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法

吐納法

一種練功方法。指通過呼出濁氣吸進清氣,或伴隨發音來調整身體各部機能的氣功鍛鍊方法。做法是用滿吸的呼吸法,先把氣呼淨,腹部自然放鬆,然後吸氣使肺部開張,再慢慢把氣呼出去,以此來加強吐納的過程,關鍵是為了換氣。此方法對解除疲勞、清新頭腦有較明顯的作用,對五臟偏頗之調整作用亦較明顯,對調整經絡也有一定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吐納法
  • 性質:一種練功方法,氣功鍛鍊方法
  • 注意事項:深呼吸時注意切忌形成“憋氣”
  • 吐納法分類: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
  • 意義: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健康運動
  • 詞條主要涉及:氣功,智慧型氣功
  • 功法要求:須則空氣清新之地
  • 姿勢: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
具體功法,注意事項,科學原理,積極作用,功理,功法,身法,心法,

具體功法

深呼吸即腹式呼吸。從運動的角度講,就是吸氣時鼓起肚子,呼氣時充分將腹部排空;從氣功的角度講,在運氣作深呼吸時,首先要儘量放鬆全身的肌肉,平心靜氣的呼吸,然後再伸屈雙手,盡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氣,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氣為止。再將吸入的空氣運降至丹田,閉氣調息約數秒鐘,才由丹田處運作,經肺臟、氣管、喉頭吐放出來。在吸入空氣又將之運降丹田氣海時,閉氣調息的時間初時約為三至四秒,日後則慢慢練習增加至八秒左右。
吐納法

注意事項

做深呼吸運動,注意切忌不要形成“憋氣”。所謂“憋氣”指呼吸及調息的時間過長,傷害了呼吸器官及其它神經系統。呼吸吐納法分為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口入鼻出等多種。深呼吸運動可以站著或坐著時有意識地做,也可以在做其它運動時配合著一起做。我是在每天做下蹲運動時配合在一起做深呼吸運動的。
吐納法吐納法

科學原理

勿庸置言,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健康運動。深呼吸是相對於平時正常的“淺”呼吸而言的。從健身的角度講,深呼吸加強了氧氣的供應,也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人體身體的新陳代謝交換過程中,起著巨大的強身祛病的作用。因為緩慢的有意識的深呼吸能提高體內鹼性含量,同時使心臟跳動和血液循環加快,供給身體更多的氧氣,血液將氧氣和營養素輸送給全身的細胞,保持健康。另一方面,體內的廢物和毒素通過深呼吸和汗液排出體外,減少體內酸性含量,使人體內的化學成份保持平衡,從而脫離亞健康。

積極作用

從氣功的角度講,通過一吐一納的深呼吸,能促進血液和淋巴液衝擊而暢通起來,並恢復各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繫,各神經末梢也就跟著連帶振奮起來,直接或間接地刺激到血管作用,肌肉遂因新陳代謝的改善而增進了營養,一些慢性病或內傷,就順乎神經系統恢復正常的機能,達到不藥而愈的效果。
總之,呼吸吐納是人類的自然動律,深呼吸則順其機能而延長之,試圖改善這種自然動律而謀奪天地造化之力,以強健我體。

功理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氣,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氣,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氣聚則生,氣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氣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亦得數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氣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氣。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生母之氣通太空之氣,太空之氣通太和之氣。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段於口鼻,下段於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退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候”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氣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氣,謂之先天元氣,“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氣即保生也。故常人慾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中華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之氣,氣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長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

須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身法

練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立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
行,咳緩步徐行,神態自若,安然行氣。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扶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練功時要求舌頂上鄂,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鄂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氣。故練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埔乳之狀。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萬籟俱寂之境,仍舊按照前面靜功所講的方法,凝韻聽息。《莊子》云:“無聽之於耳,而聽之於心,而聽之於氣。”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氣。
練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氣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這時可用前面靜功“觀光”煉就的“性光”,迴光返照。即眼光觀鼻,鼻下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氣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氣。
《太上老君說常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氣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舌之,久久純熟。父王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之言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氣,用意念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皴),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鼓起,呼時小腹收回,叫做混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息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鄂,收視返聽。鼻息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窩正中,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同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這就是由於行氣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氣之時,不可強迫壓氣,也不可強制憋氣。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氣,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氣不得外流通,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氣,心性漸漸伏下,與腎氣交合。《老子》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中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練氣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滔滔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蓋津液可化氣,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氣”,肺主氣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能知?”
行氣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匯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維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云:“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致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方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氣中,氣包神外,混沌交合,橐龠不散。津液愈生愈望,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氣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個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