖從中起本,原微有隔閡,疑上鬼神來告,不然何以破愚開蒙,以致於此!”那一年,他已47歲。後隔不久,便謝病歸里,雖沉病纏身六七年,朝不保夕,仍樂此不疲地研討易經。前後經歷10年,終寫成《困學編》一書。
此書分為兩編,第一編5篇,即《河圖說》、《伏義五圖說》、《洛書說》、《文王二圖說》、《河洛總說》;第二編4篇,即《對經方點陣圖》、《九傳方點陣圖》、《古本大學說》、《中庸說》。其中議論精闢,頗含哲理,其觀點極其新穎,皆前人所未發。
個人成就
呂思問生平著作甚豐,除《困學編》外,尚有《韶學》、《算法》、《鄉黨句解詩》、《古文辭》等若干卷,只可惜皆未刊行於世,後因兵燹之禍,大多散失。呂族後人在一百多年後,從家塾鈔本得《困學編》及詩集十多卷,其詩取法魏晉,多有佳句。光緒二十九年,適族中修譜事竣後,眾族人深感呂公息影深山,名未大顯,恐其著作散失殆盡,乃集資刊印《困學編》,使之風行於世,名列於文苑儒林。
呂思問生性耿介,為官清廉,這從無餘資刊印著作可見一斑。他從不圖升遷而結交權貴,生前落落寡合。從史料看,他有三個知己朋友,皆為文友。一是居官司萊陽時,與益都趙秋谷太史相唱和;二是居官司平度時,與濰縣令鄭板橋篇間酬答,尤稱莫逆之交;三是與萊蕪老鄉張
受采(也是文人)相交甚密。他們在一起時,只是道義相切,學問互長,在觀點與學術問題上,往往爭得面紅耳赤,並不屈從,更不會放棄原則而苟同,可謂諍友。
附:
《河洛總說》片斷
陽動也,陰靜也,對待也,靜之中有動,動之理、靜時已具也。動之中有靜,靜之理、動時故在也。義卦象之,陽動也而反靜,陰靜也而反動。流行也,靜而又動,靜所以為動之本也。動而又靜,動所以為靜之基也,文卦象之。
理無形氣者也,氣也者理之用也。形也者氣之跡也,動靜者氣而所以動靜者理。氣一靜而形象名數。皆斂於無,非寂也,至虛之中,而至實者無不含於內矣。氣一動而形象名數,俱呈於有,非滯也。至實之內,而至虛者無不運於中矣。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引之於前,而不見其
始,以無始為始者也。推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以無終為終者也。識此意也,圖之中亦可以見書焉,書之中亦可以見圖焉,一以貫之,孰妙於是。
圖者何,圖吾心中所具之理之全體也。書者何,書吾心中所具之理之大用也。吾心中所具之理者何,信仁義禮智是也。體無不備,故謂之全體。用無不周,故謂之大用,其要惟在於無私。私有二,私慾也,私意也。二者無,則此理不在圖書而在我矣,分之而各有脈絡,故窮理
窮此也。成之而具於人心,故盡性盡此也。極之而通於天道,故至命至此也。知所以知此也,行所以行此也。靜而存養,所以存此也。動而省察,所以省此也。養氣者,養此盛大流行之氣。知言者,以此而知其言之所以然也。自伏羲至於孟子,若合符節追程朱以私意改古本大學,惟全體之未融,故大用之不貫。由是學庸論孟,為程朱之書,非孔曾思孟之書,而河洛之義久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