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候,梁朝在嶺南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梁武帝蕭衍大通中(528年),番州分置高州,改州名為合州。大同末,合州改稱南合州,駐徐聞縣,即今廣東省雷州市,隋初復稱合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 ,與祿州合併仍稱合州,同年改為合浦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州
- 別名:番州、南合州
- 行政區類別:州郡
- 所屬地區:嶺南地區
- 地理位置:今廣東省雷州半島雷州、湛江、遂溪、徐聞等市縣地
- 下轄地區:齊康郡、徐聞郡
- 政府駐地:徐聞縣
南北朝時候,梁朝在嶺南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梁武帝蕭衍大通中(528年),番州分置高州,改州名為合州。大同末,合州改稱南合州,駐徐聞縣,即今廣東省雷州市,隋初復稱合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 ,與祿州合併仍稱合州,同年改為合浦郡。
南北朝時候,梁朝在嶺南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梁武帝蕭衍大通中(528年),番州分置高州,改州名為合州。大同末,合州改稱南合州,駐徐聞縣,即今廣東省雷州市,隋初復稱合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 ,與祿州合併仍稱合州,同年...
合州,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梁大通中置合州,大同末改為南合州以別於合肥之合州也。隋平陳,復改為合州治海康縣(今廣東雷州市)。大業中,州廢,仍屬合浦郡。唐武德五年,復置南合州。貞觀元年改東合州,八年改為雷州。《隋書》合浦郡(舊置越州。大業初改為祿州,尋改為合州。)統縣十一,戶二萬八千六百...
濂溪書院 位於四川合州(今屬重慶合川)。又名合宗書院。宋嘉祐間周敦頤(號濂溪)任合州通判,州人張宗范從其學於養心亭。南宋理宗初年(1225),大府安少卿於張公從學故址建瑞應山房以祀濂溪,又於原養心亭建為養心堂,即濂溪書院,以館生徒,置田供給廩餼。學者魏了翁勒其事於石。後毀圮。明成化中,知州唐玽...
南合州是南北朝時期至唐代在嶺南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梁中大同元年(546年),以嶺南地區的合州為南合州(以別於合肥之合州),駐徐聞縣,即今雷州市,轄境約當今廣東省雷州半島雷州、湛江、遂溪、徐聞等市縣地。隋先後改稱合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合浦郡地並廢徐聞郡地復置南合州,州治在海康縣...
合州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新灘鎮銀廠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6公里,距離鎮10公里。2009年國土面積有9.28平方公里,海拔700 米,年平均氣溫15 ℃,年降水量906 毫米,適宜種植糧食、核桃、板栗等農作物。有耕地1173 畝,其中人均耕地1.27畝;有林地10873畝。全村轄6 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09 戶...
《合州志》是清代光緒年間費兆鉞和程業創作的地方志。其他題名 He Zhou Zhi;光緒;十三卷 責任者 (清)費兆鉞 其他責任者 (清)程業 出版者 出版年 出版地 分類 版本 湖北省圖書館 2011年11月 描述 館藏信息 湖北省圖書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13O000801)載體形態 刻本 6冊 24.1cm 類型 地方志 格...
歷史上的合肥縣包括今天的合肥市四區、肥西縣、肥東縣及長豐縣的崗集鎮,雙墩鎮和造甲鄉。古稱廬州、廬陽。合肥位於安徽省正中央,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沿海腹地、內地前沿、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自秦建制已有2200多年歷史,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等治...
釣魚城之戰又稱合州之戰。蒙哥汗八年(1258年)年底,蒙古侵略大軍進逼四川,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下受阻。蒙哥派降人前去招降,宋知合州王堅嚴辭拒絕並殺了使者。蒙哥遂決心用武力征服釣魚城。次年正月,蒙哥分兵進攻合州舊城(今重慶市合川)和渠江流域的禮儀城(今達州市渠縣東北)、平梁城(今巴中市西),...
合浦郡舊置越州。大業初改為祿州,尋改為合州。統縣十一,戶二萬八千六百九十。合浦舊置合浦郡。平陳,郡廢。大業初置郡。南昌北流大業初廢陸川縣入。封山大業初廢廉昌縣入。定川舊立定川郡。平陳,郡廢。龍蘇舊置龍蘇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又並大廉縣入。海康梁大通中,割番州合浦立高州,尋又分立...
梁初,合肥為北魏所占。梁天監五年(506年),合肥歸梁,先後置豫州、南豫州,郡縣仍宋、齊制。梁太清元年(547年),南豫州遷壽陽,改合肥為合州,轄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為東魏所占。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合州入陳。郡縣仍舊。後廢汝陰郡,汝陰縣屬合州北陳郡。太建十一年(579年),合州為北周所占。
南北朝梁至唐代在嶺南地區分別設定的三個行政區劃,分別管理不同區域。①南北朝時期梁普通四年(523年)在嶺南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治徐聞縣,即今廣東省雷州市。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中,改番州為合州。②隋仁壽元年 (601) 在嶺南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治所在南海縣,即今廣東省廣州市。大業三年 (607) ...
淳祐三年(1243年)春,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余玠採納冉璡、冉璞兄弟的建議,按照“城塞結合、軍政結合”的戰略防禦思想築城釣魚山,將合州和石照縣的治所遷入城中,屯兵積糧,廣納賢才,拉開了釣魚城長達36年的守城序幕。憲宗元年(1251年),蒙哥汗即位,釣魚城下的戰火愈演愈烈。淳祐十二年(...
會江樓,是唐代合州的一大名樓。它原本位於合川城北嘉陵江、涪江交匯處的會江門上,是會江門的城樓。2010年重建,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文峰古街。會將樓前世今生 “前者途中一相見,人事經年記君面。後生相動何寂寥,君有長才不貧賤。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邊具小舟。幸為達書賢府主,江花未盡會江樓。”《短歌行·...
銅溪鎮,隸屬於重慶市合川區,地處合川區西郊,東以涪江與合陽城街道隔江相望,南與南津街街道接壤,西與銅梁區牡羊鎮、水口鎮相鄰,北以江與渭沱鎮相對,距合川區人民政府駐地17千米,區域總面積83.59平方千米。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屬合州石照縣銅期鎮;1985年8月,由銅溪鄉改為銅溪鎮。截至2018年末,銅溪鎮...
唐武德三年(620)分合州石鏡縣置新民縣,後因避太宗李世民諱,更為新明縣。唐武德三年(620)分合州石鏡縣置新民縣,後因避太宗李世民諱,更為新明縣。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改合州為合川郡,乾德元年(758)又改郡為州,新明縣先後屬之,宋開寶二年 (969) 屬廣安軍。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新明縣併入...
東津漁火 “東津漁火”,古城合川“合州八景”之一。東津漁火:嘉陵江、渠江、涪江在合州鴨嘴匯合向東流去約2公里,轉彎處形成一個回水沱,名曰“東津沱”。古時,這裡漁船叢集,暮色蒼茫,點點漁火閃爍在微波細浪之中,與皓月明星交相輝映。江畔東山上,有文峰塔(白塔)聳立,塔影倒映江面,別有一番情趣。
合州(領縣三:石照縣、銅梁縣、定遠縣)、大足縣?忠州(領縣三:臨江縣、豐都縣、南賓縣)、墊江縣?涪州(領縣一:武龍縣)瀘州(領縣三: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石柱宣慰司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於1357年率部由湖北進攻四川,先後占領四川各地,並於1363年在重慶稱帝,定國號為“夏”,改元天...
合州新民縣(今岳池)常年缺水,民以為患。張將新民縣城遷於渠江西岸,令縣官為民取水,以解人民疾苦。合州與外交通,從小南門過河,經南津街、東津沱白塔坪、沙溪、江北、重慶、長壽到涪陵,是古代巴蜀的第二陽關大道。為了保持道路暢通,張在白塔坪建了宅院,作為行署,處理交通運輸事務。武則天因張在合州政績昭著...
隋、唐時,雖郡、州時有變易,但銅梁一直為合州的石鏡縣轄地。唐朝,武周長安四年(704年),合州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今瀨溪河)僑戶輻湊,割石鏡地置銅梁,隸屬合州,縣治初在奴侖山列宿壩(今潼南區塘壩鎮)上;開元三年(715年)移於武金坑(今合川市太和鎮富金壩);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於東流溪...
清光緒年間,為合州城廂。民國二年(1913年)州改縣,屬合川縣第一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有東城、西城、北城3鎮。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合川縣實驗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有東北、西南2鎮,屬第一區。1949年12月,屬合川縣第一區。1950年,設有東北、西南鎮及沙坪鄉。1952年12月,屬...
三廟鎮,隸屬於重慶市合川區,地處合川區西北部,東與四川省武勝縣清平鎮接壤,東南與古樓鎮相連,南鄰隆興鎮,西接龍鳳鎮,北連燕窩鎮,距合川區人民政府駐地37千米,區域總面積85.4平方千米。北宋開寶二年(969年),三廟鎮境域屬合州漢初縣鶴鳴鎮;1993年12月,由三廟鄉、三岔鄉合併建三廟鎮。截至2018年末,...
淶灘鎮,隸屬於重慶市合川區,地處合川區東北部的渠江西岸,東接雙槐鎮,東南連小沔鎮,南鄰官渡鎮,西與錢塘鎮、雲門街道接壤,北與龍市鎮毗鄰,距合川區人民政府駐地32千米,區域總面積64.85平方千米。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淶灘鎮境域始建淶灘場,屬合州石照縣;1993年12月,撤淶灘鄉設淶灘鎮。截至2018年末,...
龍鳳鎮,隸屬於重慶市合川區,地處合川區西北端,東與燕窩鎮、三廟鎮接壤,南與隆興鎮相鄰,西與潼南區龍形鎮相連,北與二郎鎮毗鄰,距合川區人民政府駐地52千米,區域總面積66.12平方千米。隋唐時,龍鳳鎮境域屬合州赤水縣;1993年12月,撤龍鳳鄉建龍鳳鎮。截至2018年末,龍鳳鎮戶籍人口為30706人。截至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