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導的標題為《中小企業擔心跳槽過頻患上名校恐懼症》,其實“名校恐懼症”是一種“富貴病”,大城市的中小企業才有患上“名校恐懼症”的可能,中小城市,老少邊窮地區,以及所有的基層單位,名校生的影子都見不到,連患這種症狀的機會都沒有。自從就業走向市場化後,不僅名牌大學的不再下來,就是重點本科學校的畢業生也不再下來了。北京出現“北漂”一族——一些北京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北京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就是不願離開北京,漂在那裡考研或等待機會,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也都存在明顯的人才過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校恐懼症
- 外文名:School phobia
- 分類:心理問題
- 摘要:大學生問題
簡介,應對,意義,矯正,
簡介
在日前舉行的一次校園招聘會上,天津一所普通中學的攤位吸引了幾位南開大學歷史系的應屆生。他們希望應聘當歷史教師。負責招聘的老師看了簡歷,覺得不錯,但多次不放心的追問:“你們的條件這么好,能安心教師崗位嗎?”
一名學生非常直率的說:“我不能保證三五年之內不跳槽,如果做老師需要簽訂長期契約的話,我要再仔細考慮一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名校生在求職過程中都抱有上述“騎驢找馬”的心態。
某國有企業人力資源部陳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企業招人已不再盯著名牌大學不放,而是找專業對口、適合自己企業,且能夠踏實工作的學生;“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在老闆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知識經驗、社交資源已經不是最後的決定因素,對工作的真誠度和忠誠度將被放在第一位,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名校生有時反而不被企業看好的原因。
過去有段時間,名企都是盯著名校的。但這種“強強聯姻”的“蜜月”很快就過去了,正像現實生活中兩個非常優秀的人組成的家庭甚至比其他家庭矛盾更多一樣。原因就在他們都自視過高,也對對方要求過高,一旦實際生活中出現不如意,這種不如意就可能導致破裂。因為現在就業市場由用人單位主宰著,屬於買方市場,於是,企業就表現出一種明顯的“名校恐懼症”——你牛,估計你會跳槽,我先就不要你!
這篇報肯阿鑽道的標題為《中小企業擔心跳槽過頻患上名校恐懼症》,其實“名墊海蒸校恐懼症”是一種“富貴病”,大城市的中小企業才有患上“名校恐懼症”的可能,中小城市,老少邊窮地區,以及所有的基層單位,名校生的影子都見不到,連患境罪頸戰這種症狀的機會都沒有。自從就業走向市場化後,不僅名牌大學的不再下來,就是重點本科學校的畢業生也不再下來了。北京出現“北漂”一族——一些北京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北京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就是不願離開北京,漂在那裡考研或等待機會,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也都存在明顯的人才過剩。
目前,人才分布上的這種不平衡已經嚴重影響國家的均衡發展,應引起各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重視,應採取政策進行調節。至於,中小企業擔心跳槽過頻患上名校恐懼症,只能算是市場法則所進行的一種自然調節。
南開大學本科畢業生楊鶴寧本來對自己的“出身”充滿信心,可最近在應聘中遇到的一連串挫折讓他感到非常迷茫。“好多企業一聽說你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就把你的簡歷往邊上一放,基本不予考慮。”這些企業多為正處於發展初期的中小型公司,他們不接受名校畢業生的理由是:怕高材生們拿中小企業當做跳板,幹不了多久便會跳槽。
一方面是對自己“出身”充滿信心的名校生,另一方面是患上“名校恐懼症”的中小企業,呈現出“道不同,不相與謀”態勢,似乎陷入了僵局。而這讓名校和名校生實在是丟面子,也是對名校生“騎驢找馬”的心態和頻繁跳槽情況提出了預警。
態度決定一切。名校生走一步,看一步“騎驢找馬”的心態,“閃”怕了中小企業,自然會敬而遠之,也決定著企業的用人態度。其實,這是一種制衡,也是對名校生的“懲罰行動”,讓名牌大學“出身”的畢業生求職遇挫時,感到鬱悶,委屈。這鴉盛習需要名嘗海跨校生靜下浮躁的心,隨需而變,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但問題是,“名校恐懼症”讓名校生“貶值折舊”,中小企業輕言放棄,換個角度考慮,是不是優質人力資本的流失?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為了生存所迫,而是為了雅槳駝催心中的夢想選擇創業的人,不自視清高對企業又不缺乏忠誠度,企業又有“增值”的環境或平台,企業還要看“背景”?
對名校生一概拒之門外,其刻舟求劍的做法,不應該成為中小企業的“風格”。若渲染過分,所為忠誠度恐怕要成為託詞了。而“名校恐懼症”也是因為中小企業實力不櫃糊如名企,表現出一種心理壓力、心理潰敗,影響是不良的。同時,“名校恐懼症”也意味著缺乏自信,膽識和開放心態。
在另一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人得流動是正常的。但關鍵是,若“煮熟了的鴨子都讓它飛跑了”,就不都是第一流人才並不好用的事情了,而是自己的能力問題了。怪誰呢?
“出身名校難道有錯?”剛被天津一家星級酒店“拒絕”的大四學生楊鶴寧特別想不通,作為一名著名高校的本科畢業生,他本來對自己的“出身”充滿信心。他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屬於就業形勢最好的學科之一,可最近在應聘中遇到的一連串挫折讓他非常迷茫。“好多企業一聽說你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就把你的簡歷往邊上一放,基本不予考慮。”當然這些企業多為正處於發展初期的中小型公司,他們不接受名校畢業生的理由是:怕高材生們拿中小企業當跳板,幹不了多久便會跳槽。
員工跳槽,涉及一個忠誠度問題。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環境下,不排除有些名校生在求職過程中抱有“騎驢找馬”的心態,拿中小企業當跳板。因此,部分中小企業的老闆們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心存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員工的忠誠是企業生存的基石。一個企業,有了員工的忠誠,才會有企業的業績、信譽和企業的輝煌。
然而,忠誠作為人類最寶貴的美德之一,其實質上是一種情感與行為的付出。企業的老闆們希望員工個個對企業忠誠並沒有什麼過錯,但是,一個人對企業產生忠誠不會自然而然從天上掉下來。人的忠誠度是一種情感範疇的東西,它需要用感情來培養。因此,那些患上名校恐懼症的中小企業老闆們,在要求員工忠誠的時候,是否反省過自己對員工付出哪些感情投資?
名牌大學畢業生中,有些人心高氣傲似乎在所難免。這既是年輕人的一種缺點,同時也是優點。要想招聘名校畢業生為企業所用,發揮出他們才能,不僅要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事業的平台,同時還得通過感情培養,想方設法把他們的心留住。遺憾的是,目前有不少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存在不足。由於運行機制不夠完善,管理制度不夠規範,也不具備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老闆們著眼的是近期目標,當然也談不上進行感情投資、繼續學習以及補充充電等等,這就使得定位本來較高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們因看不到前途產生強烈的失落感,進而出現怠工、跳槽等情況。
員工的忠誠度與企業的感情投資其實是一個硬幣不同的兩個面。要想得到員工的忠誠,需要雙方的努力和真誠相待。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不能光學一點“皮毛”,或者根本就不願意學習其深層次的管理理念。相信一個真心實意尊重、培養和重用每一個員工,並讓他們得到成就感、歸宿感的企業老闆,一定會得到員工的愛戴,在名牌大學畢業生前來應聘時,更不會把他們“拒之門外”。
25歲的劉俊(化名)從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畢業後,數次求職受挫,此後謊稱人大自考生才找到一份銀行保全的工作。他的遭遇雖屬特例,但典型性不言而喻,再次把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拉入人們視野。
劉天向記者出示他的大學畢業證、學位證等證書。
就業之痛?人大畢業生為應聘銀行保全謊稱自考生
應對
我愛說實話:名校畢業生為應聘保全工作隱瞞真實學歷,又把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引入人們視野。對此問題,專家、學者、官員一直積極倡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不要好高騖遠等等,但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檢驗,這只是其一,而非就業問題真正癥結所在,連帶轉變我國教育的整體觀念才是更好地“對症下藥”。
愛理不理:現實中,很多大學生已不需要更多類似轉變觀念、先就業再擇業的提醒,理性而又無奈的畢業生們已經多選擇了“不擇業式就業”,這位人大畢業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實,我們現在強調這些更多是為提升就業率,而未更好從學生角度考慮,他們的“挑剔”和無奈之舉更多是付出與期望中的收穫失衡所致。
生活啊啊:人才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我們現有的一些教育理念已把大夥帶進了“誤區”。一國的教育出現大學生“供過於求”固然可以證明教育普及率,但與教育質量提高和是否人盡其才是兩個概念。
臥室里的陽光: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應是讓教育主體為應對就業現實,改變自己對個人價值體現的追求,而恰恰應更好地為這個群體創造和提供實現其價值的公平機會。所以,現在要儘快改變教育“生產模式”,使大學生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最起碼做到相應地人盡其才。
胡亂搭訕: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這樣才能杜絕名校本科生隱瞞學歷應聘保全的尷尬。
意義
天上一枝花:現實就業情況中有兩種現象:一是招聘方非名校畢業生不要,這多發生於名氣大的招聘單位;一是招聘方對名校畢業生想要不敢要,這多發生在名氣、地域都較一般的招聘方。這兩種情況再加上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就很容易把大學生逼到就業“死角”。
大碗喝酒:名校畢業生為應聘保全工作隱瞞真實學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絕不是孤立的,既有就業者自身的內因也有就業環境引發的外因。而從劉俊(化名)事件本身看,其個人能力並非主因,名校出身倒成了他四處碰壁的“禍首”。
喝啥不喝茶:招聘單位和求職者互相“挑三揀四”是就業中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在當今,雙方的挑剔都有了“異化”趨向。目前的教育環境很容易讓畢業生把“大學生”視為一種“身份”象徵,這樣的“自矜”就讓其中一些人形成非好單位、大城市不去的就業觀,這自然給普通招聘單位造成壓力,“名校”的標籤也就自然成了大學生自己的負擔。
絕不說傻話:這種“恐懼症”不能過多責怪用人單位,一些好學校出來的學生在無奈的情況下往往把初次就業單位當成跳板,用人單位在嘗過這種“苦頭”後,自然會產生多種擔心,為免“節外生枝”就往往乾脆把名校生拒之門外了。這種一方失信引起的雙方“不信任”,直接造成了今天就業市場中名校身份反成“障礙”的局面。
矯正
天天喝酸梅湯:就業難問題絕不是能簡單或者“一攬子”就解決的,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從“根上”改變。現在更多事實證明,會學習的不一定會工作,出自名校也不一定非要進好單位,所以現在能做的是,作為就業主體的大學生應提早放下“架子”,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適應新出現的挑戰。
一次性茶杯:大學生應當有“高等教育也是風險投資”的觀念和思想準備。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員工的能力和實幹精神,文憑已經不再是走向理想職業的“通行證”,交了高額的學費未必能得到高收入的職業。雖然就業觀念的轉變不能徹底解決就業難問題,但可以暫時緩解就業矛盾,腳踏實地努力幾年不愁沒有更好的“新出路”。
西方不敗之二:“是金子早晚要發光”,無論是怎樣的社會環境,如果有真才實學和能力是不會長期處於“低估期”的,還是那句話“成功=天才+汗水”,人生“低谷期”當成磨礪也好,不管什麼學校畢業的,不管是自考生還是本科生,歸根結底看的還是能力。
一方面是對自己“出身”充滿信心的名校生,另一方面是患上“名校恐懼症”的中小企業,呈現出“道不同,不相與謀”態勢,似乎陷入了僵局。而這讓名校和名校生實在是丟面子,也是對名校生“騎驢找馬”的心態和頻繁跳槽情況提出了預警。
態度決定一切。名校生走一步,看一步“騎驢找馬”的心態,“閃”怕了中小企業,自然會敬而遠之,也決定著企業的用人態度。其實,這是一種制衡,也是對名校生的“懲罰行動”,讓名牌大學“出身”的畢業生求職遇挫時,感到鬱悶,委屈。這需要名校生靜下浮躁的心,隨需而變,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但問題是,“名校恐懼症”讓名校生“貶值折舊”,中小企業輕言放棄,換個角度考慮,是不是優質人力資本的流失?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為了生存所迫,而是為了心中的夢想選擇創業的人,不自視清高對企業又不缺乏忠誠度,企業又有“增值”的環境或平台,企業還要看“背景”?
對名校生一概拒之門外,其刻舟求劍的做法,不應該成為中小企業的“風格”。若渲染過分,所為忠誠度恐怕要成為託詞了。而“名校恐懼症”也是因為中小企業實力不如名企,表現出一種心理壓力、心理潰敗,影響是不良的。同時,“名校恐懼症”也意味著缺乏自信,膽識和開放心態。
在另一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人得流動是正常的。但關鍵是,若“煮熟了的鴨子都讓它飛跑了”,就不都是第一流人才並不好用的事情了,而是自己的能力問題了。怪誰呢?
“出身名校難道有錯?”剛被天津一家星級酒店“拒絕”的大四學生楊鶴寧特別想不通,作為一名著名高校的本科畢業生,他本來對自己的“出身”充滿信心。他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屬於就業形勢最好的學科之一,可最近在應聘中遇到的一連串挫折讓他非常迷茫。“好多企業一聽說你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就把你的簡歷往邊上一放,基本不予考慮。”當然這些企業多為正處於發展初期的中小型公司,他們不接受名校畢業生的理由是:怕高材生們拿中小企業當跳板,幹不了多久便會跳槽。
員工跳槽,涉及一個忠誠度問題。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環境下,不排除有些名校生在求職過程中抱有“騎驢找馬”的心態,拿中小企業當跳板。因此,部分中小企業的老闆們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心存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員工的忠誠是企業生存的基石。一個企業,有了員工的忠誠,才會有企業的業績、信譽和企業的輝煌。
然而,忠誠作為人類最寶貴的美德之一,其實質上是一種情感與行為的付出。企業的老闆們希望員工個個對企業忠誠並沒有什麼過錯,但是,一個人對企業產生忠誠不會自然而然從天上掉下來。人的忠誠度是一種情感範疇的東西,它需要用感情來培養。因此,那些患上名校恐懼症的中小企業老闆們,在要求員工忠誠的時候,是否反省過自己對員工付出哪些感情投資?
名牌大學畢業生中,有些人心高氣傲似乎在所難免。這既是年輕人的一種缺點,同時也是優點。要想招聘名校畢業生為企業所用,發揮出他們才能,不僅要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事業的平台,同時還得通過感情培養,想方設法把他們的心留住。遺憾的是,目前有不少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存在不足。由於運行機制不夠完善,管理制度不夠規範,也不具備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老闆們著眼的是近期目標,當然也談不上進行感情投資、繼續學習以及補充充電等等,這就使得定位本來較高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們因看不到前途產生強烈的失落感,進而出現怠工、跳槽等情況。
員工的忠誠度與企業的感情投資其實是一個硬幣不同的兩個面。要想得到員工的忠誠,需要雙方的努力和真誠相待。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不能光學一點“皮毛”,或者根本就不願意學習其深層次的管理理念。相信一個真心實意尊重、培養和重用每一個員工,並讓他們得到成就感、歸宿感的企業老闆,一定會得到員工的愛戴,在名牌大學畢業生前來應聘時,更不會把他們“拒之門外”。
25歲的劉俊(化名)從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畢業後,數次求職受挫,此後謊稱人大自考生才找到一份銀行保全的工作。他的遭遇雖屬特例,但典型性不言而喻,再次把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拉入人們視野。
劉天向記者出示他的大學畢業證、學位證等證書。
就業之痛?人大畢業生為應聘銀行保全謊稱自考生
應對
我愛說實話:名校畢業生為應聘保全工作隱瞞真實學歷,又把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引入人們視野。對此問題,專家、學者、官員一直積極倡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不要好高騖遠等等,但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檢驗,這只是其一,而非就業問題真正癥結所在,連帶轉變我國教育的整體觀念才是更好地“對症下藥”。
愛理不理:現實中,很多大學生已不需要更多類似轉變觀念、先就業再擇業的提醒,理性而又無奈的畢業生們已經多選擇了“不擇業式就業”,這位人大畢業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實,我們現在強調這些更多是為提升就業率,而未更好從學生角度考慮,他們的“挑剔”和無奈之舉更多是付出與期望中的收穫失衡所致。
生活啊啊:人才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我們現有的一些教育理念已把大夥帶進了“誤區”。一國的教育出現大學生“供過於求”固然可以證明教育普及率,但與教育質量提高和是否人盡其才是兩個概念。
臥室里的陽光: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應是讓教育主體為應對就業現實,改變自己對個人價值體現的追求,而恰恰應更好地為這個群體創造和提供實現其價值的公平機會。所以,現在要儘快改變教育“生產模式”,使大學生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最起碼做到相應地人盡其才。
胡亂搭訕: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這樣才能杜絕名校本科生隱瞞學歷應聘保全的尷尬。
意義
天上一枝花:現實就業情況中有兩種現象:一是招聘方非名校畢業生不要,這多發生於名氣大的招聘單位;一是招聘方對名校畢業生想要不敢要,這多發生在名氣、地域都較一般的招聘方。這兩種情況再加上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就很容易把大學生逼到就業“死角”。
大碗喝酒:名校畢業生為應聘保全工作隱瞞真實學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絕不是孤立的,既有就業者自身的內因也有就業環境引發的外因。而從劉俊(化名)事件本身看,其個人能力並非主因,名校出身倒成了他四處碰壁的“禍首”。
喝啥不喝茶:招聘單位和求職者互相“挑三揀四”是就業中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在當今,雙方的挑剔都有了“異化”趨向。目前的教育環境很容易讓畢業生把“大學生”視為一種“身份”象徵,這樣的“自矜”就讓其中一些人形成非好單位、大城市不去的就業觀,這自然給普通招聘單位造成壓力,“名校”的標籤也就自然成了大學生自己的負擔。
絕不說傻話:這種“恐懼症”不能過多責怪用人單位,一些好學校出來的學生在無奈的情況下往往把初次就業單位當成跳板,用人單位在嘗過這種“苦頭”後,自然會產生多種擔心,為免“節外生枝”就往往乾脆把名校生拒之門外了。這種一方失信引起的雙方“不信任”,直接造成了今天就業市場中名校身份反成“障礙”的局面。
矯正
天天喝酸梅湯:就業難問題絕不是能簡單或者“一攬子”就解決的,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從“根上”改變。現在更多事實證明,會學習的不一定會工作,出自名校也不一定非要進好單位,所以現在能做的是,作為就業主體的大學生應提早放下“架子”,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適應新出現的挑戰。
一次性茶杯:大學生應當有“高等教育也是風險投資”的觀念和思想準備。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員工的能力和實幹精神,文憑已經不再是走向理想職業的“通行證”,交了高額的學費未必能得到高收入的職業。雖然就業觀念的轉變不能徹底解決就業難問題,但可以暫時緩解就業矛盾,腳踏實地努力幾年不愁沒有更好的“新出路”。
西方不敗之二:“是金子早晚要發光”,無論是怎樣的社會環境,如果有真才實學和能力是不會長期處於“低估期”的,還是那句話“成功=天才+汗水”,人生“低谷期”當成磨礪也好,不管什麼學校畢業的,不管是自考生還是本科生,歸根結底看的還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