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中醫病名。是指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冬春易於流行。學齡兒童發病率高,能在兒童群體中流行。一般預後良好。少數兒童由於病情嚴重,可出現昏迷、驚厥變證,年長兒如發生本病,可見少腹疼痛、睪丸腫痛等症。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流行性腮腺炎。
基本介紹
- 外文名:mumps
- 別名:蛤蟆瘟、含腮瘡
- 中醫學名:痄腮
- 相關西醫疾病:流行性腮腺炎
- 疾病分類:兒科-傳染病
- 常見病因:感受風溫邪毒
- 常見症狀: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
- 多發群體:學齡兒童
- 傳染性:有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依據,病證鑑別,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要點),症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痄腮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
歷史沿革
1、痄腮的病名首見於金代,《瘡瘍經驗全書·痄腮》記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聘”,通過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此是風毒腫。”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機特點。
2、明代《外科正宗·痄腮》進一步闡明:“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並提出內服柴胡葛根湯,外敷如意金黃散的治療方法。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冬春易於流行。
病因
痄腮病因感受風溫邪毒所致。
病機
痄腮的主要病機為邪毒壅阻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風溫邪毒從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陽膽經。膽經起於眼外眥,經耳前耳後下行於身之兩側,終止於兩足第四趾端。少陽受邪,毒熱循經上攻腮頰,與氣血相搏,氣滯血郁,運行不暢,凝滯腮頰,故局部漫腫、疼痛。熱甚化火,出現高熱不退,煩躁頭痛,經脈失和,機關不利,故張口咀嚼困難。
診斷依據
1、當地有腮腺炎流行,發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觸史。
2、臨床表現初病時可有發熱,1-2天后,以耳垂為中心腮部漫腫,邊緣不清,皮色不紅,壓之疼痛或有彈性,通常先發於一側,繼發於另一側。口腔內頰黏膜腮腺管口可見紅腫。
3、腮腺腫脹約經4-5天開始消退,整個病程約1-2周。
4、常見併發症有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並發腦膜炎者。
5、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尿、血澱粉酶增多。
病證鑑別
發頤
兩頰腫脹疼痛,表皮泛紅,腮腺化膿,按摩腮部可見口腔內腮腺管口有膿液溢出。多為一側腮部腫痛,無傳染性,常繼發於熱病之後,又稱化膿性腮腺炎。
辯證要點
辨病情輕重
輕證不發熱或發熱不甚,腮腫不堅硬,屬溫毒在表;重證發熱高,腮腫堅硬,脹痛拒按,屬熱毒在里。若出現高熱不退,神識昏迷,反覆抽風,或睪丸脹痛,少腹疼痛等併發症者,為變證。
治療原則(要點)
本病治療,著重於清熱解毒,佐以軟堅散結。初起溫毒在表者,以疏風清熱為主,若病情較重,熱毒壅盛者,治宜清熱解毒為主。腮腫硬結不散,治宜軟堅散結,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只可用宣、通之劑,以去其壅滯,不要過於攻伐,壅滯既去,則風散毒解,自然會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對於病情嚴重出現變證,如邪陷心肝,或毒竄睪腹,則按熄風開竅或清肝瀉火等法治之。
症治分類
證名:邪犯少陽證
症狀:輕微發熱惡寒,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或伴頭痛,咽痛,納少,舌紅,苔薄白或淡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代表方:銀翹散加減。
常用中藥:牛蒡子、荊芥、桔梗、甘草、連翹、金銀花、板藍根、夏枯草、赤芍、僵蠶。
加減:若咽喉腫痛,加馬勃、玄參清熱利咽;納少、嘔吐,加竹茹、陳皮清熱和胃。
證名:熱毒壅盛證
症狀:高熱不退,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煩躁不安,口渴引飲,或伴頭痛、嘔吐,咽部紅腫,食欲不振,尿少黃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代表方:普濟消毒飲加減。
常用中藥: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升麻、柴胡、牛蒡子、馬勃、玄參、桔梗、薄荷、甘草、陳皮、僵蠶。
加減:腮部腫脹疼痛者,加夏枯草、海藻軟堅散結;熱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
證名:邪陷心肝證
症狀:高熱不退,神昏,嗜睡,項強,反覆抽風,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頭痛,嘔吐,舌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熄風開竅。
代表方:涼營清氣湯加減。
常用中藥:山梔、黃連、連翹、生甘草、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竹葉、玄參、蘆根、薄荷。
加減:神志昏迷者,加紫雪丹、至寶丹清熱鎮驚、熄風開竅;熱甚者,加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以清熱解毒,抽風頻繁者,加鉤藤、僵蠶平肝熄風。
證名:毒竄睪腹證
症狀:病至後期,腮部腫脹漸消,一側或兩側睪丸腫脹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肝瀉火,活血止痛。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中藥:龍膽草、山梔、黃芩、黃連、柴胡、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桃仁。
加減:睪丸腫大明顯者,加青皮、烏藥、莪術理氣消腫;少腹痛甚,伴腹脹便秘者,加大黃、枳殼、木香理氣通腑。
其他療法
1、針刺法
取翳風、頰車、合谷,瀉法,強刺激。發熱者,加曲池、大椎;睪丸脹痛者,加血海、三陰交。每日1次。
2.火灸法
取角孫穴,剪去頭髮,用一支火柴棒點燃,迅速按於角孫穴上(火即自滅)。火灸後局部皮膚發紅,或呈白色,別無不適。1日1次。
轉歸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預防
發現痄腮患兒應及時隔離治療,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為止。
2、護理
患兒發熱期間應臥床休息,居室空氣流通,避免受涼,復感它邪。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忌肥膩、辛辣、堅硬及酸性的食品。注意口腔衛生,做好口腔護理。
文獻摘要
《瘍科心得集·辨鸕鶿瘟耳根癰異證同治論》:“夫鸕鶿瘟者,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脈絡失和。生於耳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或左右齊發。初起形如雞卵,色白濡腫,狀若有膿,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熱,重者或憎寒壯熱,口乾舌膩。初時則宜疏解,熱盛即用清泄。或挾肝陽上逆,即用熄風和陽。此證永不成膿,過一候自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