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隨筆經典:逝水與流光

《名家隨筆經典:逝水與流光》是2012年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樂黛雲、閻純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家隨筆經典:逝水與流光
  • 作者:樂黛雲 閻純德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日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30 頁
  • ISBN:754451983X, 9787544519830
  • 定價:30.5 元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序言,

內容簡介

《名家隨筆經典:逝水與流光》中描繪了一篇篇雋永秀麗的文章,讀之會令你心潮澎湃、精神充盈,活在靜謐的心境下享受那甜甜感情。樂黛雲先生認為“非常個人”的散文應有“三真之境”,即真情、真思與真美。“時日飛逝,多少文字灰飛煙滅,早已沉沒於時間之海,唯有出自內心的真情之作才能永世長存,永遠激動人心。真情從來是文學的靈魂。”中國文學傳統以情為核心。

作者簡介

樂黛雲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兼任教授;曾任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荷蘭萊頓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5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至今,現任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編中法合辦的《跨文化對話》雜誌。曾開設“比較文學原理”、“西方文藝思潮”、“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方和西方”、“比較詩學”等課程。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簡明教程》、《中國知識分子的形和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樂黛雲海外講演錄》(英文版);主編有:《跨文化個案研究叢書》14卷、《中學西漸叢書》6卷、《迎接新的文化轉型時期》2卷、《跨文化對話叢刊》28卷等。

圖書目錄

(總序)
文學魅力與散文精神——“大家書系”之隨想/閻純德
(自序)
我的選擇我的懷念(代序)
(第一輯 我的靈魂,我的山野)
我生在美麗的山城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美麗的巫山神女和山鬼
如夢如幻的水神
跨越浩瀚的海洋
水的恐怖
治水英雄
依舊青山綠水多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第二輯 山城往事)
童年追憶
山城中學生活一瞥
他們戰死在山城
《貴州讀本》是一個創舉
夜郎文化——我心中的詩——《夜郎文化史》序
(第三輯 北大滄桑)
四院生活
快樂的沙灘
歷史的錯位
回憶一個難忘的春節
空前絕後的草棚大學——小記北大鯉魚洲分校
我與文化熱
美麗的治貝子園
我們的書齋
魂歸朗潤園
憂傷的小徑
(第四輯 海外遊蹤)
第一次面對國際友誼的海洋
從哈佛到柏克利
世紀末訪義大利
從“不可見”到“可見”——突尼西亞國際會議隨記
(第五輯 前輩系列)
獻給自由的精魂——我所知道的北大校長們
懷念馬寅初校長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心中的湯用彤先生
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陳寅恪
一個冷雋的人一個熱忱的人——紀念吾師王瑤
永恆的真誠——難忘廢名先生
學貫中西的博雅名家——紀念楊周翰教授90冥誕
李賦寧先生與中國比較文學
見證比較文學先賢的國際友誼——悼念孟而康教授
心靈溝通的見證——難忘丸山異先生
(第六輯 刻骨銘心)
叛逆犧牲殉道
“啊!延安……”
透過歷史的煙塵——紀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
絕色霜楓
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從不偽飾,總想有益於人——紀念彭蘭大姐
懷念吳北玲
(第七輯 學海拾貝)
從鏡子的隱喻所想到的
異國心靈的溝通——紀念安德烈·紀德誕生140周年
不同文化中關於月亮的傳說和欣賞
作為《紅樓夢》敘述契機的石頭
安徒生童話與人文素質的培養
鄒韜奮的散文《威尼斯》
中國的世紀末頹廢——十里洋場邵洵美
知識的價值與傳播
復仇與記憶
肩起黑暗的閘門——紀念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發表90周年
漫談茅盾的抒情散文
三真之境:真情·真思·真美

圖書序言

生活的道路有千百種可能,轉化為現實的,卻只是其中之一。轉化的關鍵就是選擇。
1948年,我同時考上了北大和後來遷往台灣的“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還有提供膳宿的北京師範大學。我選擇了北大,隻身從偏僻遙遠的山城,來到烽煙滾滾的北方。其實,也不全是“隻身”,在武漢,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會委託從武漢大學物理系轉入北大歷史系的程賢策同志組織我們北上,他是我第一個接觸到的,與我過去的山村夥伴全然不同的新人。他對未來充滿自信,活潑開朗,出口就是笑話,以至得了“牛皮”的美稱。在船上,他一有機會就有意無意地哼起“解放區的天”,直到我們大家都聽熟、學會。
儘管特務橫行,北京大學仍是革命者的天下。我們在校園裡可以肆無忌憚地高歌“你是燈塔”,“兄弟們向太陽,向自由”,甚至還演唱“啊,延安……”北大劇藝社、大地合唱團、舞蹈社、讀書會全是革命者的搖籃。我很快就投入了黨的地下工作。我和我的領導人(單線聯繫)常在深夜月光下借一支電筒的微光校對新出版的革命宣傳品(我們新生居住的北大四院就在印刷廠所在地五院近鄰,工人們常深夜偷印)。那些描寫解放區新生活、論述革命知識分子道路的激昂文字常常使我激動得徹夜難眠。記得當時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那本封面偽裝成周作人的《秉燭夜談》的《大江流日夜——中國人民的血日夜在流》。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這本激勵過千百萬青年人的名篇的作者原來就是後來的北大黨委宣傳部長王孝庭同志!那時,我們還繪製過需要在圍城炮擊中注意保護的文物和外交住宅的方位略圖,又到我的老師沈從文先生家裡訪問,希望他們繼續留在北京。值得驕傲的是儘管胡適把全家赴台灣的機票送到好幾位教授手中,飛機就停在東單廣場,然而北大卻沒有幾個教授跟國民黨走!
50年代初期,曾經有過那樣輝煌的日子!到處是鮮花、陽光、青春、理想和自信!當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四青年節,我和另一位同學抱著鮮花跑上天安門城樓向檢閱全市青年的少奇同志獻上的時候,當民主廣場燃起熊熊篝火全體學生狂熱地歡歌起舞的時候,當年輕的錢正英同志帶著治淮前線的風塵向全校同學暢談治理淮河的理想時,當紡織女工郝建秀第一次來北大講述她改造紡織程式的雄心壯志時,當彭真市長半夜召見基層學生幹部研究北大政治課如何改進,並請我們一起吃夜宵時……我們只看到一片金色的未來。那時,胡啟立同志曾是我們共青團的團委書記,我也在團委工作,他的溫和、親切,首先傾聽別人意見的工作作風總是使我為自己的輕率暴躁深感愧疚……啊!多么令人懷戀!那純淨清澈、透明的、真正的同志關係!
我有幸作為北大學生代表,又代表全北京市學生參加了在布拉格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在橫貫西伯利亞的火車上,我認識了北大的傳奇人物,北大學生自治會主席,反飢餓、反迫害的急先鋒,通緝黑名單上的“首犯”柯在鑠同志,如今,在全國學生代表團中,他是我們的秘書長。和他在一起,簡直像生活在童話世界。黃昏時分,我們到達莫斯科。團長下令,不許單獨行動,不得擅自離開我們下榻的國際飯店。然而就在當晚10點,老柯和我就偷偷下樓,溜進了就在附近的紅場。我們哪裡按捺得住?況且如老柯所說,兩個人就不算“單獨”,有秘書長還能說“擅自”?我們在紅場上迅跑,一口氣跑到列寧墓。我們在列寧墓前屏住呼吸,說不出一句話,只感到靈魂的飛升!後來,我們當然挨了批評,但是心甘情願。會議結束時,我曾被徵詢是否願意留在布拉格,參加全國學聯駐外辦事處工作,當時辦事處主任就是後來曾經擔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的吳學謙同志,他說,留下來,將來可以上莫斯科大學。我考慮再三,最後還是選擇了隨團返回北大。
後來……後來就是一連串痛苦而惶惑的歲月,誰也說不清是怎么回事。記得在北大“文化大革命”最狂熱的日子,紅衛兵突然宣布大叛徒、大特務程賢策自絕於黨和人民,永遠開除黨籍。批判會一直開到天黑,回家路上,走到大飯廳前那座旗桿下面(現已移往西校門附近),一顆震駭而空虛的心實在無法再拖動沉重的雙腿,我陡然癱坐在旗桿的基石上!是的,這就是那座旗桿,1952年我們全體應屆畢業生用第一次工資,各捐5角錢,合力獻給母校的紀念。當時人們還是如此羅曼蒂克!他們要為母校獻上這一座旗桿,以便北大從紅樓遷到燕園時,新校園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將從這座旗桿上高高升起!我們又不願用父母的錢,而要用每個同學第一次勞動所得的五角錢來完成這一“偉業”。留校的我擔任了總徵集人。那個夏天,我收到了許許多多五角錢的匯款單。儘管郵局同志老向我不耐煩地瞪眼,我還是在蔣蔭恩總務長的支持下建成了這座旗桿!那時程賢策是文學院黨支部書記,我還清楚地記得他曾笑眯眯地警告過我:“你這個口袋裡有多少錢都數不清的人哪!可要記好賬,當心人告你貪污!”後來我成了極右派。我最後一次看見他,就是“文化大革命”中,他自殺的前一天。那個黃昏我去買醬油,看見他買了一瓶很好的烈酒。我在心裡默默為他祝福:“喝吧,如果酒能令你暫時忘記這不可理解的、屈辱的世界!”後來,人們說他就是這樣一手拿著酒,一手拿著敵敵畏,走向香山深處!程賢策就這樣在“大特務、大叛徒,自絕於人民”的民眾吼聲中離開了這個他無法理解的動亂的世界。我當時的心情唯能表現於中文系優秀的學生女詩人林昭平反追悼會上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沒有字,上聯是一個觸目驚心的問號,下聯是一個震撼靈魂的驚嘆符!17歲的林昭,她為堅持真理,被劃為右派,又不肯“悔改”,在多年監禁後終於因“惡攻罪”而被槍斃!槍斃後,還向她母親索取了七分錢的子彈費!
距此10年前,新中國成立後北大中文系的第一個研究生,鐘敬文教授最器重的弟子朱家玉早就因不願忍受成為“右派”的屈辱,深夜自沉於渤海灣;我的老師,著名詩人,寬厚善良的廢名先生雙目失明於北國長春,傳說因無人送飯而餓死於“文化大革命”……林昭、朱家玉、程賢策、廢名……這些時刻縈繞於我心間的美麗之魂!他們都是北大撫育出來的優秀兒女,北大的精英!如果他們能活到今天……
60年就這樣過去了。我在北大(包括門頭溝勞動基地、北大鯉魚洲分校)當過豬倌、伙夫、趕驢人、打磚手,最後又回到學術崗位。80年代以來,我曾訪問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非洲、南美洲和歐洲。我確確實實有機會長期留在國外,然而,再一次,我選擇了北大!我屬於這個地方,這裡有我的夢,我的青春,我的師友。在國外,我總是對這一切夢繞魂牽。我必須回到這裡,正如自由的魚兒總要回到賦予它生命的源頭。我只能從這裡再出發,再向前!
1948—2008,60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榮和卑劣,驕傲和恥辱,歡樂和喜,痛苦和淚,生命和血……60年一個生命的循環,和北大朝夕相處,親歷了北大的滄海桑田,對於那曾經塑造我、育我成人,也塑造培育了千千萬萬北大兒女的“北大精神”,那寬廣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層質素,我參透了嗎?領悟了嗎?我不敢肯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轉折的各個關頭,縱然再活千遍萬遍,我的選擇還是只有一個——北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