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三絕(吳川文化三絕)

吳川三絕

吳川文化三絕一般指本詞條

吳川市是廣東省湛江市縣級市,該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風俗傳統源遠流長,吳川市梅菉鎮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黃坡鎮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吳陽鎮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該市被廣東省授予“詩詞之鄉”,還被世人們譽為“粵劇之鄉”、“泥塑之鄉”、“木偶之鄉”。 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泥塑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飄色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川三絕
  •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
  • 級別:縣級市
  • 美譽:隱蔽的藝術”和“東方飄浮藝術
  • 代表:吳川泥塑
  • 所屬國家:中國
飄色,泥塑,簡介,製作,花橋,

飄色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以兒童喬裝各種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遊行時手舞足蹈,飄飄如仙,驚險美妙,被譽為“隱蔽藝術”和“東方飄遊藝術”。
吳川飄色1992年和1997年兩次晉京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川飄色造型作品晉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既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吳川飄色乃“三絕”之首,早已聞名中外,被譽為“隱蔽的藝術”和“東方飄浮藝術”。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各屆慶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慶典大巡遊活動,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刊、電視台作了專題報導。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全國首屆“鼎龍杯”飄色大匯演,吳川飄色3套獲金獎、4套銀獎、1套銅獎。2007年,吳川飄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吳川三絕
吳川飄色——八仙過海
據黃坡鎮的民間藝人陳壽全生前回憶:清末,吳川黃坡的四鄉八村常常舉行游神賽會,出現了表現戲劇片斷的化裝遊行,俗稱“地色”,引人注目。為取勝其他村莊,林文杰與他的父親林清老藝人別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裝遊行,在一個木箱上,設計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蓮花上迎風飛飄,故稱為“飄色”。這套飄色展出後,游遍黃坡,轟動全縣。是為吳川飄色起源。
從此,飄色之花就遍開在吳川的沃土之上。 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美譽的吳川民間藝術以其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技藝精湛而聞名遐邇,吳川飄色堪稱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株絢麗的奇葩。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干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飄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設計打扮,其內容有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或現代題材。飄色藝術表演是一種地道的流動舞台藝術造型,運用力學原理,用鋼筋支撐著化妝演員隨車遊行表演,形象生動奇妙,各具體態,加上舞獅舞龍助陣,鑼鼓八音相配,豐富多彩。

泥塑

簡介

吳川泥塑源於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態,逼真動人,思想性藝術性很高。吳川民間雕塑園是我國首間民間雕塑園。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潘鶴,為雕塑園題寫“吳川民間雕塑園”園名,園內已塑造一批泥塑藝術品,供遊人欣賞。
吳川三絕
吳川泥塑——制陶人
吳川慶賞元宵有製作泥塑展覽的傳統,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可追溯到梅菉發達的磚瓦陶瓷器工業。相傳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間,梅菉瓦窯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磚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觀眾。此後,梅菉在元宵期間就普遍開展泥塑展覽活動,這些泥塑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神話故事以及喜慶風俗的片斷。如《三顧草廬》、《木蘭從軍》、《西廂待月》、《八仙過海》、《劉三姐對歌》、《岳飛報國》等等。吳川泥塑造型優美、塑工精細、形神兼備、典意吉祥並栩栩如生,是頗為精美的藝術品,蜚聲海內外。吳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吳川泥塑製作很有民眾基礎,有一大批能工巧匠曾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昆明、海南、廣州、深圳、湛江等地製作展示。吳川是聞名全國的泥塑之鄉。

製作

泥塑的製作過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為材料,使用材料簡便,製作快捷。2000年後,泥塑已發展到水上彩塑、活動彩塑,配上現代燈光、音響、舞美設計,集電、光、聲、動於一體,顯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花橋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它橫跨河流兩岸,橋上面高蓋布棚,掛滿五光十色的燈籠、彩旗、彩帶、氣球;橋兩側各種鮮花爭奇鬥豔,詩畫琳琅;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細,巧奪天工。夜色的花橋,彩燈閃爍,清波流華,有如彩虹橫空,極為壯麗。
吳川三絕(吳川文化三絕)
吳川花橋
花橋原是吳川市梅菉鎮隔海村居民為過江進城鬧元宵而搭起的橋。據說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連成的,後因浮橋危險,改用竹木搭橋。在舊社會,人們懷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條橋,免不了摩肩擦背,於是又改搭男女二橋,還把女橋蓋住,裝飾一番,越裝越美,便成了“花橋”,相傳至今,紅男綠女相擁雀躍,熱鬧非凡。
解放後,1957年,為了方便民眾,鎮政府在上隔海村江面上建起一座水泥橋,從此後,花橋便第一次有了自己固定“住址”。2001年元宵,除保留上隔海花橋張燈結彩供遊人遊覽外,還在風景秀麗的江心島搭起一座花橋。花橋設計既繼承傳統,又具有時代氣息。為安全起見,2001年以來,已改用通往江心島的鋼筋水泥大橋裝飾,橋長數百米,寬約十一米,橋邊擺滿鮮花,插滿彩旗,掛滿名人書畫,裝上彩燈,甚是雄偉壯觀。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