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自詐》選自《資治通鑑》 第一百九十二卷,作者是司馬光。此文言文主要寫唐太宗因秉承著誠信治國的理念沒有採納上書去佞臣的策略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君不自詐》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
- 文學體裁:記敘文
- 作者:司馬光
- 作者職業: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司馬光,皇帝,閱讀訓練,
原文
有上書請去佞(nìng)臣者,上①問:“佞臣為誰?”對曰:“臣居草澤②,不能的③知其人,願陛下與群臣言,或佯④怒以試之,彼執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為詐,何以責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誠治天下,見前世帝王好以權譎⑤小數接⑥其臣下者,常竊恥⑦之。卿策雖⑧善,朕不取也。”
注釋
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澤:邊野荒地,泛指社會下層。
③的知:準確知道。
④佯:假裝。
⑤權譎小數:權術和詭詐的小計謀。譎(jué):欺詐,玩弄手段。
⑥接:接觸。
⑦恥:以······為恥。
⑧雖:即使。
譯文
有一個上書給唐太宗請求去除奸臣,太宗問上書的人:“奸佞小人是誰?”上書的人回答說:“臣現在居住在邊荒野地,不能準確地知道誰是奸臣,希望陛下和大臣們說,或者佯裝大怒來測試大臣們,那些堅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權威順從旨意的大臣,是奸臣。”太宗說:“皇帝是朝政的源頭;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渾濁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詐的事,憑什麼要求臣子們的行為正直呢?我用誠信(的品德)來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歡用狡詐的伎倆來和大臣們接觸,我私下常常認為這是可恥的。所以即使你的計策很好,但我是不會採納你的計畫的。”
文化常識
司馬光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又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舉動都符合禮節。在洛陽時,他每次到夏縣去掃墓,一定要經過他的哥哥司馬旦的家。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侍奉他仍像嚴父一樣,保護他像撫
育嬰兒一樣。從小到大到老,他說話從來沒有隨便說過一句,他自己說:“我沒有什麼超過別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誠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陝西、洛陽一帶的人們都以他為榜樣,與他對照,學習他的好品德。如果人們做了不好的事,就說:“司馬君實莫非不知道嗎?”
顧棟高《司馬溫公年譜序》:“唯公忠厚質直,根於天性,學問所到,誠實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謹慎,因事合變,動無過差。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療飢,參苓之可以已病。” 但
司馬光對財物和物質享受看得很淡薄,沒有什麼愛好,對學問卻沒有不精通的。他惟獨不喜歡佛教、道教,說:“佛道的微言大義不能夠超過我的書,其中的荒誕我卻不相信。”他在洛陽有田地三頃,妻子死後,他賣掉土地作為喪葬的費用。他一輩子粗茶淡飯、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但是政治生涯並不突出,其人為中國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典型代表,儘管他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但實際卻因不滿王安石而不擇優劣盡罷新法,又將神宗朝時軍兵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還給西夏。日後新舊黨爭淪為意氣及權位之爭、不再著重於國政運轉。
宋朝在多次戰爭中敗北,國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之境地、司馬光仍堅持宗法及倫理綱常治國等,但除盡罷新法外卻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針,朱熹說司馬光:公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於天性,其好學如饑渴之嗜飲食,於財利紛華如惡惡臭;誠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於洛,往來陝洛間,皆化其德,師其學,法其儉。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乎!博學無所不通。“溫公之說,前後自不相照應,被他(章惇)一一捉住病痛,敲點出來”。朱熹對司馬光是頌揚的,但稱“元祐諸賢是關閉著門說道理底”。
皇帝
皇帝的自稱: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結束了封分制,實行了郡縣制,中國就有了第一位皇帝。皇帝二字的意義是:“功過三皇,德配五帝”。皇帝一般自稱“朕”、“孤”、“為王”、“寡人”。本文中唐太宗自稱“朕”、“君”。臣子、百姓稱皇帝為“陛下”、“天子”、“皇上”、“萬歲”或“聖上”等。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去:去除 ②直:正直
③責:要求 ④至:最,極端
⑤好:喜歡 ⑥恥:以⋯⋯為恥
2.翻譯:
①彼執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
那些堅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權勢順從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
②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源泉渾濁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3.文中“上”為什麼“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皇帝認為用欺詐的方法去試探大臣是否為“直臣”,這種做法是可恥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