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曾

吳榮曾

吳榮曾, 1928年生,江蘇省蘇州市人,1954年畢業於北大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中國錢幣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專業方向是中國古代史中的先秦兩漢史,此外還專注於金石、竹木簡牘及錢幣史的研究。曾獲北北京大學優秀獎,北京市教師優秀獎以及教育部國家教學二等獎(集體)。科研方面著重政治史,社會經濟史,治學上則重視地下出土材料和文獻記載的有機結合,以期獲得對歷史有新的視角和認識。主要著作有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撰寫全部先秦史;此外還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考古文物卷”撰寫89個詞條共14萬6千多字、《新譯漢書傳》(主編)、《簡牘與古代史研究》。個人論文集《先秦兩漢史研究》、《讀史叢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榮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古代史中的先秦兩漢史、及金石、竹木簡牘和錢幣史的研究
  • 代表作品:《先秦兩漢史研究》、《讀史叢考》、《中國史綱要》、《新譯漢書傳》、《簡牘與古代史研究》
人物簡介,個人著作,獲獎,科研獎,教學獎:,優秀論文獎,學術成就,

人物簡介

吳榮曾
吳榮曾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1954年 - 1958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歷史系。1958年 - 1974年任教於內蒙古大學歷史系。1975年 - 198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編輯部工作。1983年到2000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已退休。
吳榮曾主要從事於中國先秦、秦漢史的研究。治學態度謹嚴,下筆力求言必有據,每做一項研究都能詳細占有材料,寫出文章常能發別人之未發。由於作品能有新意,而獲得學界不少同行的肯定和稱許。在古史研究領域中,社會史分期一直成為爭議最多的問題。吳榮曾能堅持己見,從不附和於所謂的西周或戰國封建論。而且指出,把租佃制和封建制畫等號的做法是對歷史的誤解。同時還指出國外不少學者受歐洲中心論影響而提出亞洲或東方特殊的錯誤的分期觀點。
研究先秦歷史最大的困難之一乃是文獻史料的極其缺乏與不足,故前人早就強調要通過雙重證據以解決這方面的難題。即儘量利用地下出土的銘刻等材料來補史乘記載之不足。吳榮曾在這方面有所專長,特別對文物、考古材料較熟悉。在結合地下、地上材料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在《從鎮墓文看東漢道巫關係》一文中,蒐集了別人從未注意過的陶器文字、印章材料,從而對東漢道教形成問題有了新的突破,所以此文經常為海內外有些學者所引用的稱述。吳榮曾對中國古錢幣有深入的研究,三次獲得中國錢幣協會最高學術獎 —— “金泉獎”(從第一屆至第三屆)。以上事實說明,吳榮曾學識淵博,在歷史、考古等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吳榮曾

個人著作

1. 著作與教材:
《中國史綱要》(全部先秦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先秦兩漢史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
《新譯漢書傳》(主編),台灣三民書局,2013年
《讀史叢考》,中華書局,2014年
《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合著),中華書局,1962年
《簡牘與古代史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
此外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考古文物卷89個詞條共14萬6千多字。
吳榮曾

   

  
2. 論文:
  • 中國古代的錢幣,《考古通訊》1956年
  • 西漢時代的手工業,《歷史教學》1957年
  • 讀有關西周社會性質的幾個問題的意見,《歷史研究》1957年
  • 漢代的制鐵工具,《文物》
  • 在評價曹操中被忽視了的史實,《光明日報》1959年
  • 說瓴甓與墼,《考古》1959年
  • 西漢宮殿、官署的瓦當,《考古》1959年
  • 漢碑中有關農民起義的一些史料,《文物》1960年
  • 周代的農村公社制度,《北大史學論叢》,1960年
  • 遼寧西豐西乂溝古墓群為烏桓文化遺蹟論,《考古》1961年
  • 漢雁門司馬封泥考略,《內蒙古文物考古》1961年
  • 內蒙古呼和浩特東郊塔布禿村漢城遺址調查,《考古》1961年
  • 內蒙古呼和浩特塔布禿村漢城遺址調查補記,《考古》1961年(6)
  • 漢刑徒磚志雜釋,《考古》1977年(3)
  • 中國古代的錢幣,《考古通訊》1956.(總10)
  • 讀“關於王莽貨泉及貨布的鑄作年代”的意見,《考古通訊》1957.(總16)
  •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反映的東漢社會生活,《文物》1974.(1)
  • 從和林格爾漢墓壁畫看東漢尊儒的反動性,《文物》1974.(11)
  • 論秦律的階級本質-讀雲夢秦律札記,《歷史研究》1977.(5)
  • 從秦簡看秦國商品貨幣關係發展狀況,《文物》1978.(5)
  • 中山國史試探,《歷史學》1979.(4)
  • 若干戰國布錢地名之辨釋,《考古》1980年,《中國錢幣》1992\02
  • 胥靡試探-論戰國時的刑徒制,《中國史研究》1980.(3)
  • 漢雁門司馬封泥考略,《內蒙古文物考古》1981.(創刊號)
  • 監門考,《中華文史論叢》1981\03
  • 鎮墓文中所見到的東漢道巫關係,《文物》1981.(3)
  • 秦的官府手工業,《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1981年
  • 試論先秦刑罰規範中所保留的氏族制殘餘,《中國社會科學》1984.(3)
  • 戰國胡貘各族考,《先秦史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 對春秋戰國家長制奴隸制殘餘的考察,《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2)
吳榮曾
  • 戰國授田制研究,《思想戰線》 1989/03
  • 戰國、漢代的“操蛇神怪”及有關神話迷信的變異,《文物》1989年
  • 新莽郡縣官印考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9年第13、14期
  • 試論秦漢奴隸勞動與農業生產的關係,收入《鄭天挺紀念論文 集》 中華書局1990年
  • 西漢王國官制考實,《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
  • 三銖錢年代考,《陝西金融》1991年錢幣專集第15
  • 兩漢五銖錢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國錢幣論文集》1992年第2輯
  • 漢簡中所見的刑徒制,《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
  • 戰國布幣地名考釋三則,《中國錢幣》1992年
  • 對滇文化青銅農具的初步探討,《中國歷史文物》 1993年
  • 周代臨近於燕的子姓邦國,《先秦兩漢史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
  • 東周西周兩國史研究,《先秦兩漢史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
  • “廣穿四銖半兩”說略,《安徽錢幣》1995年
  • 鵝眼錢考辨,《中國錢幣》1995年
  • 讀帛書本《春秋事語》,《文物》1998.(2)
  • 《我和先秦史及秦漢史》,收入張世林編《學林春秋》二編,朝華出版社,1999年
  • 西漢骨簽中所見的工官,《考古》2000.(9)
  • 戰國墓出土錢幣及其斷代問題,《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2002 年
  • 漢代的亭與郵,《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2002.31(4)
  • “五朱”和漢晉墓葬斷代,《中國歷史文物》2002,(6)
  • 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序,《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2002年
  • 秦漢時的行錢,《中國錢幣》2003,(3)
  • 鵝眼錢考辨,《六朝貨幣與鑄錢工藝研究》2003 年
  • 香港大嶼山白芒晉墓出土五銖厭勝錢考略,《中國歷史文物》2005/02
  • 房子戈考述,收入《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2005年6月,中教文化出版社
  • 孫吳佃田初探,收入《長沙三國吳簡曁百年來簡帛發現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 從西漢楚國印章封泥看王國中央官職,收入《大漢楚王》,2005年12月,社科出版社
  • 有關西周“六師”、“八師”的若干問題,收入《西周文明論集》,朝華出版社2005年
  • 〈周禮〉和六國刑制,收入《仰止集》,2007年1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
  • 春秋戰國長江下游青銅農具考論,收入《吳文化研究》,2007年
  • 從〈史記·貨殖列傳〉看戰國至西漢的商品經濟,收入《中國典籍與文化》第三輯,
    2008年9月,北圖出版社

獲獎

科研獎

《先秦兩漢史研究》獲高校二等獎
《中國史綱要》(合著) 第一屆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

教學獎:

1994年獲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
1995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獎
1997年獲國家教學二等獎(在集體中居首)
吳榮曾

優秀論文獎

西漢五鐵錢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獲中國錢幣學會第一屆優秀學術成果“金泉獎”優秀論文獎
鵝眼錢考辯 獲中國錢幣學會第二屆優秀學術成果“金泉獎”優秀論文獎
戰國墓出土錢幣及其斷代問題 獲中國錢幣學會第三屆優秀學術成果“金泉獎”優秀論文獎

學術成就

吳榮曾
吳榮曾教授是我國歷史學界的知名學者,尤以精研中國上古史見長,其嚴謹的治學精神、淵博的學識學養,向為學界同行推重。多年來,作為北大歷史業務骨幹,他不但很好地起到了學術帶頭人的表率作用。勤奮著述,筆耕不輟發表了大批高質量的專業論文;更為難得可貴的是,作為一名黨的教育工作者,吳榮曾教授始終不忘教書育人的本職所在,把極大的精力與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兢兢業業,言傳身教,取得了公認的突出成績,並為此榮獲北京大學優秀教師稱號。
在他從教期間,面對北大歷史系教師隊伍一時青黃不接的局面,吳榮曾教授不顧年事漸高,主動承擔起大量教學工作,始終活躍在教學第一線,幾乎每學期均超額完成教學工作量。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在培養多名博士生與碩士生的同事,他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五門以上的課程。並為指導國內外進修教師學者花費了大量心血。他從不因課程繁重而絲毫放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所開的每一門課程,均為多年研究心得所在,絕不敷衍。每當開設一門新課,他均要撰寫十分周密的教案,精研體例,詳查資料,力求完善;對於講授多年的課程,他同樣一絲不苟,並不斷吸收補充最新的科研成果與新資料,精益求精。
吳榮曾
這種高度的敬業精神,為吳榮曾教授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他所開的每一門課程,沒有例外地均得到了聽課者的高度評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知名學者,吳榮曾教授長年以來對本科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程,傾注了極大的心血,為回響學校加強基礎科教學的號召,連續多年承擔著“中國通史”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部分的教學任務。作為基礎課“中國通史”,是歷史系中國史專業最為重要、同時也是最為繁重的課程,每周達六時之多,學生人數也大大超出一般課程,可以想見,從備課到講授,心力與體力的消耗都是十分巨大的。但吳榮曾教授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不僅從不絲毫懈怠,而且更主動增加了每一周兩小時的課下輔導。正是因為這樣一些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優秀教師辛勤工作在第一線上,從而才保證了北大歷史常年以來基礎課教學的高質量,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打下了堅實的根底。
當年北大招收文史哲實驗班,吳榮曾教授又接受了向該班新生講授“中國通史”課的任務。這是有別與以往教學方法的全新嘗試,要求更高,難度更大,投入的精力更多。為此,吳榮曾教授不惜重新備課,針對新的對象採用新的講課方式,從“貫通”的角度入手,在打好堅實基礎的同時,教學內容上則力求“打通”文史哲的學科界限,以更好適應學校對實驗班的要求。
吳榮曾
事實證明,吳榮增教授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內容,贏得了實驗班同學的一致好評,並使他們確信,這是一門有最好的教師講授的最好課程。他的博學、嚴謹與敬業,更是的同學們從中切身感受到,更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優秀學者,應當如何治學與做人。 吳榮曾教授教書育人,同樣體現在對自己所指導的數名研究生身上,他曾經帶有博士生六人,分屬先秦、秦漢與歷史文獻三個不同專業,每個專業都有自身不同的學科特點,學習方法不同,學生特點和程度也各異,如何使他們儘快成才,培養成為高質量的青年學者,這是吳榮曾教授時時關心的問題。為此,他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學生,定期布置檢查他們的學業進展情況,耳提面命,諄諄教誨,從而使他們在不長的時間內學術水平均有了較大的提高。例如,在北大歷史系連續兩年的學術節的論文評獎中獲得第一名,一篇獲得二等獎,其中一篇論文還被選入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宣讀,廣獲好評。學生優異成績的取得,無疑是老師辛勤栽培的結果。正是通過吳榮曾教授這樣一些優秀教師的殷勤教誨與不懈努力,才使得我國古史學界後繼乏人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觀。 搞好學科建設是關係到教育事業興盛的否的百年大計,這也是北大歷史系常年以來最為關注的重點所在。作為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吳榮曾教授自使至終都在關心著系裡和教研室的學科建設問題,主動獻計獻策,無私奉獻著自己的經驗與才智。
吳榮曾
為了搞好通史教學,他不但承擔過勞獲得最高圖書獎的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的撰寫工作,而且近年以來更積極著手於通史教材的改革,在他所講授的“中國通史”課上,吳榮曾教授在根據教學大綱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主動改進教學體例,提出了許多陳舊的內容,並把多年研究的心得體會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從而使通史教學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和自己鮮明的特色。吳榮曾教授的“中國通史”講義,現已列入北大歷史系新編教材計畫之中,並成為北大歷史系學科改革後的典範教材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