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服

吳服

一指的是吳地的服裝。

二是和服的舊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服
  • 含義:吳地的服裝、和服的舊稱
  • 成就:目前我國出土最早的紡織品
吳服簡介
吳服不但是吳地人家傳統的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也在不斷的改變著形態與款式。
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遠古吳地的人們就紡織出了葛布,人們用自製的簡單織機和經過打磨的管狀骨針,把野葛皮編製成網衣,逐漸取代了樹皮樹葉衣。在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的物品中有三塊已炭化了的野生葛麻經織物殘片,經考證是目前我國出土最早的紡織品,其緯線起花的羅紋織法,可以看出吳地先民已具備相當程度的紡織技術。
吳地人的衣著習慣與中原人不同。先秦時的中原人服飾禮儀禮制已經非常規範,確定了一整套嚴肅而又體現威儀的禮服和常服,貴賤有差,服飾有別。《物原》記曰:“周公始制天子衣冕,四時各以其色。”服裝的款式、色彩、面料、配飾等各方面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無論公卿王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必須嚴格地依照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不同場合穿著服裝,當時的服裝多峨冠博帶,上衣下裳,飾緣紋繡,寬袍右衽。
吳地先民紡織製衣技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人們為了便於田間水邊的勞作,穿著左衽、袖口窄小的緊身短衣,下身穿著短小的緊身褲或作裙,赤足或穿著用稻草、蒲草等製成的草鞋,這種裝扮影響著後世數千年的吳地服飾樣式。乾隆《吳縣志》:“斷髮文身為吳中風俗之始,仲雍來而人知禮儀。”春秋戰國時期吳地的養蠶織綢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吳王宮廷專門設立了織造絲綢的場所,絲綢服飾逐漸在上層人士中流行。在水上勞動的漁人常赤裸著上身,露出獨特的文身花樣。這種文身裝扮促成了後來的吳地人在衣服上刺繡的風尚。據漢代劉向《說苑》記載,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到了戰國時期,吳地習繡興盛,甚至形成了“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習針巧”的景象,精美的綾羅綢緞綴以精緻的刺繡使吳地的衣飾風格逐漸趨於完美和獨特。春秋中後期,吳地的服飾形式又在本地習俗的基礎上與中原文化兼容並蓄、吸收融合,使其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