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琉璃製作技術源遠流長,已有千年的文化,是從兩河流域經中亞傳入甘肅的,在平涼、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戰國時代的鉛鋇玻璃珠。公元前138年,西漢出土的玻璃谷紋璧,是漢代時流行的樣式,證明漢王朝已經製作較大的玻璃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吠琉璃
- 性質:寶珠之名。
- 舊作:毗琉璃,琉璃
- 羅馬碧琉璃杯:是漢朝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吠琉璃】 (物名)舊作毗琉璃,琉璃,鞞頭梨,鞞稠梨夜等。寶珠之名。
琉璃,古代寫作琉離,又稱琉璃、吠琉璃、料、燒料或料器。
公元前166年,出於經濟和外交上的需要,東漢王朝決意謀求,和羅馬的直接建交,在中國出土的羅馬碧琉璃杯(器皿),是漢朝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元代以來,顏神鎮一直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琉璃生產中心,那裡出產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及丹鉛、銅鐵等多礦石,具備生產琉璃的天然條件。康熙三十五年(1697),清廷設立琉璃廠,專門為皇室製造各種琉璃器皿,其中“套料”裝飾藝術是清代的創新,形式及裝飾已有多種風貌,其格調越趨精緻華美。
中國古代,琉璃一詞的概念存在著混亂,有很多人以為琉璃就是玉石一類的天然生成之物,尤其是唐代頰師古認為“銷冶石汁”而成的琉璃“實非其物”而提出的"真假琉璃"之說,成為中國古代研究琉璃的正統觀點,然而琉璃畢竟是人工所造,而非天然生成。所以南宋以後,學術界圍繞著"真假琉璃"問題,爭論激烈。所謂琉璃事實上就是玻璃。琉璃是我國古代的傳統叫法,也是博山生產琉璃的工匠的習慣稱呼。內畫鼻煙鼻壺的坯胎,便是琉璃製作的。
玄奘譯《稱讚淨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濕摩揭拉婆;吠琉璃乃是七寶之一。
中國的琉璃每一件作品都是巧匠的傑作,技術的結晶以延續中國琉璃精美的風格;透過層層細膩的手工技藝,傳達中國深遂的文化底蘊,充分發揮琉璃材質的光澤、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使琉璃藝術獲得更加本質的語言,反映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無限渴求。
青金石
吠琉璃,佛教七寶之一,同時亦為青金石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