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臨江荒溝山鉛鋅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遠景研究》是由長春地質學院地科系、吉林省臨江縣鉛鋅礦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楊言辰、馮本智、楊永強、徐英新、褚廣勤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臨江荒溝山鉛鋅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遠景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70029[08168]
- 第一完成單位:長春地質學院地科系、吉林省臨江縣鉛鋅礦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70029[08168] |
項目名稱 | 吉林臨江荒溝山鉛鋅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遠景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長春地質學院地科系、吉林省臨江縣鉛鋅礦 |
主要完成人 | 楊言辰、馮本智、楊永強、徐英新、褚廣勤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3-05-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5-12-01 |
主題詞 | 鉛鋅礦床;成礦控制;礦床成因;成礦預測;遠景;吉林 |
任務來源 | C |
成果摘要
“吉林臨江荒溝山鉛鋅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遠景研究”是吉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礎研究課題,編號:933526。目的是在查明荒溝山鉛鋅礦床成礦控制條基礎上,總結成礦富集規律與成礦預測準則,並對礦床深部及外圍盲礦可能富集地段做出預測和評價。研究認為,研究區內的珍珠門組的含礦碳酸鹽系形成於障壁島後低能封閉底火山活動的鉛、鋅等金屬元素被分散於正常海相沉積物中,為後期鉛物質基礎;古元古代末期及其以後,含礦變質建造經歷了三期區域變質部層位在岩性、岩相、成岩環境以及pH、Eh方面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成為要賦礦層位。由鴨綠江構造變形帶派生的北東-北北東向韌構造曾經歷了至少四期活動的演化史,不同期次的活動性質及強度直接帶活動控制;北北東向斷層主成礦期的壓扭性活動控制鉛鋅礦體以似層產出,並呈規律性尖滅再現,尖滅側現或斜列分布,指出了有利於成礦平面上斷裂走向偏北地段及剖面上產狀變陡部位是成礦預測的關鍵地段研究還表明,荒溝山區、天湖溝區及外圍礦點的鉛顯受珍珠門組中的高鎂富矽(含碳)條帶狀白雲石大理岩,中生代花崗岩群及北東-北北東向脆性斷裂構造“三位一體”的綜合控制。是鉛鋅質前提。礦體形態與品位變化研究表明,鉛鋅礦化在垂向上具有分段富集規律,具有尖滅再現與尖滅側現分布特徵,中央礦帶在750-600m,480-380m,50m標高內分段富集,含礦間隔200- 250m,其中無礦問隔100- 。120m。綜合在荒溝山礦區深部存在三處盲礦體可能賦存地段,即中央礦帶深部(0m標高)7- 16線之間地段,五- 七中段(530- 430m標高之間)的3- 4線範圍區1號礦體深部(負2中段以下,1- 10線之間)。在礦區及外圍存在Ⅱ三個,Ⅰ級成礦遠景預測區一處,Ⅱ級預測區包括:銀子溝西坡、迎門Ⅰ級預測區為天湖溝-關門砬子預測區。其中中央礦帶深部五- 七中段銀子溝,天湖溝- 關門砬子等地段可作為荒溝山鉛鋅礦下一步勘查工作與同類研究成果比,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