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廈村

吉廈村

吉廈村,位於南灣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丹竹頭村、沙塘布村、廈村。始建於清初,戴姓先祖遷移至此而形成。地處丘陵地帶,有瞭望崗山,海拔500米;沙灣河從村西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廈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
  • 地理位置:華南
  • 面積:3.5 km
地圖信息,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寶安縣第三區沙灣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1959年1月,屬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華區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布吉公社;1983年,屬布吉區;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2004年,屬布吉街道;2006年,屬南灣街道吉廈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戴、鄭、張姓。第一大姓為戴姓,第二大姓為鄭姓,第三大姓為張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582人,其中男性277人,女性305人;80歲以上25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0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08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1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歸僑16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水果為主,兼種紅薯、木薯、小米、花生、山茶等,製作豆腐,養豬、牛及“三鳥”。改革開放以後,集體農業經營轉向廠房租賃;1991年6月,香港裕榮昌有限公司第一個人駐該村;1995年2月,為解決村內電子廠1000多人吃飯問題,投資80多萬元建飯堂,11月竣工。1995年11月,村辦幼稚園開工興建;2000年8月1日,吉廈村統建樓正式動工,2001年12月3日落成,89戶村民陸續搬進新居;2001年5月,由村集體與村民集資,在早禾坑工業區內動工興建工業園。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從事建築、餐飲、商貿,服務、房屋出租等行業。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商業經營。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通、油角,糖環、花生、茶果、年糕,清明節的茶果、艾板,農曆六月初六的糍粑,小孩滿月時用於招待客人的手指糍。特色農產品有沙梨、龍眼、荔枝、鳳梨、芒果、香蕉等。鹽排高速公路、龍崗大道經過該村。1957年通電,1980年通電話、通自來水,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2所幼稚園。2015年,吉廈幼稚園在園幼兒400人、教職工42人;陽基新天地幼稚園,在園幼兒72人、教職工22人。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60座。代表性民居吉廈老圍,曾稱吉廈城,始建於清末,四周設有角樓,城門兩側偏間共設有10門大炮,城內南北四條直巷,東西七條橫巷,每條橫巷又分三段,每段有房屋6間,共有186個房間。古城四周建有邊屋,東西各有圍屋21間,圍內有東西、南北走廊貫通,呈“回”字形。保存狀況一般,現仍有人居住。
每年清明節,村民到山嶺的祖墳處祭祖(拜山)。2000年實行叛非改革,全村土墳遷移至沙灣易園,改到沙灣慕園祭祖。另有重陽節祭祖活動。村中一般在拜年或賀節時舞麒髓,最早流行於清末,現為吉廈村比較大型的民眾性體育活動之一。
代表性人物:
戴耀宗,國子監太學士,清道光年間欽命為廣東布政使司布政使,並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加封,有“步初均成”的功牌。鄭國紊,醫林名家,清末和民國時期在廣東醫學界享有“把脈第一人”之譽,治癒不少疑難雜症。
戴漢雄(?一1942),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任班長,在沙井作戰時犧牲。
陳仁(1918-2012),原名戴偉仁,1940年參加革命,在沙灣一帶進行中共地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寶安縣委常委、副縣長、縣委副書記,深圳市革委會副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龍崗布吉沙平南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