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8年1月1日,吳養潔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6歲喪父,他跟隨母親在煙臺恤養院裡長大。
1944年秋,吳養潔輾轉到位於河南淅川縣上集的
國立第一中學讀書。
1945年春,日寇進逼豫西,吳養潔隨校徒步翻越秦嶺到達陝南城固。
1947年,吳養潔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1年,吳養潔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助教。
1952年,吳養潔進入北京俄語專修學校學習一年。
1953年,吳養潔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進修一年。
1954年9月,吳養潔被選送到莫斯科國立大學化學系讀研究生,師從有機化學家萊烏托夫院士從事有機化學理論問題研究。
1957年,吳養潔在留蘇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完成學業和科研任務的同時,詳細收集了莫斯科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室的設計、裝備等資料。
1958年6月11日,吳養潔以優異成績通過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Ph.D)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副博士學位,6月14日《莫斯科大學校刊》上以他的“Большой успех(重要成就)”為題作了報導。同年7月回到中國,進入鄭州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師(1960年—1979年)、副教授(1979年—1986年)、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
1985年,吳養潔應邀在莫斯科大學召開的《現代有機化學問題》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學術報告。
1986年,吳養潔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95年,吳養潔應邀在莫斯科大學化學系作學術報告。
2003年,吳養潔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河南省第一位本土培養的中科院院士,也是中國第一位從地方(省級)實驗室走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4年—1958年,在莫斯科大學化學系研究生期間,吳養潔在O.A.萊烏托夫教授指導下,以汞有機化合物為對象,利用同位素交換、立體化學與化學反應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飽和碳原子上的均裂與親電取代反應機理,在某些羰基活化有機汞鹽在溫和條件下與汞—203標記金屬汞發生同位素交換反應中,發現這是一類新的具有均裂性質的非自由基反應,反應中立體化學構型保持;證明飽和碳原子上的雙分子親電取代反應(SE2)與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2)不同,其立體化學構型保持,以上兩類反應均通過形成環狀過渡態。飽和碳原子上的親電取代反應機理是20世紀50年代重要理論課題之一,以上研究成果得到前蘇聯科學院院長A.N.涅斯米揚諾夫院士等學者的認可,並以“重要成就”為題刊登在莫斯科大學報刊上。
1958年,吳養潔回國以後系統地研究了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質,在結構性能關係、溶劑效應方面取得一定的進展,確證帶有p—或π—電子的鄰位取代基可與汞原子配位,它對芳基汞化合物的反應活性有明顯影響,在鄰位效應理論中增添了新的內容,在環金屬化合物的環金屬化反應、金屬轉移反應及有關立體化學方面做出了系統研究成果;他發現二茂鐵亞胺環鈀化合物可以作為Heck、Suzuki等著名反應的高效、新型、綠色催化劑的相關研究成果;他在不對稱合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這是當前有機化學的研究熱點,涉及許多藥物及其中間體的合成,具有一定的套用價值。
吳養潔研究了多系列希夫鹼的鄰位汞化、鈀化、鉑化反應及金屬轉移反應,實驗證明存在有四元環N→Hg(Sn、Te)分子內配位與五元環N—Hg (Pd、Pt)分子內配位,修正了由含氮配體一般只形成五元螯合環的通則,總結出分子內配位、結構因素對反應區域選擇性及產物性質影響的規律,所合成的眾多的環金屬化合物提供了C—H鍵活化的新途徑,有著廣闊的套用前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在大環化學研究工作中,合成了百餘種新的冠醚等大環配體,闡明了其與金屬離子、中性分子的配合規律,首次製得電荷轉移絡合物晶體、新的離子選擇電極冠醚活性載體及其LB膜。
截至2017年2月,吳養潔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andte Chemie, Chem. Commun., Org. Lett., J. Org. Chem., J. Organomet. Chem., Tetrahedron, Dalton Trans.,《化學學報》、《中國化學》、《高等學校化學學報》,《有機化學》等中國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300多篇,代表性論文如下:
Wu Y, Hou J, Liao X. Studies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yclopalladated ferrocenylimines in heck reaction[J]. 化學學報, 1937, 59(11):1937-1941.
吳養潔, 陳鎮東, 張憲苹,等. 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質研究(Ⅴ)—某些氯化芳基汞的質譜[J].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3, 4(3):335-341.
Wu Y, An H, Tao J, et al. Studies on the complexes of 4′-substituted benzo-15-crown-5 ligands with sodium picrate and picric acid[J]. Journal of Inclusion Phenomena &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Chemistry, 1990, 9(3):267-274.
Yang-Jie W U, Ding K L, Zheng-Yan Y U, et al. Studies on the Properties of Schiff Base Type of Aryl mercury Compounds(Ⅰ)--H NMR Spectra of Some Schiff Base Type Aryl mercury Compounds and Substituted Benzyl ideneanilines[J].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1992, 8(3):253-257.
Yangjie W U, Yangjie W U, Yangjie W U, et al. Synthesis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arylmercuric quinolin-8-olate[J]. Acta Chimica Sinica, 1994, 52(11):1133-1139.
吳養潔, 宋毛平, 楊立,等. 芳基-8-喹啉氧基汞化合物的合成與波譜性質研究[J]. 化學學報, 1994, 52(11):1133-1139.
吳養潔, 丁奎嶺, 王洋,等. 含有配位基團的芳基汞化合物的金屬轉移反應[J]. 有機化學, 1994, 14(1):19-28.
吳養潔, 霍守權, 喻正炎. 異環二取代二茂鐵衍生物的合成[J]. 有機化學, 1994, 14(1):38-43.
Wu Y J, Ding L, Wang W L, et al. Resolution of cycloplatinated ferrocenylketimines[J]. Tetrahedron Asymmetry, 1998, 9(22):4035-4041.
Wu Y, Cui X, Hou J, et al. Transmetallation reactions of planar chiral cyclopalladated and cyclomercurated ferrocenylimines with metallic tin[J]. Acta Chimica Sinica, 2000, 58(7):871-875.
Wu Y, Cui X, Zhou N, et al. Synthesis, 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optically active planar chiral cyclomercurated ferrocenylimines[J].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0, 11(24):4877-4883.
Wu Y, Huo S, Gong J, et al. Studies on the cyclometallation of ferrocenylimines[J].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2001, 637(01):27-46.
Yang-Jie Wu, Xiu-Cun Liu, Chen-Xia Du, et al. 1,1′-(1,4-Phenylenedimethylene)dipyridinium bis(tetraphenylborate)[J]. Acta Crystallographica, 2007, 63(8):o3457-o3457.
Wu Y, Li T, Zeng G, et al. Micro-Photopatterning with Photo-Decomposable Polymer Langmuir-Blodgett (LB) Films[J]. Molecular Crystals & Liquid Crystals, 2008, 490(1):67-79.
Wu Y J, Zhao B, Zhao L W, et al. Studies on the syntheses and properties of Schiff base type crown ethers[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0, 11(4):360-365.
Wu Y, Cui X, Ren G. Efficient Synthesis of Biaryls through the Kumada Reaction Catalyzed by Carbene Adducts of Cyclopalladated Ferrocenylimine[J].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0, 2010(12):2372-2378.
Wu Y J, Ding K L, Kong Y L, et al.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mercuration of N-(substituted benzylidene)-4-toluidines[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0, 11(6):554-559.
Wu Y, Wu Y, Huang M, et al. Preparation of 3‑Acyl-4-arylcoumarins via Metal-Free TandemOxidative Acylation/Cyclization between Alkynoates with Aldehydes[J].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5, 46(21):148.
吳養潔在留蘇期間就較為留意莫斯科大學的有機化學實驗室,分析研究了該室的設計和設備安裝特點,大到總體布局,小到每個實驗台的長短、高低尺寸他都作了記錄。在新實驗室的建設中,他實地勘察,親自畫出了設計圖紙,並帶領工人們安裝好了放射化學實驗室所有的設備。從此,鄭州大學的放射化學實驗室成為對外交流的一個視窗,吸引了中國國內外許多知名專家前來參觀。從鄭州大學早期建校,到近十年來建設有機化學博士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省高等學校套用化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學科建設方面,吳養潔做了大量的工作。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
1978年 | 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84年 | 冠醚合成新方法 | 國家發明三等獎及發明專利 |
2002年 | 環金屬化反應分子內配位 | 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13年 | 金屬有機化合物在催化偶聯和製備發光材料中的套用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人才培養
“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吳養潔經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科研成果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絕不能弄虛作假。
吳養潔尤其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實驗結果是在燒瓶中做出來的,不是從電腦中計算出來的。”吳養潔經常這樣教導自己的弟子。每一個試驗步驟、每一個化學反應,他都要求學生必須按照實驗規定親自動手操作,一些實驗不管在電腦中模擬的多么逼真,不動手,到了他那裡就等於零。
吳養潔希望能給學生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創造好的學習條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他指導學生做科研的原則從來都是“抓大放小”,在科研課題方向確定以後,他會將課題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放手去做,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吳養潔作為有機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該學科自1989年已連續四屆被評為河南省重點學科,1993年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被批准設博士點,1995年被批准設化學博士後流動站,並由他擔任博士點與博士後流動站業務負責人。
吳養潔先後講授過《理論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化學文獻》等課程,他認為“要教好書,教師首先要吃透講授的內容。”雖然有的課程他已講授多遍,但每次講課前,他必重新備課,增添新的內容,力圖用最簡潔的語言,把問題講清楚。
截至2019年1月,吳養潔已指導畢業博士研究生24名,碩士研究生65名和博士後出站人員5名,其中第一位博士
丁奎嶺2013年入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指導的碩士、博士生有多位獲得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獎勵,下表為優秀學生代表:
時間 | 名稱 | 作者 | 備註 |
---|
2009 | 鈀催化的末端炔烴參與的C-C偶聯反應和sp2 C-H鍵的芳基化 | 楊帆 | 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10 | 鈀催化的雙C-H鍵活化反應研究 | 吳俊良 | 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11 | 鈀催化的雙C-H鍵活化反應研究 | 吳俊良 | 河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15 | 手性二茂鐵環蕃的設計合成及其在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套用 | 張齊英 | 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15 | 2-芳基吡啶的氯化與醯化以及簡便構建苯並噁唑環的催化反應研究 | 張國棟 | 河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16 | 手性二茂鐵環蕃的設計合成及其在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套用 | 張齊英 | 河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17 | Cu/Fe 促進的交叉偶聯脫氫反應在構建C(sp2)− C(sp3)和 C(sp3) −C(sp3)鍵中的套用 | 王晨陽 | 校級優秀學位論文,河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78年 |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1990年 | 國家教委、國家科委聯合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
1991年 | 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
1991年 | 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
1995年 | 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1998年 | 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
2003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鄭州大學“師德標兵” |
| 河南省教育廳授予“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榮譽稱號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86年—1990年 |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 |
1991年—1995年 | 國家教委首屆高等學校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
1995年—1998年 |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屆理事會理事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二屆至四屆有機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 |
| 河南省化學會理事、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
| 南京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 |
|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編委、顧問編委 |
| 《中國化學快報》編委 |
| 《有機化學》編委 |
| 《化學研究》編委 |
個人生活
1972年,吳養潔為了完成國務院下達的一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他不顧文化大革命中留下的一些問題尚未澄清,就全力撲在科研上,從天津到大連、瀋陽、撫順直到祖國北部邊疆鶴崗,往返奔波多個縣市進行技術調研,又在實驗室經歷了1400多個日日夜夜的攻堅,成功研製了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用殺蟲劑西維因的中間體甲萘酚。
人物評價
吳養潔院士為學嚴謹,為人誠篤,科研成果豐碩,學術造詣深厚,從鄭州大學早期建校,到近十年來建設有機化學博士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省高等學校套用化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學科建設方面貢獻突出。(河南省教育網評)
吳養潔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有系統的、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機化合物分子內、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等眾多新的證明,闡明了其作用規律,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的內容。(中國廣播網教育頻道評)
人物影響
2017年12月29日,“美麗化學美麗人生——吳養潔院士90華誕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綜合管理中心第二報告廳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州大學校長
劉炯天代表學校致辭,他對吳院士90華誕暨從教66年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