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琴派”,也稱“同光閩派古琴”,福州閩派古琴(“福州琴派”),該琴派琴風宗宋遺風,善發理趣,倡導道禪琴啟發人心,又因古琴脈絡倡導人何振岱、陳寶琛為清代著名“同光詩派”的巨擘、代表性人物,而二人古琴皆有傳承後人,故因該琴脈風格和傳承關係而得名,為福州市人民政府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代起源就在西湖公園宛在堂、西湖書院、烏山致用書院、文儒坊何振岱故居等“福州古厝”里傳承。代表性的琴譜有《琴瑟合譜》、《道真琴譜》、《吟賞樓琴瑟譜》、《琴谷山房琴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光琴派
- 外文名:TongGuang School Guqin
- 別名:“同光閩派古琴”,福州閩派古琴(“福州琴派”)
- 地 區:中國
- 發源地:福建省福州市
- 分類:古琴藝術
- 發起年代:清代嘉慶年間
- 代表人物:何振岱,陳寶琛
- 代表琴譜:《琴瑟合譜》、《道真琴譜》、《吟賞樓琴瑟譜》、《琴谷山房琴譜》
簡介,歷史淵源,代表人物,何振岱,陳寶琛,王真,葉可羲,陳懋恆,陳炳錚,新聞動態,
簡介
古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以深厚的內涵、高雅的形制、優美的旋律和沁人心脾的音色而受到歷代人們的喜愛。在3000年的歷史中產生了大量的古琴理論文獻和曲譜。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民族樂器為世界人民所關注。
古琴有著許多流派,大都是由於地域、風格、師承等原因而形成的流派,它們大多時候都是按地域來命名,如虞山派、廣陵派、九嶷派、閩派、嶺南派、浙派、金陵派、泛川派、諸城派、梅庵派等等。但是各個古琴流派之間的差別除了地域,還取決於師承、風格和傳譜等條件。
“同光琴派”,也稱“同光閩派古琴”,福州閩派古琴(“福州琴派”),該琴派琴風宗宋遺風,善發理趣,倡導道禪琴啟發人心,最早是在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間形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其派別創始人許賡皞、謝章鋌於清代道光十八年在福州創立梅崖詞社,因後續傳人何振岱、福州“八才女”等發展;福州鰲峰書院最後一任山長陳寶琛之古琴傳其侄女陳懋恆,陳懋恆古琴傳其兒子趙之雲、趙之奇、弟子周鶴林;福州三坊七巷黃家大院郭柏心清同治三年(1864)著有《琴學尊聞》,古琴傳其侄子郭式昌,郭式昌傳其兒子郭曾量,郭曾量傳弟子吳飄隱。以上因琴脈關係以福州為主,所以也稱“福州琴派”,也因主脈絡何振岱、陳寶琛為“同光詩派”巨擘、代表性人物,而二人古琴皆有傳承後人,故琴脈關係也稱“同光琴派”或“同光閩派古琴”。
歷史淵源
“同光琴派”,也稱“同光閩派古琴”,福州閩派古琴(“福州琴派”)源於清代福建早期的兩個詞社梅崖詞社和聚紅榭詞社,社梅崖詞社由許賡皞建立,聚紅榭詞社則是謝章鋌建立。這兩個詞社是福州閩派古琴藝術愛好者交流的地方,如許賡皞、謝章鋌和林則徐等人經常在這兩個詞社聚會,進行琴學的交流切磋。許賡皞和謝章鋌是福州閩派古琴的重要人物,他們在填詞方面各有觀點。許賡皞認為“填詞應該符合音韻,符合音韻應該做到了解漢字。而要做到填詞得心應手、聽起來悅耳、表達的意境精妙絕倫的前提是熟練掌握各種樂器。這樣填的詞的美妙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而謝章鋌填詞則要符合“主張性情、重視音律、充滿雅趣”三要旨。對福州閩派古琴影響深遠的另一位琴師是何振岱,他師從謝章鋌,他融合了謝章鋌理學思想、禪宗臨濟妙湛禪師一脈的思想、滲透融合到古琴研修中去,創立了道禪琴研修體系,晚年開創壽香社,在“覺廬”“宛在堂”收了數十名弟子,將福州閩派古琴發揚光大。其中弟子“福州八才女”將福州閩派古琴藝術傳承陳炳錚,成為了著名的琴學家。現今的閩派古琴傳承人李皞向陳炳錚先生、吳飄隱先生、周鶴林先生、陳長林先生學習閩派古琴,多年來李皞在福州各大中專院校傳授閩派古琴。福州閩派古琴(“福州琴派”、“同光琴派”或“同光閩派古琴”)就是通過這樣的師承方式將閩派古琴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2015年,福州市文新局頒發閩江學院閩派古琴傳承基地為“市級非遺項目示範傳承基地”,
2016年,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頒發第三批非遺項目-閩派古琴(福州)、
2018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頒發第五批非遺項目-閩派古琴(福州);
2019年,福建省教育廳頒發閩江學院福州閩派古琴傳承基地為“福建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代表人物
何振岱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號心與、覺廬、悅明,晚年自號梅叟,侯官縣(今福建福州市區)人。師從名儒謝章鋌,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慶聘為藩署文案。後往北京司筆墨兼任教讀多年。詩古文辭為世所重,詩詞之外,兼能撫琴瑟,並善書畫,平生弟子盈門,為閩申名士。著有《心自在齋詩集》四卷、《覺廬詩稿》七卷、《我春室丈集》(不分卷)、《我春室詩集》(不分卷)、《我春室詞集》(不分卷),編有《西湖志》二十五卷、《榕南夢影錄》二卷,《壽香社詞鈔》八卷,《琴瑟合譜》。辛亥革命後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何振岱擅畫能琴,書法融碑帖於一爐,功力深厚。詩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遠、疏宕幽逸的詩歌美學在閩派中獨樹一幟,是“同光體”閩派的殿軍人物。
陳寶琛
陳寶琛(1848—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為毓慶宮宣統皇帝授讀。陳寶琛十三歲中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1868年)二十一歲登同治戊辰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編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陳寶琛又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爭後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閒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賦閒期間,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宣統元年(1909年),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後仍為溥儀之師,1935年卒於京寓,得遜清“文忠”諡號及“太師”覲贈 。陳寶琛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諫,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被譽稱為“樞廷四諫官”,甚得清帝寵信。
王真
王真(1904~1971),民國“福州八才女”“十姐妹”之一,何振岱弟子,字耐軒,號道真,又號道之,自署道真室主人,生於福建福州。畢業於北京培華女校。祖父王羹梅是清道光舉人,任廣東知府。其父王壽昌是口譯《茶花女》第一人。王真是他的長女,排行第七,人稱七女。壽昌《書真閒二女》詩曰:“吾家真與閒,賦性頗奇特。從不理針線,而乃耽文墨。偶論及婚嫁,憤怒形於色。謂父既愛女,驅遣何太極。嫁女未成才,無異手自賊。請觀古及今,男女詎相敵……”說的就是當年王真與王閒姐妹倆不理針線耽於文墨的事。
葉可羲
葉可羲(1903-1985),民國“福州八才女”“十姐妹”之一,何振岱弟子,字超農,號竹韻軒主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家住塔巷,船政名人葉伯鋆侄女。
陳懋恆
陳懋恆(1901-1969),筆名陳樨常,字稚常,又名珊,號荔子,福州螺洲鎮人。出身於福州螺洲陳氏家族。這個家族最有名的當數溥儀皇帝的師傅陳寶琛,陳懋恆是陳寶琛的二弟陳寶晉之女,因此幼承家學,擅長文史;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師從顧頡剛和錢穆,被顧頡剛稱為“一代才女”,在京期間撰著《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異》。先後執教於聖約翰大學、東吳大學、上海美專等校,與中國女子畫會陳小翠、陸小曼、周煉霞等女畫家交往甚密。
陳炳錚
陳炳錚,男,1928年6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一代閩派琴瑟、吟誦宗師。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教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福州市古琴研究會榮譽會長。陳炳錚受家傳影響,幼時起就喜愛民族音樂,學習了詩詞吟誦,民族器樂(古琴、古瑟、洞簫、笛子、二胡等)的演奏技巧,後又學會了作曲。陳炳錚古琴、吟誦師從薛念娟、劉蘅、王真、王德愔等“福州八才女”“十姐妹”。
從20世紀50年代,陳炳錚致力於詩詞吟誦、琴歌藝術的研究與發揚,至今已為中國古典詩歌譜曲1000多首,通過報刊、廣播、磁帶、影視、演出等發表。代表著作有《陳炳錚文集》、《吟賞樓曲譜》(CD光碟版)、《秋月幽蘭》(個人作品CD專輯)等等。著名文學家冰心先生稱讚陳炳錚吟誦和古琴作品為“詩心覺音”。有國際台、中央台等20多家電台已製作或直播介紹其藝術作品的節目50多道,播出200多首,部分節目還為全國三四十家地方電台轉錄使用。多次參加國際性文化藝術交流。曾在包括新加坡、北京的各地演出70多次,其中13次為專場。中國新聞社1983年10月10日所發專訪電訊稱其音樂作品“曲調使人攝魂動魄”。作品多次獲獎,並流傳到日本、東南亞、歐美、港、澳、台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新聞動態
2020年12月12日,第二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12日在福州舉行,加強兩岸文創產業的溝通和交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閩江學院副教授、閩派古琴傳承人李皞出席論壇,並作主旨演講。
2020年10月6日-12日,在閩江學院閩派古琴傳承基地、三坊七巷閩派古琴傳承基地、鼓樓和金山同光覺廬琴社,舉辦“福州市非遺項目閩派古琴傳人習奏集《同光琴韻:弦中覺廬》CD專輯出版交流會”。
2020年11月17日 《福州日報》發表《新思想引領新時代 新使命開啟新征程——福州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座談會發言摘登》,福州市古琴研究會會長 李皞:“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是閩都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保護非遺就是守護福州城市的文脈,傳承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對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福州市古琴研究會作為非遺代表性項目“福州同光閩派古琴”的非遺保護單位,將進一步促進福州市非遺項目傳承創新,構建融“保護、傳承、利用、設計、展示、交流”於一體的非遺產學研一體化平台,推動閩派古琴活力展現、活化利用、活態傳承,在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