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博物館

吉美博物館

法國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是由里昂工業家愛米爾·吉美(Emile Guimet)於1889年正式建立的位於巴黎第16區,主要展現埃及、古羅馬、希臘、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宗教文化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吉美博物館
  • 外文名稱:Musée Guimet
  • 地點:巴黎第16區
  • 館藏精品:《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
  • 別名: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 始建時間:1889年
  • 創辦者:愛米爾·吉美
參觀信息,地址,開放時間,門票,發展歷史,館藏文物,

參觀信息

地址

6 pl.d'Iéne,位於巴黎第16區,乘捷運9號線在Iéna站下車。

開放時間

除周二外每天10:00-18:00(閉館前45分鐘停止入內);1月1日、5月1日和12月25日閉館
吉美博物館

門票

6歐元(兒童免費),每月第一個周日免費;含特展的門票:8.5歐元,兒童4.5歐元。

發展歷史

1889年正式建立這個博物館。起初,這個博物館主要展現的是埃及、古羅馬、希臘和亞洲國家的宗教文化,但後來,因一系列遠東不同地區的考察探險,博物館在保留古埃及宗教部分的同時,對亞洲越來越關注。
1927年,吉美博物館歸屬法國博物館總部,因而接納了一大批探險家在中亞和中國考察探險時獲得的藝術品。後來,博物館又先後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館的原件真品和法國赴阿富汗考察隊提供的出土文物。同時,館長約瑟夫·赫金完成了館內中庭加頂工程,使得部分高棉收藏品得以展出。吉美博物館遂以其泛印度文化圈豐富的藝術收藏而樹立名望。
1945年起,法國國有博物館收藏大規模重新組合。吉美博物館將其埃及部分轉讓給羅浮宮,後者則把亞洲藝術部分做為回贈。吉美博物館因而成為首屈一指的亞洲藝術博物館。
1993年,吉美博物館浩大的改建工程得以制定,並於1996年破土動工,現已全面竣工。改建工程首先關注的是:強調自然光線的處理及在占地5500平方米的陳列廳中創造出開放的透視觀。

館藏文物

吉美博物館中藏有自18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品兩萬餘件。在考古領域主要有: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商、周朝的青銅器及其馬飾車具、銅鏡、古幣和漆器等。在雕塑領域,除了一些展現佛教藝術的大件作品外,還有漢、唐時期的收藏。在裝飾領域,則呈現出完整的歷史全貌,通過一萬餘件陶瓷、粗瓷、青瓷、硬瓷,反映了瓷器歷史的技術革新。另外,館內還收藏了自唐至清代的千餘幅繪畫作品。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展廳分“遠古中國”、“古典中國”和“佛教中國”3大部分,另外西藏與尼泊爾等單獨組成了“喜馬拉雅山文化”展區。伯希和沿絲綢之路考古收穫基本成為中國展品的重點之一。據統計,吉美博物館藏有伯希和帶回的中國文物有繪畫(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頭、紡織飾品殘片、絲錦和竹編經帙等。
在繪畫中,出自敦煌盛唐時期的《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和《行腳僧像》代表了盛唐藝術影響佛教界的傑作。此外,該館所展的伯希和所獲文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觀音像,其中《水月觀音》(敦煌·五代)尤為特殊。它紙本加彩墨,為九世紀末至十世紀初作品,集合了不同文化因素,深受中亞藝術影響。
古玉收藏大多來自由法國收藏家吉斯萊(GEORGE SGISILET)於1933年捐獻給羅浮宮且而後轉至吉美博物館的的贈品。漢玉中最為出色的當屬一件《白玉虎》(西漢)玉雕,虎側身行走於雲氣之上,身體線條陰刻,簡單流利,氣勢渾然,陽剛而又神秘。另據記載,該館一件明代“玉杯”從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就出現在皇家典藏錄中。
在青銅器收藏中也不乏珍品。最為有名的則屬於周代銅器的一組《令簋》(西周初),它於1929年出土在洛陽馬坡,雙獸耳,四足方座,頂部蓋已失,口部飾一圈回首鳳紋,腹部以鉤連雷紋組成。
典藏中青銅器《象尊》則屬最為罕見的稀物。它體形龐大,長96厘米、高64厘米、寬45厘米,背部開口的長寬為26和21厘米,屬商末銅器;腹外側與頭部刻有獸面紋,耳、鼻、足部飾有鱗紋,應為湖南、湖北出土器。從該尊背部的開口形狀判斷,其原先應有一個蓋,且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東京根津美術館的藏品“雙羊尊”大致相同,遺憾的是頂蓋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毀,但它仍不失為目前世上所知的動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如同同時代的大部分尊的風格,《象尊》應該屬於殷商晚期的作品,甚至可追溯到西周初期。傳說該尊出土於湖南長沙,但無處查證,不過其自然寫實的造型和紋飾風格使得專家判斷更傾向於“它出自長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1889年,館內同時建立圖書館,以東亞和遠東藝術的考古書籍為主。裡面收藏了歐亞各種語言圖書十萬餘冊,雜誌一千五百多種。
由於吉美博物館最初是宗教歷史博物館,圖書館內因此收藏了大量的有關東方宗教,特別是佛教的文獻。圖書館除了存有歐洲語言的古版書籍之外,還擁有部分特藏和一些東方研究專家的手稿。
攝影檔案館由維克多·戈魯貝建立,不僅擁有大量關於亞洲考古專題的攝影作品收藏,還有很多19世紀民族人類學方面的老照片。此外,檔案館內還有豐富的印度、東南亞和遠東攝影藝術作品。
有聲檔案館建於1933年,由當時博物館副專員菲利普·斯特恩一手促成。當時,他清楚地認識到某些古老的亞洲傳統音樂已不可避免地被時代淡忘,於是,他決定成立有聲資料館,專門保存這類脆弱的財富。目前,館內擁有一千八百多張78轉唱片、一千多張33轉唱片,以及五百多卷民族人類學考察時錄製的磁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