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還詩

《同州還詩》是南北朝詩人庾信所做的一首古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州還詩
  • 作者:庾信
  • 年代:南北朝
  • 體裁:詩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赤岸繞新村,青城臨綺門。
范雎新入相,穰侯始蕃。
上林催獵響,河橋爭渡喧。
竄雉飛橫澗,藏狐入斷原。
將軍高宴晚,來過青竹園。

作品賞析

公元579年九月,庾信作此詩記載了宣帝的一次同州之行。在這首詩里,庾信對燦爛耀目的皇家儀仗表面下所潛伏的危機表達了深刻的憂慮。
穰侯是秦昭王的舅父。心被任命為丞相的范雎勸說秦昭王削減穰侯的權利,秦昭王聽信了范雎之言,命穰侯離京就藩。周宣帝在579年二月任命楊堅為四位首相之一,同年六月命眾叔父就藩,庾信詩的第二聯被認為是對這一事件的指稱。但是,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前面提到的一個觀點:能否在一個比較深的層面解讀庾信詩文中的典故,有賴於讀者對庾信引用文本的熟悉程度;唯有對詩人引用的文本之上下文了如指掌,我們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詩文的潛台詞。就以“穰侯、范雎”的典故而言,《史記》在記敘穰侯被免職和放歸封地之後,太史公發表了下面的感慨:“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貴極富謚,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太史公的這段話,是庾信詩句的“亞文本”。我們可以意識到,詩人對時事貌似十分客觀的記述之下,掩藏著他對宣帝決策的深切不滿;不僅如此,太史公議論的最後一句話“況於羈旅之臣乎?”更是了解詩人此時此刻心情的關鍵。當宣帝沙齊王,又將欣賞和厚待的庾信的滕王和趙王遣歸封地,庾信不由得要擔心自己的命運了,因為他就恰是一位“羈旅之臣”。遊獵本是北朝貴族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這樣的一種政治背景之下,突然顯得充滿了危機感,仿佛成了不詳的象喻。當野雉和狐狸四處奔竄、尋求護蔽,詩人亦在考慮退出公眾生活。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梁代詩人庾肩吾之子,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辭賦家、詩人。
庾信早年出仕於南朝,在梁寫“宮體詩”;入北朝後,生活、思想發生變化,詩歌由冶艷而入剛勁蒼涼,風格為之一新。
今存庾信待320多首、文160多篇。代表作有《擬詠懷》27首與《哀江南賦》、《枯樹賦》等駢賦。他是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作家。把南方詩歌的聲律技巧傳至北方,又摒棄了浮艷文風.吸取北方剛健精神,體現了南北合流趨勢。對後世的各種詩體,如律詩、絕句、七古等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講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還有朱日藩刊本,僅六卷,有詩無文。此外還有明代張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稱《庾開府集》。庾信集較早的注釋本是清代吳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後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