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瑛(明朝將領)

吳瑛,字光霽,號松山,弘治十一年(1498年)生,出身武功門第,祖籍湖廣漢陽。曾祖吳驥、祖父吳鐸皆承襲世職,鎮守邊防。父吳淮,生子四人,吳瑛為長子。正德六年(1511年),吳瑛不幸失怙,全賴其母馬氏艱難撫育,自幼秉承母訓,養成了剛強堅毅的性格,發奮讀書,吃苦耐勞,友愛兄弟,親善鄉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瑛
  • :光霽
  • :松山
  • 祖籍:湖廣漢陽
簡介,經歷,

簡介

吳瑛初襲父職,任靖虜衛指揮簽事,後經御史大夫王紳推薦,任固原守備。嘉靖十三年(1534年),北元蒙古吉囊部擁眾十萬餘人,屯兵賀蘭山,南下進犯安定、會寧等地,吳瑛隨總兵劉文出兵迎敵,於靈州大敗入侵之敵。總制三邊尚書唐龍以大捷之功上奏明廷,擢任吳瑛為延綏游擊,其後不久再升任延綏參將。

經歷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吉囊部入犯涼州、莊浪兩地,先後被副將王輔、總兵姜奭擊退。接著大舉入侵黃河以東的固原、延綏等地,明廷命右都御史劉天和率部拒敵。劉天和識破吉囊陰謀,密令副將白爵與參將吳瑛帶兵埋伏,伺機迎敵,大敗吉囊軍,其殘部遠遁。吳瑛因功升任總兵官,仍然鎮守延綏。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蒙古俺答部三萬人馬入侵綏德,游擊張鵬帶兵迎敵,吳瑛聞訊後率部增援,迫使來犯之敵敗北而走。但由於明廷偏信巡按御史殷學奏書,吳瑛與總督楊守禮等蒙冤入獄。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平反,吳瑛官復原職,加署都督簽事,後升任都督同知。嘉靖三十年(1551年),蒙古俺答部屢犯遼東,吳瑛改任遼東總兵官,順天都督府同知。吳瑛到任之際,適逢外患不息,加之天災,民不聊生,遂開倉運糧,賑濟饑民。為恢復生產,又率軍屯戍,墾田種糧,訓練士卒,禦敵守邊,與兵民同甘苦,深受愛戴。三十二年(1553年),吳瑛出任雲中(今山西大同)總兵。三十五年(1556年),奉旨就任狼山(今河北懷來)提督,雖年近花甲,但雄風不減。三十九年(1560年),留任都督府簽事,兼鎮遼左。四十年(1561年),以年邁有病之由告歸故里,居於衛城內東大街府第。隆慶三年(1569年),吳瑛卒,享年七十一歲。
吳瑛辭世後,明廷追封吳瑛及其三代先祖為榮祿大夫。為頌揚其功勳,曾在衛城東大街建立名將牌坊一座,雕樑畫棟,上書“河西名將,四代一品”大字,為兵部尚書彭澤所題。此牌坊一直保存至1944年,因建靖遠縣救濟院而被拆除。
吳瑛的三個胞弟,吳瑾歷任靖虜衛左所副千戶、文縣守備,倡議創修永安堡,吳琇以軍功授昭信校尉,吳瑤初學文化,後習武功,亦投筆從戎。吳瑛侍奉母親至為孝敬,惟母命是從,靖遠民間有吳瑛為母療疾而割股剜肉的故事,作為佳話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