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昌

吳豐昌

吳豐昌,1964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衢州,環境基準標準與污染防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主任。

1985年吳豐昌考入長春地質學院;1989年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學習,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5年博士畢業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7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質系做客座副教授;1999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大氣水圈科學研究所工作;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計畫,並擔任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200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8年擔任國家環境保護湖泊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擔任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主任、副總工程師;2016年入選第二批“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同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豐昌長期從事湖泊污染控制理論技術與套用,及水質基準與風險評估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豐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衢州市龍游
  • 出生日期:1964年08月23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院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所
  • 主要成就: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代表作品:《水質基準理論方法學導論》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4年8月23日,吳豐昌出生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高中就讀於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
1985年9月,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球化學與勘查專業學習。
1989年7月,畢業獲得學士學位,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專業學習,先後獲得碩士學位(1992年7月)、博士學位(1995年6月)。199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5年6月,博士畢業後,留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1995年6月至1997年3月)、研究員(2001年6月-)
1997年3月,作為客座副教授,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質系工作(至1999年05月)。
1999年5月,作為日本科技振興學會海外特別研究員,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大氣水圈科學研究所工作(至2001年6月)。
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計畫。6月,擔任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同年在加拿大特倫特大學水質中心助理研究(至2004年07月)。
200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2008年1月,出任國家環境保護湖泊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全面負責該重點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學術活動、人員聘任、財務支出等管理工作。
2014年3月,擔任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與工程示範主題專家組成員。
2016年9月,擔任環境保護部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兼地表水環境組組長。同年入選第二批“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環境基準與標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吳豐昌長期從事環境基準與標準及污染控制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在水質基準理論與方法、水質基準關鍵技術、湖泊污染治理工程套用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為中國水環境標準制修訂、生態安全調查和重點流域污染綜合整治等多項國家重點環保任務的實施提供了科技支撐。
  • 科研項目&成果獎勵
截至2017年,吳豐昌先後主持國家973項目、基金委重點項目、傑出青年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國家環保公益重大項目和國家環境基準業務工作項目等10餘項,擔任國家環境基準業務化套用技術負責人,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
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項目來源
國家環境基準技術框架的預研究
國家環境保護公益重大項目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子課題:流域水生態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體系
國家水專項
溶解有機質在中日典型湖泊中歸趨的對比研究
國家中日合作基金
天然有機質在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的作用機理:來源與過程辨識
國家面上基金項目
湖泊水環境質量演變與水環境基準
國家973項目
成果獎勵
項目名稱獎勵名稱來源
2013年
湖泊底泥污染控制理論、技術與套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7年
流域水環境重金屬污染風險防控理論技術與套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論文著作&專利發明
截至2017年,吳豐昌在中國國內外發表重要論文330多篇,其中SCI收錄220篇,出版《水質基準理論與方法學導論》等中英文專著7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6項。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15.07
《湖泊水環境質量演變與水環境基準研究》
吳豐昌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01
《天然有機質及其在環境中的作用機理》
吳豐昌,邢寶山等編著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10.01
《天然有機質及其與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吳豐昌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01
《天然有機質及其在環境中的作用:英文版》
吳豐昌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1. Liao H, Bu W, Zheng J, Wu F, Yamada M.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radionuclides ((239+240)Pu, (240)Pu/(239)Pu, and (137)Cs) in sediment cores of Lake Bosten in Northwestern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7):3840-3846.
  2. Xie F, Wu F, Liu G, Mu Y, Feng C, Wang H, Giesy JP.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eutrophic lakes through adsorption by in situ formation of magnesium hydroxide from diatomit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1):582-590.
  3. Feng CL, Wu FC, Mu YS, Meng W, Dyer SD, Fan M, Raimondo S, Barron MG. Interspecies Correlation Estimation-Applications in Water Quality Criteria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20): 11382-11383.
  4. Yu T, Zhang Y, Wu FC, Meng W. Six-Decade Change in Water Chemistry of Large Freshwater Lake Taihu,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16): 9093-9101.
  5. Zhu YR, Wu FC, He ZQ, Guo JY, Qu XX, Xie FZ, Giesy JP, Liao HQ, Guo F.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Phosphorus in Lake Sediments by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 and Enzymatic Hydrolysi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14): 7679-7687.
  6. Wu FC, Mu YS, Chang H, Zhao XL, Giesy JP, Wu KB. Predicting Water Quality Criteria for Protecting Aquatic Life from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etals or Metalloid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1): 446-453 (Second Runner-Up Best Article– Science 2012).
  7. Feng CL, Wu FC, Zheng BH, Meng W, Paquin PR, Wu KB. Biotic Ligand Models for Metals-A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Revision of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in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20), 10877-10878.
  8. Wu FC, Zheng J, Liao HQ, Yamada M, Wan GJ. Anomalous plutonium isotopic ratios in sediments of lake Qinghai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21), 9188-9194.
  9. Wu FC, Meng W, Zhao XL, Li HX, Zhang RQ, Cao YJ, Liao HQ. China Embarking on Development of its Own National Water Quality Criteria System.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4(21), 7992-7993.
  10. Wu FC, Zheng J, Liao HQ, Yamada M.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Plutonium and Cs-137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Northwestern China: Quantifying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4(8), 2911-2917.
  11. Wu FC, Evans RD, Dillon PJ.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M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on-line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detection.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7:3687-3693.
  12. Wu FC, Tanoue E. Isol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copper-complexing ligands in streamwater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1, 35:3646-3652.
  13. Wu FC, Qing HR, Wan GJ. Regeneration of N, P, and Si near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f lake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plateau.Water Research, 2001, 35(5):1334-1337.
發明專利
(1)吳豐昌,朱靜.用改性粉煤灰處理銻礦選礦廢水的方法.
(2)吳豐昌,朱靜,潘響亮.用鋁電極-電絮凝法處理含銻工業廢水的方法.
(3)吳豐昌,朱靜.用鐵電極-電絮凝法處理含銻工業廢水的方法.
(4)吳豐昌,徐冰冰.複合金屬氧化物吸附劑及套用其去除水中苯並三唑的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人才培養

截止到2017年,吳豐昌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南京師範大學南昌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經獨立或者聯合培養出博士生20多名、碩士生20多名,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吳豐昌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時間題目作者畢業院校類型
2017
慢速熱解技術結合光譜技術表征天然有機質熱穩定性
郭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博士
2015
納米材料與腐殖酸的相互作用及對其環境行為的影響
湯智
中國科學院大學
博士
2013
典型生物累積性物質的組織殘留基準和生態風險評價:以汞和PBDEs為例
張瑞卿
中國科學院大學
博士
2012
生態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學研究:以太湖有機污染物為例
郭廣慧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2
湖泊環境中營養元素(磷、鐵)賦存及吸附機理研究
謝發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博士
2012
湖南錫礦山銻礦區土壤及農作物中銻、砷、汞的污染特徵和健康風險評估
莫昌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0
中國典型銻礦區銻及其伴生有毒元素的污染特徵及健康風險評估
劉碧君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0
典型湖泊現代沉積物中類脂生物標誌物的分布特徵及其與湖泊富營養化的關係研究
房吉敦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0
典型湖泊沉積物有機地球化學記錄及其與富營養化的關係
王麗芳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9
湖泊低分子量有機酸組成、分布、主要影響因素和環境意義
肖敏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9
湖南錫礦山地表環境污染特徵及含銻廢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
朱靜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9
中國錫礦山區銻、砷和汞的生物富集效應及健康風險評估
符志友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9
礦渣堆上優勢植物的初探:以湖南冷水江錫礦山為例
鄧秋靜
中國科學院大學
博士
2008
溶解有機質及其在水生環境中的互動作用
Mostofa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後
2008
天然有機質與多環芳烴相互作用的螢光光譜學研究:以苝、菲和蒽為例
梅毅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8
湖泊有機質的來源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穩定氮同位素示蹤技術
王靜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8
放射性鈽和銫在湖泊中的時空分布特性及近期沉積年代學套用
廖海清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7
天然溶解有機質和環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以銅、汞離子和卡馬西平為例
白英臣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7
廣東沿海地區非魚類海鮮產品中持久性鹵代烴的殘留及其健康風險評估
郭建陽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7
湖泊沉積物中有機磷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富營養化效應:以太湖、紅楓湖、百花湖和洱海為例
張潤宇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7
紅楓湖溶解有機質的分離富集、地球化學特徵和環境效應
王立英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6
貴州山區湖泊水體中溶解有機質的時空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以紅楓湖、百花湖為例
黎文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6
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測定Fe(Ⅱ)和絡合物Fe(Ⅱ)-PDT的兩種幾何異構體
朱維晃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2004
水環境中的溶解有機質及其與金屬離子的相互作用:螢光光譜學研究
傅平青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4
紅楓湖、百花湖水中溶解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特徵及環境地球化學意義
岳蘭秀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博士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來源
2016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5年
第17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2015年
SETAC(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政府服務獎
201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7年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
2006年
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4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百人計畫”稱號(前20%)
2001年
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計畫”稱號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領軍人才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國家重大水專項十二五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與工程示範主題專家組成員
2016年06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ICGG)、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4年08月-
福建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2014年12月-
青島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人物評價

吳豐昌長期致力於環境基準與污染風險防控理論、技術研發與工程實踐,在環境基準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和工程套用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在環境標準制修訂、管理制度創建、業務套用和流域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推動了中國環境基準領域的發展進程,為提高環境標準制修訂和污染控制的科學性、規範性和適用性做出重要貢獻。(中國工程院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