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上海吳淞口驗潮站1871~1900年實測的最低潮位所確定的海面作為基準面,所建立的高程系統稱為“吳淞高程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淞高程
- 外文名:Wusong elevation
- 時間:1871~1900
- 地點:上海吳淞口
各地數值,系統介紹,系統起源,基準點,七環平差,凍結,轉換,測量簡介,成果計算,相關建議,概述,複測,基本分析,誤差積累,總結,
各地數值
該高程系統比較混亂,不同地區採用數值不一,如採用,需要仔細核對。
寧波:“1985國家高程基準”註記點=“吳淞高程系統”註記點-1.87
嘉興:“1985國家高程基準”註記點=“吳淞高程系統”註記點-1.828(?)
崑山:"1985國家高程基準”註記點=“吳淞高程系統”註記點-1.662
系統介紹
系統起源
鴉片戰爭以後,1854年6月英、美、法駐滬公使、領事決定引進外國勢力與徵稅機關,組織了關稅管理委員會,由英、美、法三國領事與滬道締結關於上海海關之約九條……於是就有了外國人管理我國海關之先河。為了保證艦船安全通過吳淞內沙淺灘,舊海關就在長江口內東距海濱40餘千米處的吳淞口設立了驗潮站(又稱測潮站),即吳淞口驗潮站。
1871年或以前,舊海關(吳淞海關港務司署)設立吳淞零點水尺,供航行及測量之用,當時名“信號站”;自1871年起即有潮汛資料供給浚浦局,經長期記載定出1871~1900年之間出現的最低潮位為零點,當時稱為“吳淞海關零點”簡稱“吳淞零點”,是吳淞零點高程系統的起算依據。
約在1900年,在黃浦江口左岸附近的吳淞海關港務司署內設立一個土中石質水準基點,測定石質水準基點的吳淞零點高程作為基準。
基準點
每一個高程系統均須有一水準原點,並依據基準面決定水準原點高程,以作為高程控制網的起算點,為與國家高程系統的水準原點相區別,吳淞高程系統的水準原點改稱為基準點(基點)。基準點的點位須穩定,標誌要能長期保存。由於上海地區地面沉陷,致使吳淞高程系統幾易基點,了解基點的變遷,對正確使用吳淞高程系統的高程資料是很有裨益的。
1.2.1 張華浜基點的設定
1921年浚浦局在距海關吳淞信號站基準標石不到300m處,打入一根7.32m長的鋼筋混凝土樁,樁頂嵌有銅頭,地面築成陰井,加水泥蓋板。測得高程為吳淞零點5.1054m。該點稱之為“張華浜基點”。
由於該點距離長江江岸較近,1922年揚子江技術委員會就從此點出發,引測而上直至宜昌,測程近1800km,成為長江流域普遍使用的吳淞高程系統。這個“基點”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於確定該點已隨上海陸地沉降而發生嚴重沉陷,因此失去作為水準“基點”的作用。
1.2.2 佘山基點的設測
1922年6月,浚浦局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外,離吳淞約60km的松江縣西北面的佘山半坡天主教堂右側天然岩石石壁上,用水泥鑲嵌一個直徑76.2mm、長約254mm的銅棒(露出端部分為圓球狀),作為永久性的吳淞水準基點,其上附設有銅牌,刻有“浚浦局佘山水準基點”文字,其頂部高程為吳淞零點上46.0647m。
該點較為穩固可靠,一向被視為吳淞水準原點,只因距長江較遠,引測不便,故長江流域很少引用此點高程。
1.2.3 鎮江308′標點的設測
長江流域的吳淞高程,都是以1922~1926年前揚子江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揚委會)所測的吳淞—宜昌精密水準高程(由張華浜基點引測)為基礎,然後用普通幹線水準向乾、支流單線傳遞,由於輾轉施測推算,加之觀測質量較差,又加上標點埋設時間過久,標石難免有不同程度的變動。解放初期,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長江流域各地區所測的地形圖及各水文站基點等高程都是引測附近各水準標點的舊吳淞高程作為依據。而區域性高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差,因之相互連線發生了矛盾,需要有一個較正確的統一高程系統。
1951~1955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委會)先後完成了長江幹線(吳淞—宜賓)及漢江、嘉陵江、岷江等主要乾、支流的精密水準測量工作,具備了進行長江流域的吳淞高程水準網統一平差計算條件。
由於全國統一高程系統尚未建立,因此需要有一個較穩定的原揚委會埋設的精密水準標點高程,作為暫時統一的吳淞高程系統的起算基點。
張華浜基點沉陷不能使用;佘山基點雖較穩定,但距長江又遠,引測不便;為了儘可能減少1922~1926年揚委會所測高程誤差的累積,曾在下游地區另選一個高程起算基點,經與其他水準標點相互比較,其穩定性皆次於鎮江308′,通過分析討論,經領導部門批准,確定相對穩定的鎮江308′標點的校測高程9.391m,作為長江流域暫時統一的吳淞零點高程的起算基點。
七環平差
1951~1955年,長江幹流自吳淞至宜賓及漢江、嘉陵江、岷江、洞庭湖流域等處已先後施測了精密水準路線;同時下游江陰、鎮江、蕪湖、彭郎磯、武漢、城陵磯、沙市、宜昌等8處進行了跨河水準測量,連線長江左、右兩岸水準路線,組成了7個簡單鎖鏈形的水準網。
經過“七環”平差,江陰—宜昌長江兩岸水準高程有了可靠的聯繫,以鎮江308′作為新的起算基點,並按原揚委會所校測的高程9.391m推算長江流域新的吳淞高程。為了區別於過去的吳淞系統,提供以資暫時使用的高程,又稱為資用吳淞高程。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資用吳淞高程與“七環”平差前的吳淞高程,不同的區域存在不同的改正,改正範圍在0.06~0.43m之間。
我們使用的吳淞高程,就是“七環”平差後的吳淞高程,亦即是長江委1959、1973年正式出版的《長江流域二、三、四等水準成果表》(一、二、三、四、五冊)中的吳淞高程,自此,長江流域吳淞高程系統開始統一。
凍結
1950年前,長江流域各水文站沿用的水準點引據的基面較為複雜,有吳淞、海防、山河堰、坎門、趕水及假定等多種基面。1950年後,陸續建立的新水文站引用舊吳淞、海防、舊黃海和長委會接測吳淞“七環”平差前、後高程,以及假定基面等。但由於各水文站水準點測設來源不一,系統較多,雖均稱吳淞基面,其絕對高程仍有一定誤差。為了保證本站水位連續性,根據水利部規定:從刊布1956年資料起,各測站水準點原用的基面高程凍結不變,新建站凍結在開始引用基面高程上。由於各水文站基面凍結的時間不同和引據高程系統的不同,使得各水文基面是一些各自獨立的,相互之間沒有邏輯關係的離散點(下游點的高程可能比上游的高),因此“凍結吳淞高程”僅為掛靠“吳淞高程系統”的高程點,並不是高程系統。隨著“吳淞高程系統”和國家法定的高程系統的變遷,水文測量高程控制系統的內涵也隨之變化。
轉換
吳淞高程(資用)與1956年黃海高程的轉換。長辦於1959年正式出版的《長江流域二、三、四等水準成果表》(一~四冊)中的“吳淞高程”與“1959年平差值”所採用的觀測成果基本相同,但由於平差計算的環線區域大小與採用的權數不同(“七環”平差,用的是距離倒數1/L為權,東南部平差用的是中誤差平方倒數1/m2 為權),因之計算各路線的改正值不同,高程差之差亦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個地區的差數,來改正另一個地區的高程。也就是說,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常差或用簡單的公式來換算。上述“吳淞高程”與“1959年平差值”的差值雖然不是一個常數,但卻有一些規律可遵循,如長江幹流從吳淞起,沿江而上其差值逐漸減少。各支流亦有類似的規律。
不同時期的平差值,同一地區兩系統的差值亦不相同。這是因為:不同時期由於觀測儀器、觀測精度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因此觀測高差不同;還由於平差計算路線不同,高差的改正數也不相同;因此在轉換時,要注意資料的分析,科學的利用。
測量簡介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作為堤防建設必須的高程基準存在如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由於長江中下游大部分水準點在1973年以前測量後,近30年未複測。水準點均存在著較大的沉降。為了檢驗堤防工程建設是否滿足設計要求,需有統一準確的高程基準來進行衡量。另一方面,沿江各省市均應按照國家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的堤防設計標準進行堤防建設。因此沿江需有統一的高程基準,以便在堤防建設竣工驗收時有統一的核定標準。根據有關規程規範的要求,長江水利委員會綜合勘測局於2002年4月至2003年5月進行了長江中下游二等水準的複測重建工作。測區範圍為宜昌至上海段的長江南北兩岸,組成15條二等水準測線,共4107.3km。接測具有1985國家高程基準成果的國家一等水準網點16個,起算點均進行了檢測,檢測情況滿足規範要求;外業選點、埋標、觀測均嚴格按國家規範及作業規程執行,往返測高差不符值優良率為87%,其餘13%的測段均在規範要求的限差之內;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最大為±0.62mm。全網中二等水準每千米水準高差中數的偶然中誤差為±0.43mm,滿足規範±1.0mm的要求;符合路線符合差均小於限差要求。說明本次觀測外業質量優良,成果質量可靠。該項目通過嚴密平差計算,需要計算水準路線所有水準標石的1956年黃海高程成果以及1985國家高程基準成果。
本項目為了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選點埋標時,利用紅本第一~四冊中舊水準標石192座,還聯測了大量的水文基點。
成果計算
概述
吳淞高程在長江流域防汛、水位觀測、堤防建設、工程規劃設計中有著廣泛的運用,為了滿足不同的需要,需要計算一套吳淞高程成果。
1 構成水準環線
複測成果的吳淞高程部分,因無一等吳淞高程成果,為進行平差處理,利用一等水準黃海高程成果的高差值,賦予兩倍於複測觀測值的權,和複測高差值一併組成水準環線進行平差。如圖1所示。該環線因為平差需要而構成,稱為複測混合環線。
2 自由網平差
1959年長江水利委員會進行“七環平差”時,是採用鎮江YRCBM308′的吳淞高程為高程網的起算點。由於本次複測時,YRCBM308′已遭破壞,其明標YRCBM308尚存,因此我們採用鎮江YRCBM308的吳淞高程值為平差起算高程值,對複測混合環線進行平差。平差成果與七環平差的資用吳淞成果比較,其互差值離YRCBM308越遠就越大。說明原吳淞高程成果中有明顯的系統誤差,其系統誤差是來源於資用吳淞成果還是2002~2003年水準複測成果?為此,我們以YRCBM308的1956年黃海高程值作為起算數據,進行了自由網平差,得出2002年複測成果的1956年黃海高程成果,並與1959年平差成果比較。
經比較分析發現,資用吳淞高程成果存在明顯的系統誤差。如果採用一個點(鎮江YRCBM308)為起算數據,其平差成果與資用吳淞高程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給用戶帶來干擾和不便。為了使用方便,和保持資料的連續性,給出一個數據處理原則:即水準點位穩定,則吳淞高程值應基本保持不變,即使有差別,其差值也在二等水準觀測誤差的允許範圍內。要達到其目的,就必須尋找穩定水準點作為吳淞高程值計算的起算點。
3 水準點穩定分析
在上述以YRCBM308的1956黃海高程成果為起算數據的自由網平差結果與1959年版的1956年黃海高程值的差,從理論上講為參照YRCBM308的沉降量,對192個老點的沉降量的統計見表1。
4 資用吳淞高程(2003年)基準的建立
2002~2003年水準複測精度顯然要高於1959年水準成果精度,如果將眾多的認為穩定的水準點作為已知點進行平差,則它們的平差值與“七環平差”一致,說明這眾多的認為穩定水準點在複測後精度未受益。為了讓更多的水準點通過複測,提高水準成果的精度,已知點不能選得太多,但如果選得太少,由於資用成果存在系統誤差,兩期成果的差異將較大而不便於使用。
通過上述自由網的計算和分析,在YRCBM308的1956年黃海高程的自由網平差值與原成果的差值較小的點中,我們優先考慮選取位於丘陵地區高程值較大的點作為吳淞高程起算點的候選點。在此基礎上考慮到起算點的均勻分布等情況,經過認真篩選,確定以下9個點作為吳淞高程的起算點:寶塔河基岩點、Ⅱ朱埠6-1、YRCBM308、Ⅱ小浦42基、Ⅰ武漢基岩點、Ⅱ宜沙10、Ⅱ武九50、Ⅱ武小10基、Ⅱ銅蕪12。寶塔河基岩點在“長江三峽工程庫區二、三、四等水準移測復建”項目中亦進行了利用,並計算了吳淞高程成果。本次複測時利用Ⅱ朱埠6-1、Ⅱ宜沙10的吳淞高程對其進行檢驗,其較差僅為2mm。為了使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和長江中下游的吳淞成果保持一致,在計算長江中下游水準點的吳淞高程成果時將寶塔河基岩點作為吳淞系統的起算點之一。
從表2可以看出,各點相對於YRCBM308在考慮測量誤差的基礎上,比較穩定,可作為吳淞成果計算的起算點。
5 複測混合環線平差
通過以上分析,寶塔河基岩點、Ⅱ朱埠6-1、YRCBM308、Ⅱ小浦42基、Ⅰ武漢基岩點、Ⅱ宜沙10、Ⅱ武九50、Ⅱ武小10基、Ⅱ銅蕪12九點可作為長江中下游幹流吳淞高程成果的平差計算的起算點。平差後所得結果與原吳淞成果之差與用黃海成果所計算的新老成果的差基本一致,說明本次計算所選的起算點基本穩定,既保證了吳淞高程成果的連續一致性,又使眾多的水準點在2002年的高精度測量中受益。
相關建議
概述
高程控制是水利勘測、規劃、設計以及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統一的高程系統和準確的高程成果尤其對堤防建設、水情測報、防汛調度至關重要。從20世紀初開始,長江的水位觀測、防汛及其水利工程建設,其高程控制一直沿用吳淞高程。吳淞高程系統自1860年開始設定以來,由於上海地區地面沉陷,曾幾易其基點,加之各部門、不同期所從事的水準測量成果精度不一,致使各地區、各部門不同期的水準成果之間存在較嚴重差異。為消除水準成果之間的矛盾並統一高程系統,1956年長江水利委員會對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施測的精密水準成果進行了整體平差(因水準網由7個環組成,這次平差又稱《七環平差》),平差時改以鎮江308′標點為吳淞高程系統的新起算點,其平差成果被稱為“資用吳淞高程”,該成果一直使用至今,在長江防洪、水利規劃、工程建設和工程管理中得到廣泛的套用。《長江流域二、三、四等水準成果》(第五冊)自1973年出版至今已30餘年,水準點的毀點率達60%以上。1973年複測成果在經過30a後,水準點大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猶以江漢平原和江蘇省、上海市內的水準點下沉量最大。由於大的毀點率和大的沉降,原《長江流域二、三、四等水準成果》(第一、二、三、四冊)中宜昌—上海段長江南北兩岸的成果已不能滿足流域規劃和堤防建設的要求。
複測
為此,長江水利委員會於2002~2003年對長江中下游二等水準網進行了複測。複測嚴格按《國家一、二等水準規範》實施,使用先進的自動安平水準儀觀測,採用電子記錄,對觀測成果進行了全網的整體平差,觀測精度和成果質量符合國家二等水準要求。
關於《七環評差》
在進行長江中下游二等水準複測的同時,開展了《長江中下游幹流高程系統之間相互關係的分析與論證》的課題研究。研究發現《七環平差》成果存在以下問題:
(1)《七環平差》採用鎮江308′水準點的吳淞高程作為起算數據,用精密水準資料核實,該起算高程的高程誤差為0.26m,也就是說資用吳淞高程值和吳淞高程值(由佘山基點推算的高程)相差0.26m。
(2)資用吳淞高程成果與精密水準測量成果比較,存在從下游向上游逐漸變化的系統誤差,致使資用吳淞高程與黃海高程的較差有由下游的1.90m(鎮江)到中游的1.74m(宜昌)的變化。
基本分析
50a來資用吳淞高程成果的工程套用證明,以上問題不影響資用吳淞高程成果的套用,因為第1個問題是由平差起算點不一引起,不會給《七環平差》中各水準點之間的高差值帶來影響。一個水利工程的高程控制均使用資用吳淞高程成果,而不是既使用資用吳淞高程又使用其它名目的吳淞高程,以上第1個問題就不會給水利工程帶來影響。第2個問題是由水準測量誤差產生的,只要每一個地區的資用吳淞高程與黃海高程的較差不經常變化,也不會給使用帶來不便。
誤差積累
由於資用吳淞高程成果使用時間長,是近50a來長江中下游水位觀測的高程依據,也是防洪、堤防建設的高程依據;資用吳淞高程成果的使用範圍也很廣,長江中下游的水利建設幾乎都是採用資用吳淞高程。為了保持資料的連續性以方便使用,長江中下游二等水準複測所提供的吳淞高程成果在精度允許範圍內,應儘可能與資用吳淞高程成果相接近。如果僅考慮複測水準成果平差採用與《七環平差》相同的高程起算點(鎮江308′),雖在起算點附近複測成果與資用吳淞高程成果相差甚微,但離起算點越遠,由於測量誤差的積累,兩者之間的相差就越大,因此複測成果平差僅考慮採用鎮江308′作為高程起算點是不夠的,必須在《七環平差》網中有一組分布均勻、點位穩定的水準點作為複測成果平差的起算點,才能保證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範圍內二等水準複測所提供的吳淞高程成果與資用吳淞高程成果基本保持一致。
總結
根據多期水準觀測資料的統計分析和水準點所在地的地質情況,已選擇了一組點位穩定的水準點(寶塔河基岩點、Ⅱ朱埠6-1、YRCBM308、Ⅱ小浦42基、Ⅰ武漢基岩點、Ⅱ宜沙10、Ⅱ武九50、Ⅱ武小10基、Ⅱ銅蕪12)作為長江中下游幹流二等水準複測成果平差的高程起算點。顯然,所選用的這組起算水準標點便成為資用吳淞高程(2000年)的基準點,稱為“資用吳淞高程(2003年)基準”,要求在今後的使用過程中能長期保持點位穩定不變,以便作為以後水準網每期複測成果平差的高程起算點,這樣就可以保證資用吳淞高程成果長期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以方便使用。但這次選用的水準起算點,其標型多達不到水準基準點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考慮設立長江中下游吳淞高程基準點,其做法是在每一個所選定的高程起算點附近重選兩個點作為副點並按水準基準點的要求埋標,有的還需要設保護設施(例如標點保護房),待標石穩定後,再與附近的水準起算點進行連測,以求定其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