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個理想有一陣子無法實現,因為在一九三二年時,尊者的父親因宿疾病逝,他不忍心留下新寡的母親。一九三二年母子二人搬回柏林,尊者又重新加入了他第一次住柏林時所認識的佛教朋友中,但地平線上已是烏雲滿布了。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當權,展開了迫害猶太人的冷血計畫。起初,尊者與許多人一樣抱著樂觀的期盼,認為迫害不會持續太久,但當他因為散播反歧視猶太民族的政策,而失去了書籍協會的工作時,他加入了「德國猶太人自助自救中央委員會」(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German Jews for Help and Self-protection),這是一個保護德國猶太人生命利益的團體。然而,當時他十分清楚,納粹發動的仇恨、漠視及暴力風潮正逐漸蔓延,已進入不得不警覺的階段,他發現無論自己或母親都不可能安全地待在德國。因此,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他與母親離開德國,前往維也納投靠住在那兒的親戚。
從一九三八年底到一九三九年中,他們駐留在甘波拉,向智尊者認為這是他出家生涯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每天傍晚這三位好友共賞河中映現的夕陽;在滿月的夜晚,當明澈的月光灑在水面及河床的沙灘上時,他們靜靜地禪修。而尊者也繼續他的學術工作,將《念處經》及其批註譯為德文;蘇摩尊者則將同樣的經典譯成英文(他早期的手稿《念住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於一九四一年初版印行)。
在前往緬甸之前,向智尊者已於一九四八年,以德文寫了一本有關禪坐的書——《四念處》(Satipatthana, Christiani Verlag, 1950),書中有關禪修的方法,是他從蘇摩及克明達比庫那兒得到的數據,他們兩人曾在一九三七年時於緬甸修習禪坐。這本書包含《念處經》的巴利原文及德文的譯本,並且附上本經的注釋及詳細的介紹。向智尊者在緬甸禪修之後,將這本書用英文重寫,並加入他在淘哈納.耶克塔接受馬哈希西亞多指導的禪修經驗,這便是一九五四年在斯里蘭卡首次發行的《佛教禪觀心要》,一九六二年增訂本則在英國發行。這本書被翻譯成七國語言,經過了三十三年仍然不斷地印行,它奠定了現代佛典的地位,被一致地認為是英文著作中,對四念處禪修法最佳的論著。
一九五一年,三界智尊者由隱居島遷往坎地上方的叢林小丘,烏達瓦塔凱勒(Udawattakele)保護林中的一處茅篷。當地溫和的氣候,比較適合他高齡的身體狀況,該地稱之為「隱居林」(Forest Hermitage),是地主 F. R. 先那那雅格(F. R. Senanayake)夫人贈與僧團的。向智尊者於一九五二年自緬甸歸來,與師父同住於新居,當地居民隨即稱此處為「德國寺」。一九五四年,兩位尊者再度前往緬甸參加第六次結集大會的開幕儀式,三界智尊者在開幕當天因為喉頭髮炎,由向智尊者代表向大會宣讀師父的文稿,在緬甸短暫停留之後,他們返回斯里蘭卡。在會議期間,向智尊者陸續前往緬甸數次,並參加一九五六年的閉幕會議,這次因師父的健康情況不佳而由尊者獨自前往。除了早期在印度舉行的佛教大會中,曾經有希臘的僧侶出席以外,這兩位尊者享有上座部佛教大會有史以來,唯一參加此會議的西方僧侶之殊榮。
向智尊者出家生涯最大的轉折點是在一九五八年元旦的那天,他與兩名來自坎地的佛教在家朋友,共同創設了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簡稱BPS)。向智尊者出任出版社的榮譽秘書長及總編輯(隨後出任第一屆社長);其中的一位朋友理察.阿貝雅塞凱拉(Richard Abeyasekera)出任助理秘書;另一位朋友 A. S. 卡倫納拉特納(A. S. Karunaratna)出任榮譽財務主任。最初這些創辦人只打算限量出版各種英文佛學的小冊子,並以海外發行為主。在發行了大約二十五冊書籍之後,他們有意結束推廣至全球的計畫,然而,他們先前發行的刊物獲得了熱烈的迴響,這鼓勵他們繼續努力下去,因此佛教出版社便持續地成長,並擴增至現今的龐大組織。
尊者親自為出版社的《法輪》叢書(Wheel Publication)撰寫了不少文章,並從其它作者的作品中得到鼓舞、建議、忠告及建樹性的批評。他投注大量的精力,這些付出是成品出爐時幾乎看不見的,並使得他前輩們的作品增色不少。他多次編輯、校正及增訂三界智尊者所著的《佛學字典》(Buddhist Dictionary)與《阿毗達磨藏導讀》(Guide Through the Abhidhamma PiTaka),以及他的一些重要德文著作。向智尊者也蒐集、編輯及整理友人弗朗西斯.史托利(Francis Story)的零星作品,由佛教出版社出版了三冊這位作者的文集。他並編纂馬哈希的《內觀法要》(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亦從巴利語翻譯禪觀大師所著的論文集《內觀次第》(The Progress of Insight)。他編纂並準備出版髻智比庫(Namoli)所著的《巴利經典中佛陀的一生》(The Life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Pali Canon)及《思想家筆記》(A Thinker's Notebook)。事實上,向智尊者透過佛教出版社致力向世界傳播佛陀的教法,從一九五八年起一直到他退休為止,他個人的生平已與他一手創立的出版社歷史合而為一。
榮耀在晚年
自一九六八年起,向智尊者每年前往瑞士旅行一至兩個月。他最初是應一位在「納粹德國猶太人自衛運動」(Jewish self-defense movement in Nazi Germany)中的老友馬克斯.克路茲伯格(Max Kreutzberger)之邀前往瑞士。向智尊者前往歐洲旅行之際,造訪許多佛教團體,尤其是瑞士的佛教團體。因此,尊者被許多人視為歐洲上座部佛教的「精神顧問」。這種一年一度的旅行,在一九八一年,因尊者虛弱的雙腳已不利於旅遊而結束。
由於年事已高,體力漸衰,加上長期以來罹患青光眼,使得尊者的閱讀能力大受限制。一九八四年他卸下佛教出版社總編輯的頭銜,將職務交給筆者,而他繼續擔任社長一直到一九八八年,在卸下社長一職的同時,他成為佛教出版社的傑出贊助人;由於他的貢獻,他在晚年時得到了國際間和他歸化國的表彰,而這榮耀實是名至實歸。一九六七年,尊者榮膺世界藝術暨科學研究院榮譽會員(the World Academy of Art and Science);一九七八年,德國東方學會(the German Oriental Society)頒贈他榮譽會員證,以表彰他將客觀的學術與身為比庫的宗教實踐合而為一;一九八七年,斯里蘭卡佛學暨巴利語大學(the Buddhist and Pali University)在首度的大會中,授予他前所未有的第一個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一九九○年,他再次獲頒佩萊丹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radeniya)文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三年阿摩羅普羅派(Amarapura Nikaya),也就是尊者五十六年前出家的地點,授予他「莊嚴聖教的阿摩羅普羅大法師」的頭銜(Amarapura Maha Mahopadhyaya Sasana Sobhana)。
雖然,尊者在生命中的最後四年,身體虛弱且視力持續惡化,但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他仍以健康的狀態歡度九十三歲生日,這是他最後一次與友人及佛教出版社的同事愉快地共度生日,當日適逢BPS出版他所著的《法見》(The Vision of Dhamma),這部書收集了他為BPS《法輪》及《菩提葉》叢書(Bodhi Leaves)所撰寫的文章。然而,同年的八月底,無情的老化現象突然加速,一連串併發症的發生,預示尊者的來日不多。九月底,尊者被送往一間私人診所接受治療;但一周后,在他要求下返回隱居林。三個星期之後,在一黎明前寂靜的森林中,尊者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