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鳳塘鎮下轄村
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為三合土夯牆木結構平方,農業種植水稻、甘薯。工業有陶瓷廠、彩瓷廠等。有國小一所,醫療站2所,有鎮道從村中間經過可通潮汕公路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發城鎮下轄村
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冷姓來此定居。明朝末年,姜姓由槐樹底村遷來,後孫姓由夏澤村遷入。因此地山棗樹很多,故命名為棘林村,後演變成吉林村。 吉林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57′。東與中儒林莊、後儒林莊為鄰,西與東宋格莊土地相連,北與東坊塢村隔昌水河相望。隸屬發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4.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27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8.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80戶,566人。有姜、孫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孫姓。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3年成立村政府。
1982年村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7年投資7萬多元,鋪設自來水管道,全村用上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5公斤,總產1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98公斤,總產29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51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112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82公斤,總產33.46萬公斤;有蔬菜大棚、養殖大棚13個,中型養豬戶7個,養雞戶3個。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502萬元,其中農業309萬元,畜牧養殖業193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僅有小手工業,從業人員30人,收入寥寥無幾。1978年,村辦起麻袋廠,從業人員37人。1981年,麻袋廠轉賣給發城公社。2000年,工業從業人員達70多人。主要有芋頭加工、刺繡加工,總產值20萬元;外出勞務人員46人,收入23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收入31萬元,其中工業16萬元,建築業15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發展第三產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數28人,收入65萬元,其中運輸業3萬元,商飲業51萬元,服務業11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吉林國小,入學人數40人。1975年,建校舍12間。1981年,建校舍15間。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7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16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46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29輛、機車31輛、電話57部、彩電139台、電冰櫃2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7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1997年,村民自籌資金與中儒林莊合修橋1座,解決了外出過河難的問題。1998年,整修了村內街道和公路。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本村孫日儉、孫日發、孫日彬等由夏澤村孫際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立黨小組,孫日彬任組長。1947年,成立黨支部,孫日英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孫從恩、孫日民、孫洪斌、孫洪貴、姜月國、孫洪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33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成立村政府,村長孫日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日喜、孫洪春、孫日民、孫叢樂、姜殿花、孫洪合、姜月文、孫洪武、孫叢忠、孫希利。
地圖信息
地址:潮州市潮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