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植椽

吳植椽(1921—2001),江西省宜黃縣人。離休前任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浙江農學院(現浙江農業大學)首任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植椽
  • 出生地:江西省宜黃縣
  • 逝世日期:2001年6月
  • 職業:浙江農學院(現浙江農業大學)首任校長。
基本介紹,就業經歷,

基本介紹

1937年11月參加革命,1938年8月入黨。歷任蘇皖邊區黨政軍委員會秘書,皖東北地委組織部部長,蘇皖邊區黨委組織部幹部科科長,中共泗宿縣縣委副書記、書記,淮北軍分區獨立一團政委,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八十一團政委,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十五團政委,縱隊政治部巡視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第七兵團二十一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浙江省委秘書處處長,浙江省委辦公廳副主任,農委副書記,農村工作部部長,浙江省政府第五辦公室主任,浙江省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農學院院長,金華縣副縣長,金華縣委書記,浙江省農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省農業辦公室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副書記,浙江省政府副省長兼秘書長,浙江省第六、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4年離休。

就業經歷

青少年時代正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在校讀書期間,經常與革命和進步的青年接觸,時常閱讀一些進步書籍,接受革命思想的影響,積極參加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遊行示威活動。16歲時懷著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痛恨,對國民黨反動政府腐敗軟弱的憤懣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嚮往,毅然離家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參加了西安安吳堡青訓班、延安抗大和中央馬列學院的學習,獻身革命跟黨走的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年僅17歲入黨。隨後被派往蘇皖邊區敵後根據地,先後任地委組織部長,區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獨立團政委。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正確地貫徹黨的指示,積極抓好黨的組織建設和政權建設,放手發動民眾,壯大抗日武裝力量,配合新四軍主力部隊,開展抗日武裝鬥爭,努力鞏固敵後根據地。所在獨立團升為主力部隊後,先後任團政委、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參加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身先士卒、英勇頑強,積極配合軍事鬥爭的開展,做好政治工作,激勵官兵勇敢作戰、殺敵立功。1949年隨軍解放杭州後,轉入地方工作,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在省委、省政府機關擔任領導工作期間,勤於鑽研,注意從實踐中總結、學習和提高,以嚴謹細緻、勇於負責的工作作風,帶動和促進機關的工作和建設。長期從事農村經濟工作,先後擔任過省委農委、省委農工部、省農業經濟研究室和金華縣領導職務,始終注重深入鄉村、山區,搞調查研究,為落實黨的農業政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了大量艱苦、紮實、卓有成效的工作。襟懷坦白,敢於直言。儘管在1957年的整風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錯誤處理,但對黨的忠貞矢志不渝,聽從組織的安排,到基層毫無怨言、一心一意地開展工作。1981年擔任浙江省政府副省長,分管農業,併兼任省政府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書記,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省委的領導下,和其他領導同志一起,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努力探索具有浙江特色、適應改革開放的農業經濟發展道路。積極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內容的農村改革,抓好農村鄉鎮企業的起步和發展,為浙江農村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奠定了基礎。1983年至1993年,連續當選為浙江省第六、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不顧年高體弱,經常深入民眾,掌握實情。十分關心全省的法制建設,尤其是在對外開放和經濟工作的法制建設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為浙江的民主法制建設和省人大常委會的機關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因病於2001年6月在杭州逝世。他共產主義信念堅定,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忠心耿耿。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貫講黨性、講原則、顧大局,光明磊落,秉公辦事,始終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平易近人,團結同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始終與人民民眾保持著緊密聯繫。淡泊名利,廉潔自律,艱苦樸素,克己奉公,對家屬子女要求嚴格,從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光榮本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