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染料

合成染料

能使纖維和其他材料著色的有機物質,分天然和合成兩大類。天然染料分植物染料,如茜素等;動物染料,如胭脂蟲等。合成染料又稱人造染料,主要從煤焦油分餾出來(或石油加工)經化學加工而成,習稱“煤焦油染料”。又因合成染料在發展初期主要以苯胺為原料,故有時稱“苯胺染料”。合成染料與天然染料相比具有色澤鮮艷、耐洗、耐曬、能大量生產的優點,故目前使用此種染料為主。合成染料按化學結構分為硝基、偶氮、蒽醌、靛族、芳甲烷等類。按套用方法分為酸性、鹼性、直接、媒染、硫化、還原、冰染、分散、活性等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成染料
  • 別稱:人造染料
  • 來源:從煤焦油分餾出來經化學加工而成
  • 分類:酸性、鹼性、直接、媒染
案例,發展歷史,套用,

案例

合成染料苯胺
苯胺合成是染料合成的一個突破口,為染料的人工合成奠定了基礎。早在1834年,德國化學家米希爾里希用苯和硝酸反應,得到硝基苯。俄國化學家齊寧和法國化學家霍夫曼於1842年發現,在還原硝基苯的反應中生成一種新物質,稱為苯胺。
1856年,英國18歲的有機化學家帕金正在進行製取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的試驗。他將重鉻酸鉀氧化劑加到從焦油中攝出來的粗苯胺中,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一種黑色粘稠物,顯然並不是原本想得到的東西。失望之餘,年輕的帕金決定重新再來,當他用酒精清洗試管時,卻產生了色彩鮮艷的紫色溶液。他將布片浸入這種紫色溶液中,布片立刻染成了紫色,再用肥皂洗,乃至在陽光下曝曬,布片的紫色始終沒有消褪的跡象。我們知道,帕金所得到的這種紫色溶液正是一個人工合成的染料-苯胺紫。帕金為這一成果申請了專利,並親自製定了一系列的生產程式,在1857年正式投入生產,標誌著合成染料工業的開端。
1858年,霍夫曼在用四氯化碳處理苯胺時,也得到一種染料,呈紅色,稱為鹼性品紅。兩年後,他又用苯胺藍。在苯胺藍的基礎上,霍夫曼相繼製得了多種合成染料,如鹼性藍、醛綠、碘綠等等。
苯的環狀結構學說建立以後,為染料等有機化合物的進一步人工合成指明了方向。1868年,德國人格雷貝和里伯曼通過對茜素結構的研究,以爆焦油中的蒽為原料,人工合成了第一種元素染料苯素。1878年,德國化學家又實現了將靛紅還原為靛藍。在同一時期,人們還合成了一結偶氮染料,1858年,格里斯發現重氮化合反應,6年後將重氮鹽偶合成功,為一系列偶氮染料的合成打下了基礎。於是,1884年波蒂格較為順利地合成了剛果紅染料。這樣,到19世紀後半葉,合成染料工業已發民成為有機合成工業的“王冠”。20世紀初,這一工業有了更大的發展。

發展歷史

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代採用天然物質作染料。自煉焦工業發展後,從副產品煤焦油中分離出苯、萘、蒽等芳烴化合物,為合成染料提供了原料,染料生產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
1856年,英國化學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在製取奎寧的試驗中意外地發現一種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產,這標誌著合成染料工業的開端。
1868 年,德國化學家格雷貝(C.Graebe,1841-1927)和利伯曼(C.Liebermann,1842-1914)合成出茜素;1880 年,德國化學家拜爾(A.von Baeyer,1835-1917)註冊了合成靛藍的專利;1901年,德國化學家博恩(R.bohn,1862-1922)合成了藍色染料——陰丹士林。這三種化合物是合成染料工業發展中三個里程碑式的發明。

套用

合成染料工業導致了一場化工技術革命。到了20世紀,合成染料迅速發展,生產品種增多,產量劇增,基本取代了天然染料。合成染料除用於紡織品印染外,還廣泛套用於造紙、塑膠、皮革、橡膠、塗料、油墨、化妝品、感光材料等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