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光忠

呂光忠

新學期開學了,石城縣洋地國小58歲的呂光忠老師回到學校看見分開2個月的孩子們,布滿皺紋的臉上又綻開了和藹可親的笑容。與往常一樣,這位紮根山區近40年的上海老知青,又拿起他心愛的教鞭,帶起他心愛的孩子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光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學位/學歷:國小
  • 職業:教師
人物經歷
人生抉擇:放棄回城紮下根
1969年,毛主席號召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掀起了全國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18歲的呂光忠跟著“上山下鄉”大軍,滿懷豪情從上海來到了條件艱苦的石城縣洋地鄉。初來乍到,從沒幹過農活、語言又不通的呂光忠無所適從。但他謙虛好學,在村民的幫助下,他很快練就了各種勞動技能,農活幹得相當出色。為了更好地與村民溝通,他還積極融入當地村民生產生活中,向村民學習方言。現在,他能熟練地操一口地道的石城客家話。1970年,當組織分配工作時,呂光忠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到當時紅紅火火、條件相當好的石城農機廠宣傳科工作;二是去洋地鄉的一所村小任教。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呂光忠不能不慎重選擇。他發現,當時洋地各國小相當缺教師,外地人不願意進來幹當時被人瞧不起的教師工作。這時,呂光忠作出了令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人生抉擇,毅然來到邊遠的洋地鄉石溪國小教書。走上教育崗位的他非常努力,經常虛心向前輩學習教育教學經驗。
從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組織上落實政策時,給了知青們多次返滬工作機會,同來洋地的大多數知青都返城了。這時,呂光忠也動過心,但面對山里孩子渴望知識的眼神,面對教師缺乏的現狀,與山里孩子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呂光忠,多次放棄回上海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了與山裡的孩子們終生為伴,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他說:“為了山裡的孩子,我對自己所選擇的事業無怨無悔。”
痴心不改:一根教鞭伴一生
呂光忠不僅痴心教育,而且不斷進取,他多次進城進修,提高教學水平,他所教的班級學習成績穩步提高,嶄露頭角的他得到了上級組織的賞識,多次被評為縣鄉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擔任國小領導職務。2000年,呂光忠從中心國小副校長崗位上退下來。那個時候,教師從學校領導崗位退下來後,作為一種待遇,可以不再教書而安享清福了。但呂光忠發現,地處邊遠、條件艱苦的洋地很難留住教師,於是,他毅然挑起五年級班主任和數學教學的重擔,一乾又是9個春秋。
精益求精,這是呂光忠的座右銘。數學課是一門枯燥的學科,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呂光忠在語言上下工夫,儘量使教學語言生動、有趣味性,還自製了大量有趣的簡易教具,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為提高。平時,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知識點,他都要反覆地講了又講,練完再練,直到所有的同學都掌握為止。由於地處邊遠山區,學生們的課外閱讀物極少,為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呂光忠每周六、周日都要抽出時間查閱資料、收集趣題、出版班刊,讓孩子們汲取更多的知識養分。許多人常不解地問他:“你把自己整得這么累圖什麼呢!不怕累壞自己?”而呂光忠總是笑笑說:“每次看到學生們求知的眼神,便忍不住拿起課本;每次想到學生們急於知道成績的心情,哪怕再累,也要挑燈夜戰;只要學生能多學點知識,我累點又算什麼?”
真情無限:愛灑山區孩子們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和農民外出務工的增多,洋地中心國小迎來了一群留守孩,這些孩子離開父母后,生活自理能力極差。呂光忠主動挑起了照看留守兒童的任務。面對這群質樸純真但生活幾無自理能力的山裡娃,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與愛,從剪指甲、梳頭、洗碗、洗衣服到疊被子,呂光忠像個慈母一樣,硬是教會了孩子們如何自理生活。他經常在夜深人靜時起來查房幫孩子們蓋被子。為了讓孩子們遠在異鄉的父母放心務工,他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匯報孩子的成長進步情況。呂光忠雖然工資不高,但經常接濟家庭困難的學生。家住桃花寨的陳露同學,父母雙亡,生活困難,呂光忠二話沒說,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為她買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並不時帶她到家裡“開小灶”。
“只有真心去愛學生,去賞識學生,這才是成功的教育。”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呂光忠的“讓”與“不讓”。老驥伏櫪的呂光忠雖然年紀大了,但在教學上絲毫不讓年輕教師,2007年至2009年,全縣村級完小單科成績檢測中,呂光忠擔任的數學科成績全部名列前茅。別人不敢帶的後進班,他毫不猶豫地接了過來,並化腐朽為神奇,帶成了先進班,給年輕人做出了榜樣。近些年,組織上多次想給他榮譽,淡泊名利的他每次都謝絕組織上的好意,執意把榮譽讓給年輕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