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經歷,成績,
經歷
“刻畫”不忘“刻人”
吳國威66歲,出生在湖南省常寧市宜陽鎮,近40年來,他飽含對故土的一片深情,先後創作了《歡樂的山谷》、《同心同德》、《福在人間》、《瑤家風情》等630多件作品,在中央和省級報刊上發表。有兩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4件參加國家級展出,7件出國展覽,40餘件獲省級以上獎勵。1999年,他獲得了全國版畫界最高獎──魯迅版畫獎。
吳國威為人師表,不圖回報,向他拜師學藝的絡繹不絕,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版畫雕刻藝
術,在教育學生“刻畫”的同時,還注重“刻人”,從而將藝術融入民間,融入版畫創作者的血脈。
1979年春,農民版畫作者尹伯剛在縣文化館認識了吳國威。此後,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在吳老師家住上幾天,進行美術專業知識的訓練。吳老師將他的吃住全包了。尹伯剛高考落榜後,吳國威經常記掛著回鄉務農的他,縣文化館只要開辦創作培訓班,吳國威總要叫他來參加。尹伯剛繪製了一幅《牛娃》圖,經吳國威點撥和修改,這幅作品獲全國農民畫評比二等獎,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如今,像尹伯剛這樣的農民版畫作者,常寧市不下300人,常寧版畫群體先後創作版畫作品2100餘件,獲省美展和全國性美展獎的有110多件。常寧版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享譽省內外,吳國威不知為此傾注了多少心血。
萌生奇想造印山
8年前的一天,吳國威突然萌生奇想:目前全國還沒有人把印章藝術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大規模地在大自然中表現,如果把中國幾千年的篆刻精品刻于山水之間,在美景中展現藝術,讓印章與奇石交融,促進文化、旅遊共同發展,豈不兩全其美?
他又想到了常寧市廟前鎮金龍村那“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石頭山。那不是建印山最好的地方嗎?無意中的“吻合”,令他激動不已。
嘔心瀝血夢成真
刻印看上去很簡單,只不過把原印放大後,刻在石頭上而已。其實,它要經過選石、定位、打磨、選稿上石、雕刻、清洗、上
色、拓片等1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能有半點馬虎。一次,在一塊7.5米高的石頭上,刻上了一枚“天地人和”的大印,第一次刻稍有走樣,一般人看不出,但吳國威硬是把已刻了2.5厘米深的石頭磨平,重新再刻。
金龍村那高高矮矮的山崗屬於典型的石灰岩地形,大小不一的岩石錯落有致地分布於山坡上。吳國威花了半年多時間,從荊棘與泥塊中砍出了一片石林。為了所選印章具有代表性、藝術性、歷史性,他從數萬枚印章中挑了又挑,再三斟酌後才定稿。6年來,他深埋在一米多高的資料堆里,研究著每枚印章獨有的字法、章法與刀法,一步一步完善心中的構想。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初具規模的“中國印山”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前來這裡旅遊觀光的遊客已達6萬餘人次。
成績
吳國威先後有700餘件作品分別在中央、省級報刊和大型展覽活動中發表、展出,其中有40餘件次作品獲獎並被收藏,還有多件作品幾度出國展出。1996,以他的版畫創作為題材的電視專題片《版畫鄉情》在中央電視台和美國熊貓電視台播出,產生良好的反響。1999年,他榮獲中國版畫界最高獎項——全國第二屆“魯迅版畫獎”,常寧市也因此獲得中國“版畫之鄉”的美譽,並載入
《湖南省志——文化》。
2003年,已年過64歲的他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也不顧自己年老體衰,以其獨特的創意和愚公刻山的精神,克服了資金缺、人手少、環境差、路途遠的困難,傾盡全力,把一座荊棘叢生的石山打造成了“中國印山”,使中國古老的篆刻藝術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2005年8月,中共衡陽市委宣傳部、衡陽市人事局、衡陽市文化局、衡陽市文聯決定:授予吳國威同志“優秀藝術家”榮譽稱號,享受市級勞動模範待遇,並在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中開展向吳國威同志學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