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復墓石刻(合肥吳復墓石刻)

吳復墓石刻

合肥吳復墓石刻一般指本詞條

吳復墓石刻也稱為吳復墓石雕群,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蕭紆鄉(今陳集鎮)享堂任村。

吳復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以功封安陸侯,追封黔國公,諭葬。墓面向太湖,背靠高崗。神道旁南北對立一組圓雕石刻。自東向西排列翁仲、獅、羊、馬、華表各一對,均整塊花崗石雕成。翁仲高2.4米,柱劍挺立,威嚴肅穆。

工藝為鏤空與浮雕結合,簡繁相宜。馬小耳,長鬃,背面浮雕連枝花,腹下鏤空;左側雕馭手,戴圓頂帽,著長皂服,穿布雲鞋。馭手和馬由整塊巨石雕成。神道西有龜形碑座,碑文為大學士劉三吾銘,惜碑已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復墓石刻
  • 地理位置: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常年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無門票
背景人物,吳復墓介紹,吳復石刻,

背景人物

吳復(1321-1383年),字伯起,合肥人,生於肥東縣八斗鎮大吳村。元末隨朱元璋起義,屢建戰功,以功封安陸侯,死後追封黔國公,謚“威毅”。
吳復墓石刻
吳復
洪武16年,吳復駐軍貴州普定。永樂年間(1403~1424年),吳復由藩司知印授太平府半濟倉大使,擢海鹽縣(今浙江杭州市)主薄,不久改吳縣(今江蘇吳縣)主簿。
宣德九年(1434年)升吳縣知縣,妥善處置“百僧同獄”案,免了一場“刀火”之災,因此大獲民聲,不久轉知柏鄉縣(今河北省柏鄉縣),再升工部主事。
景泰初(1450年)為右通政,又擢工部右侍郎,負責治理黃河工程,督蘇、松諸郡糧儲,又督易州(今屬河北省)並奉敕巡邊,安定治安。他花錢買一妾,名楊氏,年方17歲,二人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由於吳復身經百戰,遍體鱗傷,一次突然金瘡暴發,死於貴州普定。葬禮畢,楊氏殉情自盡。太祖皇帝封她為貞烈淑女。

吳復墓介紹

吳復墓,採用東西向,墓向坐東向西,墓前是一條寬10米的神道,享堂、神牆不復存在。現存神道上有一組石灰岩立體雕塑位於神道兩邊。自東向西相對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人、華表。刻工採用鏤空為浮雕相結合,刀法精湛,為元末明初風格,形象栩栩如生。神道石像已生復原位,墓冢已圈砌修復,享堂規劃已做好。“十一五”期間,該墓石刻申報經費,進一步修復吳復墓三期工程,更好地發揮其石刻藝術和歷史作用,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爭取申報國保。
吳復墓石刻
明黔國公吳復墓

吳復石刻

石翁仲一對,2.4×1.1×0.9米(含底座),皆為武將,南老北少,頂盔,穿胄束帶,著靴,兩手交合胸前,拄劍著地,垂目挺立。
石虎一對1.9×1.6×0.9米,蹲立,小耳,圓睛,寬唇,粗頸,腹下鏤空,身披鬃毛。
石羊一對,1.3×1.6×0.8米,跪立,卷角,長首,前後足內踡,身無毛飾。
石控馬俑一對,馬及馭手為整塊巨石雕成,工藝為鏤空與浮雕相結合。西側雕馬,2.1×1.8×1米,小耳長鬃,腿粗壯,系嚼口,身著帔,帔面浮雕連枝花,腹下鏤空;東側雕馭手,頭戴圓頂帽,身著長皂服,腳踏布雲鞋,系長腰帶,一手執鞭,手舉胸前,另一手執韁,側身握拳,面均向東朝墓冢方向。
石望柱一對,2.2×0.8米,由三部分組成。柱礎,六邊形,上大下小,中刻窩臼,素麵;柱身,六邊形,素麵;柱頂,上部為無膽式柱頭,下部為圓形仰覆蓮台座。南側華表,柱頂及柱身上部殘存約1/3為舊物,柱身下部2/3為新物,柱礎為舊物;北側華表,僅存柱礎為舊物,柱身、柱頂整體皆為機器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