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士俊

吉士俊

1931年3月生,遼寧鐵嶺人,1956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留校附屬二院外科工作,1964年起從事小兒骨科工作,現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小兒骨科教授,特需著名專家,每周二出診,掛號費2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士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鐵嶺
  • 出生日期:1931年3月
  • 職業: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小兒骨科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醫科大學
現任職,曾任職,資助項目,科研成果,主編專著,榮譽稱號,科技成果,

現任職

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小兒骨科教授;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顧問;
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會小兒骨科學組顧問;
中華醫學會遼寧分會小兒外科學會名譽主委;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特邀編委;
《中國生育健康雜誌》編委;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雜誌》編委。

曾任職

衛生部小兒先天畸形重點實驗室主任(1996~2005);
盛京醫院小兒外科主任(1987~1997);
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會副主委(1994~);
小兒外科學會骨科學組組長(1992~2004);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副主編(1999~2004);
《中華骨科雜誌》常務編委(1996~);
遼寧醫學會常務理事(1996~);
遼寧醫學會小兒外科學主委(1995~2005);
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五屆評審(1998~)。

資助項目

1.先天性髖脫位治療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因病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84)5萬元
2.先天性馬蹄內翻足遺傳基因定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8)18萬元
3.先天性髖脫位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衛生部重點學科建設項目(1995)70萬元
4.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相關基礎研究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2005)100萬元
5.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

科研成果

1.嬰兒急性骨骺骨髓炎臨床病理研究
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
2.先天性髖脫位治療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血液動力學及病理演變規律
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
3.先天性髖脫位臨床研究與病因探討
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
4.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神經肌肉病學說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
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5.先天性髖脫位基礎與臨床研究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
另外還有參與獲獎項目5項
6. 研究生培養已成為學科發展動力
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994)
發表論文180篇,其中在中華系列150篇。

主編專著

1.《小兒骨科學》 山東科技出版社(1998)
2.《先天性髖脫位臨床與研究》瀋陽出版社(1994)
3.《小兒髖關節外科》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4.《小兒骨科診療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5.《髖關節外科學》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6.《先天畸形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7.《實用小兒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8.《小兒外科手術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參編的有《現代骨科基礎與臨床》、《新編實用骨科學》等10多部。
1990年任博士生導師,共培養碩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15名。

榮譽稱號

國務院特殊津貼(1992);林宗楊醫學教育獎(1992);瀋陽市勞模(1993);中共瀋陽市科教工委優秀黨員(1994);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95);瀋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1996)。

科技成果

一、發育性髖脫位基礎與臨床研究
1.闡明了治療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血液動力學及病理演變規律
多年來對髖脫位治療股骨頭壞死開展骨髓內壓測定,骨閃爍攝影定量分析以及骨髓靜脈造影等血液動力學觀察,發現其機理系機械性壓迫和動脈缺血所致,提出早期血液動力學診斷指標。在1986年對頭壞死分型基礎上發現:Ⅰ、Ⅱ型分別89%和70%可恢復正常形態;Ⅲ、Ⅳ型83%演變成短髖畸形,並闡明了其機理,並通過股骨近端骨骺形態學分別,提出了短髖畸形的發生機理。採取一系列措施使頭壞死從37%下降至3.3%,並發現粗大圓韌帶是頭壞死的另一原因。
2.探討了復位後髖臼發育不良的演變特點
在400例正常不同年齡兒童髖臼發育觀察的基礎上,對大量髖脫位復位前後的髖臼指數變化的系統觀察,發現髖脫位髖臼發育不良形態與程度與年齡並不呈正相關,它可能是先天性改變。復位後髖臼指數超過40°,將殘餘髖臼發育不良。還利用計算機圖像疊加和有限元技術觀察其髖臼發育變化及生物力學改變,發現出現髖臼硬化及囊變的時間,提出了髖臼發育不良的分型及手術時機。
3.提出了髖脫位發生與後天因素密切相關是可以預防的
1988年通過不同胎齡死胎196例髖關節形態學觀察,顯示出生時臼深指數最小,表現為髖關節不穩定,加上雌激素和分娩方式、襁褓方法是發育性髖脫位發病基礎,從而表明髖脫位是可以預防的。
4.不斷改進治療措施,提高療效
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改變措施,無論手法復位還是手術,均不固定髖關節外固定,有利於髖關節血運、促進發育、防止粘連。手術不損傷髂骨、利用異體骨,以防髂骨畸形,術後關節僵硬,早期行關節授動術改善了功能使療效提高,獲得資助2項,發表論文60餘篇,獲獎3項,出版專著一冊,還在中央電視台科技之光欄目做了介紹。
二、開展了骨骺基礎研究,開創了股骨頭缺如、病理性髖脫位治療的新局面
1.提出了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型的病理學基礎。根據骨骺內軟骨管分布及骺板血運屏障理論,將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為嬰兒骨骺型和兒童骨幹型兩種,並總結了急性骨骺骨髓炎臨床特徵,以指導臨床。
2.對股骨頭缺如、病理性髖脫位主張1歲左右行轉子關節成形術,充分利用嬰兒期較強塑形能力、重建功能性髖關節,又可防止嚴重肢體短縮,改善了殘疾兒的新局面。獲獎1項,發表論文近10餘篇,並在健康報“名醫談百病”專欄介紹。
三、探索了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神經肌肉病因學說
在以往選用肌力平衡術取得較好效果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研究,初步證實腰骶部隱裂78.3%,多數病例肛門直腸測壓及肌電圖異常。小腿三組肌群運動終板異常,肌肉組化分型失調,大量軟組織術後距、舟骨畸變達60%以上,致踝關節功能不良。成功製成了大鼠動物模型,脊髓前角細胞凋亡示蹤技術做了觀察,開展了相關基因的篩查。獲得資助2項,獲獎1項,發表論文20餘篇。
四、創建衛生部小兒先天畸形重點實驗室
早在80年代初開展收集各種先天畸形標本,建立標本室。同時利用國家自然基金經費購置攝影顯微鏡、大型切片機及生理記錄儀,建立了簡易實驗室。1990年建立兒科學博士點,擔任博士生導師,1995年獲得衛生部重點學科建設資助70萬元。經過全科奮鬥,資助經費逐年增多,科研成果不斷湧現,論文大量發表,校、院領導大力支持,與1996年創建了部級重點實驗室,為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