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一種僅含免疫決定簇組分的小肽, 即用人工方法按天然蛋白質的胺基酸順序合成保護性短肽, 與載體連線後加佐劑所製成的疫苗,是最為理想的安全新型疫苗,也是目前研製預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的新型疫苗的主要方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成肽疫苗
  • 套用:通過注射動物體防治某種傳染病
發展史,構建,分子組成,

發展史

早在18世紀末期,英國人Edward Jenner首先用牛痘材料接種兒童來預防天花,獲得成功,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生物製品———牛痘疫苗的問世。從此,人們開始運用疫苗來預防或治療許多種疾病。傳統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通過物理的或化學的方法滅活或將其毒力減弱,以及天然的弱毒微生物而製備成的,即所謂的第一代疫苗。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人們又開發出第二代疫苗,即分子水平的疫苗。但是它們都存在著一定的生物危害性和遺傳變異等影響疫苗使用的問題。隨著免疫學的深入研究,人們認識到抗原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必須有免疫原性和保護性的特異性抗原決定簇參與其中。

構建

合成肽疫苗能克服常規疫苗的缺點,很早就被認為是動物傳染病預防用的終極疫苗。然而多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合成肽疫苗免疫動物後所起的免疫保護作用並沒有象人們當初構想的那樣理想,同時證明了構建的合成肽疫苗的抗原性及其免疫原性要受到其自身組成及宿主免疫系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誘導機體產生免疫的過程中,單一的中和抗原表位是遠遠不夠的,增加中和抗原表位的數目和引入細胞抗原表位將起到必不可少的輔助協同作用。若想提高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搞清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機理並在如何利用有限的抗原表位誘導強有力的免疫保護作用等方面需要做進一步深入地研究。

分子組成

合成肽疫苗分子是由多個B細胞抗原表位和T細胞抗原表位共同組成的,大多需與一個載體骨架分子相耦聯。合成肽疫苗的研究最早始於口蹄疫病毒(FMDV)合成肽疫苗,主要集中在FMDV 的單獨B細胞抗原表位(VPI 環)或與T 細胞抗原表位結合而製備的合成肽疫苗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未獲得一種具有理想保護作用的合成肽疫苗。
分析合成肽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疫苗缺乏足夠的免疫原性,很難如蛋白質抗原那樣誘導集體的多種免疫反應;B細胞和T 細胞抗原表位很難發揮協同作用:缺乏足夠多的B細胞抗原表位的刺激。攜帶有單個抗原表位的合成肽疫苗對於不易變異的DNA病毒來說是可行的,如犬細小病毒合成肽疫苗,即含有一個相對保守的B細胞抗原表位的合成肽疫苗可完全保護動物
但對許多其它病毒,特別是RNA病毒如FMDV,人工設計的合成肽疫苗的中和抗原位點A的作用僅占50%,而FMDV 存在誘導特異性中和抗體產生的多個不連續抗原位點;毒株間的VPI 環高度可變,變異毒株易於逃避機體正常免疫監視,從而導致易感動物的感染髮病。如果這些免疫監視是建立在抗多個不連續抗原位點(多個B細胞表位)抗體上,那么這些變異株的逃逸現象就可能大大減少。這就可能解釋為什麼滅活病毒疫苗能夠誘導完全保護,因為完整的病毒粒子可同時暴露兩個或兩個以上誘導中和抗體的抗原位點,一般說來,變異株的抗原位點全部發生變異的可能性較低,因此,病毒粒子不能逃逸免疫監視而使感染終止發生,關於這一點可以通過HIV-1 病毒觀察到類似的抗不連續抗原位點的中和抗體反應現象。
為解決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問題,對T 細胞組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即套用兩種表位的串聯和組合的方式,如套用口蹄疫病毒VPI 上第140-160 位(B細胞表位)和第200-213 位胺基酸殘基(T 細胞表位)串聯,或再與第140-160 位胺基酸殘基相串聯,甚至在非結構蛋白(3ABC)上試圖尋找一個或幾個共同存在的Th 抗原表位與B細胞表位發生協同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