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之道:博弈中的共贏方法論

合作之道:博弈中的共贏方法論

基本介紹

  • 書名:合作之道:博弈中的共贏方法論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潘天群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159064, 978730115906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合作之道:博弈中的共贏方法論》:今天,人類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合作。人類面臨太多的“共同難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存在、宗教之間的衝突、全球氣候變暖、恐怖主義肆虐,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通過合作,人類將克服這些“我們的問題”。在合作中,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實現,人類文明才能更上一層樓,走向一個新的發展時代。
博弈不等於競爭,博弈論不等於競爭論,博弈既包括“競爭”又包括“合作”,博弈論是關於競爭和合作的理論。
儘管我們倡導合作,但仍然要指出:合作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最高境界。在合作中,仍然存在“你的”、“我的”利益之分;人與人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審美狀態:自然和他人均構成我的審美對象。處於審美狀態的人不是計算著的人,其心靈是寧靜的、愉悅的,也是高度自由的。
合作不僅僅是一個態度問題,更是方法問題,正確的方法幫助人們有效合作以實現共贏。作者藉助博弈理論,告訴人們——“如何避免更糟”、“如何尋求更好”、“如何走出必然的困境”、“如何共存”。

作者簡介

潘天群,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套用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博弈論、邏輯學、哲學。
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已出版著作有: 《行動科學方法論導論》(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博弈生存——社會現象的博弈論解讀》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04年第2版)、《社會決策的邏輯結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博弈思維——邏輯使你決策致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博弈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第二作者,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博弈論的哲學基礎與套用功能研究”。

圖書目錄

導論
一、文明的新階段
二、博弈中的人們
三、合作不僅僅是——個態度
第1章 囚徒困境:理論破解與現實之道
一、囚徒困境
二、有限次重複囚徒困境博弈中的不合作
三、約定與協調: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四、阿克塞爾羅德的研究
五、可更換參與人的囚徒困境博弈分析
六、多囚徒困境博弈中的一碼歸一碼策略
七、以直報怨:孔子的思想
八、文明與群體理性
九、俄狄浦斯悲劇的消解
十、“集體惡習”的破除
十一、他人未必是地獄:合理競爭VS惡性競爭?
十二、對話以解決“我們的”問題
十三、從“向後看”到“向前看”:走出動態不合作
第2章 協調理性的實現
一、協調博弈與約定
二、約定及其建立
三、相關均衡與廣義的協調博弈
四、從“共同文化”中尋求破解協調博弈的弱公共信念
五、在共同記憶中形成重複性協調博弈的解
六、“無理由”的理由
七、信號與均衡的調整
第3章 鷹鴿博弈:避免更糟
一、鷹還是鴿?
二、謝林的方法:邊緣策略
三、約定新博弈:鬥雞博弈新解
四、盟誓:能否有效?
五、構建一個反反悔的機制
六、性格與重複鷹鴿博弈的均衡
第4章 衝突中的共存
一、損害:一個新概念
二、兩害相權取其輕
三、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四、準確判斷承受極限:壟斷者與競爭者的共存
五、強者與弱者的重新界定
六、弱者與強者如十可在對峙中共存
七、大國角力的理性
八、承受極限與最低防護力
九、從攻擊到防衛
第5章 避免消耗的戰爭型博弈
一、發展軍備是占優策略
二、戰爭型博弈的利益衝突度分析
三、認識的不一致造成的衝突
四、共贏的打賭?
五、避免不一致產生的戰爭
第6章 共贏的資源分配
一、資源:生存所必需
二、資源爭奪:非常和博弈
三、談判分配的條件:資源“足夠小”或“足夠大”
四、各得其所的“共贏”分配
五、交換
六、先下手為強
七、懸置
八、共享
第7章 聯盟制勝
一、社會中的聯盟
二、自然界的聯盟
三、聯盟與聯盟值
四、共贏的聯盟形成條件
五、聯盟的形成與擴張:以歐盟為例
第8章 聯盟分配的共贏解
一、如何分配聯盟值:鐵礦石談判的一個分析
二、實現共贏的建議分配值
三、夏普里值:公平分配的建議解
四、“理由—結果”解
五、慣例分配法
六、聯盟分配的改革
第9章 創造聯盟
一、發揮你的智慧:創造聯盟
二、聯盟創造利潤
三、人才聯盟
四、建立約定以限制衝突
五、建立“絕配”
六、建立減少損失的聯盟
七、構建機制以建立有益聯盟
八、破壞有害聯盟
九、加入粘合因子
十、穩定的聯盟:發揮特長
第10章 從聯盟到集體
一、什麼是“我們”?
二、集體行動的效率與公平
三、消除集體中的持續不公平結語
一、能力是合作的前提
二、理性與情感
三、從合作到審美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人類有太多災難,這些災難是因衝突而起的,這些衝突充斥於耳。本人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能夠對消除或降低人類的衝突起到綿薄之力。但因能力有限,某些問題淺嘗輒止,沒有分析清楚;其中錯誤也肯定不少,希望讀者諒解。本人十分希望能夠與讀者討論本書所涉及的問題。
“為誰寫作?”這是中國目前學術界的大問題。在今天的學術界,許多書只是為自己寫的,但不是為自己名留青史而寫的,而是為“稻粱謀”,為自己的職稱或課題而寫。好一點的書是為圈內人寫的。
這是生產學術垃圾的時代。許多著作的寫作其目的是出版本身,而不是出版之後讓讀者來閱讀。許多學術著作或論文幾乎為“零讀者”。有的所謂學術著作一出版就幾乎被送進廢品收購站。著作如此,論文如此。
我想,評價學者的一本書的一個標準應當是,該作品影響了多少人。然而,人們可能這樣認為,一部作品在其作者在世時沒有被多少人讀過,沒有多少人欣賞它,但是後世的人將它視為經典,許多經典的命運皆如此。確實,你怎么知道,我的作品不被未來的人們重視?你怎么知道未來我的書或文章不是經典?正是未來的開放,使得製造無價值的作品的流行。
本人試圖擺脫當前知識階層的這種群體意識。本人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本人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與我共同思考本書所涉及的問題。本書的寫作策略之一是,儘可能讓讀者看得懂,本書儘量不用技術符號來表達;策略之二是,儘可能有深度,為此,對涉及的問題,本人力圖做出深入的分析並給出自己的觀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