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支天文篇

吠陀支天文篇,一譯《條替沙支節錄》。

基本介紹

  • 書名:吠陀支天文篇
  • 別名:條替沙支節錄
  • 類別:古代印度天文學著作
  • 成書時間:公元前4至前3世紀
古代印度天文學著作,系6種補充吠陀文獻的傳承經(總稱“吠陀六支”、“六明論支節錄”或“六吠陀分”等)之一。完成於約公元前4至前3世紀。傳說其作者是Lagatu或Lagadhu。該篇以偈頌形式附屬於《梨俱吠陀》和《耶柔吠陀》,但附於前者的只36偈,而附於後者的有44偈。本書主旨是確定周期性祭祀活動的時間。書中以366日為一年,5年為一個周期,共1830日;一年12個朔望月,而以一周期合62個朔望月,故每一周期含2閏月。1朔望月=1830÷62≈29·516日。為使用方便,定每月為30 日;但過兩個月就會比2朔望月多出將近一天,故必須減去1天。這1天就稱為“消失日”。載有計算確定消失日的方法。詳細載有計算及測定太陽和月亮的位置的方法,載有測定春分點位置的方法。列有全部二十七宿的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