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莊移民

吊莊移民

吊莊,不是某一村落的名稱,而是一種行動。是中國西部農村近年來向大漠,向戈壁,向一切地廣人稀但卻蘊含著無限豐富未來的大規模的移民行動。通俗的講,是指一家人走出去一兩個勞動力,到外地開荒種植,就地建一個簡陋而僅供暫棲的家,這樣一戶人家分居兩處,一個莊子吊兩個地方,故稱之為“吊莊”。把貧困地區民眾整體跨區域搬遷稱之為“吊莊移民”,有將村莊直接“吊”過來的意味。

吊莊移民是寧夏經過多年實踐的一種生態移民模式,其特點是在自治區所轄區域內,將貧困人口成批地從一個生態脆弱地區遷至另一個有荒地資源的地區,重建新家園,構建新社區,實現脫貧致富和持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移民吊莊
  • 別名:吊莊、吊莊移民
  • 類別:移民方式
發展歷史,社會影響,

發展歷史

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的寧夏的南部山區扶貧表明,西海固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極差,開發建設所需的能源短缺,交通落後,無力、無法就地改變貧困局面,而且,南部山區人口密度超過臨界指標數倍甚至十幾倍,有的地區達到220人/平方公里。人口超載已達到非遷出一部分人口不可的地步。而在川區經勘查和評估查清,在引黃灌區邊緣地帶尚有荒地資源400多萬畝,可開墾的260多萬畝;過境黃河水資源尚餘8億萬立方米。川區自古就是一個移民開發區,山區又有拉吊莊的傳統,長達20年的扶貧移民工程由此展開。蘆花鎮和興涇鎮位於寧夏首府銀川西部,20年前這裡還是戈壁沙灘。1990年,這裡開始吊莊,開始只有4千人,截至2004年已經超過2萬人了。2004年,蘆花鎮的吊莊移民人均純收入1314元,是寧夏所有吊莊移民中收入水平最高的。
1983年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在“三西”地區(三西地區是指甘肅河西地區的19個縣、市、區,甘肅中部以定西為代表的乾旱地區的20個縣、區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的8個縣)農業建設的規劃會議中,採納了這一帶有地域性的特色的名詞,通過這一通俗名稱的運用,調動了異地農民遷移的積極性,也使思想動員工作得到了順利進行,之後、它便被賦予了全新的、超越了原來意義的新內涵。
1996年9月,黨中央作出推進東西部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其中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共同推進寧夏扶貧工作。之後,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前往寧夏銀川參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雙方決定共同建設作為扶貧協作示範視窗的閩寧村,地處銀川市永寧縣的閩寧村因此誕生。在福建援助資金的支持下,“吊莊”閩寧村正式奠基,第一批移民從西海固地區搬出,來到這個更具發展前景的“吊莊”。和所有“吊莊”一樣,閩寧村奠基之初,基礎設施尚在建設完善之中,移民們在政府幫助下,於這片賀蘭山衝擊扇平原上白手起家,經過多年發展,昔日的閩寧村逐步發展成為如今常住人口達6萬餘人的閩寧鎮。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在扶貧開發中充分利用東部資源,以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快速脫貧致富,創造了“乾沙灘”變成“金沙灘”的奇蹟。

社會影響

吊莊移民工程是一項社會再造工程,在以政府為主導的規劃結束後,出現了房屋和土地的流轉也說明移民村正逐漸地成為一個有機的、流動的社會。
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不可避免地對移民遷入地的生態環境產生直接的影響。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人口遷入可能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移民對環境資源的利用不合理時,後果將會更為嚴重。因此,解決好吊莊移民過程中生產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問題是實現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