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海溝金礦區蝕變岩特徵及其含礦性評價》是由吉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劉勁鴻、松權衡、賈大成、郭文生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省海溝金礦區蝕變岩特徵及其含礦性評價
- 成果登記號:19980201[08829]
- 第一完成單位:吉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80201[08829] |
項目名稱 | 吉林省海溝金礦區蝕變岩特徵及其含礦性評價 |
第一完成單位 | 吉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劉勁鴻、松權衡、賈大成、郭文生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5-08-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7-08-01 |
主題詞 | 蝕變;交代岩;含礦性;評價;吉林;金礦;海溝金礦 |
任務來源 | B |
成果摘要
"吉林省海溝金礦區蝕變岩特徵及其含礦性評價"課題重點研究海溝金礦28號脈各中含礦性,以便指導找礦。套用現代先進的侵入岩譜系和蝕變交代概念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對海溝金礦區成礦地質構造背景進行了綜合研海溝複式岩體受到其北側向南西、南側向北東斜向對沖推覆作用而產生切構造系統的認識,並用Rider圖解加以解釋。利用岩石譜系觀點首次岩體序列。首次明確提出海溝"二長花崗岩"是鹼交代形成的交代岩(蝕岩相當於石英閃長岩或石英斜長岩)。首次對海溝金礦區的蝕變岩的特徵分布、期次、含金性及在成礦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識別出鈉長石次、鉀長石(Kf)化3次、矽化(Qz)6次、黃鐵礦(Pyr)化4次、綠泥石4次。整個蝕變過程出現8種蝕變類型組合,對應有8期蝕變。Ⅰ、Ⅱ、Ⅲ期變,其中第Ⅰ期為元古代成礦期(階段),第Ⅱ、Ⅲ期為礦源岩再造階Ⅵ、Ⅶ期為成礦期,其中第Ⅳ期為礦化階段,第Ⅴ、Ⅵ期是成礦階段,尾聲階段。第Ⅷ期方解石化是成礦後期。首次發現氣孔帶,為該區發生提供了有利的佐證,並對氣孔帶的成因做了解釋。圈出蝕變岩型礦化體岩型金礦體9個。估算金的金屬量1373.39kg,其中金品位3.0×10-6以上568.74kg。此外,還確定了海溝金礦區蝕變岩型金礦體出現的規律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