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蟲節

吃蟲節

每年農曆六月初二,是仫佬族的吃蟲節。飯桌上擺上幾碟別具風味的菜餚——油渣蝗蟲、酸螞蚱、糖炒蝶蛹等,全家人團團圍坐,家長說一聲:“吃,嚼它個粉身碎骨,吃它個斷子絕孫。”隨即,一家人就一齊舉筷,痛痛快快地吃起來。這就是仡老族過吃蟲節的場景。 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有食用昆蟲的習俗。對於他們來說,“吃蟲”不僅有助於改變口味和增加食物種類,而且可以大量消滅對農業生產有害的昆蟲。比如居住在貴州省的仫佬族,不但有食蟲之習,而且還專門設有名為“吃蟲節”的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蟲節
  • 時間:每年農曆六月初二
  • 相關民族仫佬族
  • 類別:節日
相關傳說,各民族習俗,哈尼族吃蟲節,布朗族吃蟲節,傣族的吃蟲節,仡佬族吃蟲節,

相關傳說

傳說古時候,仡老山蟲災連年,五穀歉收。人們面對蟲災無可奈何。寨老們經過商議,懸下重賞:誰能除掉蟲害,賞三頭肥豬。紅榜一出,首先是公雞前來揭榜,它說:“我起得最早,我能除掉害蟲。”誰知,公雞到了田裡,沒吃到幾個蟲子,就被露水打濕了羽毛,打著哆嗦敗下陣來。接下來,鴨子揭榜,它說:“我的羽毛不怕水,我的嘴也大,一定可以消除蟲害。”可是,鴨子在水裡游,害蟲在禾苗上飛,它脖子伸得很長,就是吃不到幾隻蟲子。最後,一個道士揭榜,他說:“我的法術可以治蟲害。”他奮力施法,只是蟲子哪裡聽得懂法咒,道士也敗下陣來。
吃蟲節吃蟲節
眼看一年的收成又要給害蟲吃掉了,人們更加著急。這時,也就是六月初二這一天,有個叫甲娘的窮人忽然有了意外發現。她從外鄉回娘家,沒有帶禮物,心裡很難過。她邊走邊想,可是怎么也想不出辦法來。當她走到自家的田垌時,愁得走不動了,就坐在田坎上休息。幾個孩子見媽媽不走了,就跑到田裡捉蟲子玩,一下子捉了好幾包。甲娘見了,突然想到,就用蟲子做禮物吧。於是,她把蟲子帶回家,炒了給大家吃,大家都覺得清香可口。這一發現一下子就傳開了。人們爭著捉蟲子吃。害蟲數量大減,那年取得了大豐收。寨老們賞了甲娘三頭肥豬,甲娘把豬殺了分給百姓。後來,甲娘死了,人們在田垌中間立廟,紀念甲娘,這座廟後來就叫“吃蟲廟”。
從那以後,每年六月初二,仡老族各村各寨都要殺豬過吃蟲節。這一天,村上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捉蟲。吃過晚飯後,人們都聚集到吃蟲廟,唱歌跳舞。然後,排成長隊到田垌遊行。邊走邊捉蟲,還插撒有雞血的小白旗,表示對害蟲示威,對甲娘紀念。整個田垌充滿了歡樂的氛圍。

各民族習俗

哈尼族吃蟲節

除仡佬族過吃蟲節外,哈尼族也有專門吃蟲的節日,民間稱“捉螞蚱節”。
不同於平時的食用昆蟲食品,捉螞蟻節的吃蟲有很大的成份是在消除蟲害。因此,當人們捉到螞蟻的時候,首先把螞蚱撕成頭、腿、耳和翅膀各一份,然後再用木棍或竹片夾起來,插在田邊、地頭,用以威嚇那些還沒有被捉到的螞炸,使它們不敢再危害莊稼,最後才把這些撕碎的螞蚱收攏起來,回家作菜。

布朗族吃蟲節

雲南許多少數民族有很多人喜食蟬。其中尤以布朗族食用成蟬別具情趣。捕捉成蟬,一般都選在入夏以後,由年輕的姑娘來進行。布朗族姑娘捕蟬不是聽蟬的叫聲去尋找,而是多在黃錯之後,寨子裡的姑娘們常常成群結夥去踏山,在踏實山的時候,那些白天飛累了的蟬都落在地上或灌木叢里,並且被露水潤濕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了。姑娘們就可以信手拈來。待揀到一定數量之後。回家將蟬用沸水燙死,並去其翅膀,放入小籠屜內蒸熟,搗碎,做成與沿海漁民食用的蝦醬一樣的蟬醬。經常食用蟬醬,據說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傣族的吃蟲節

能以多種昆蟲入菜的,應該首推雲南的傣族。傣族食用昆蟲種類多,範圍廣,而且食用方法多種多樣。除蜂蛹和成蠶外,還食用江邊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螞蟻、螞蟻蛋和竹蛹。竹蛹又稱象鼻蟲,是生長在野生竹中的一種甲狀蟲的蛹體。色白,長有一寸左右。有時一節竹中,可取多至數十條。取出的竹蛹先用鹽水浸泡入味。竹蛹以九至十月間最肥,有些傣族民眾常把選用出最好的竹蛹外面裹上雞蛋,用油炸成呈黃色後下酒。其特點是外焦里嫩,被認為是最好的下酒菜。
在傣族民間食用昆蟲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螞蟻拌成的冷盤。據說既消暑,又開胃。酸螞蟻是生長在怒江兩岸的一種黃螞蟻。因為在其腹下生有一個透明的儲酸小黃球,故稱酸螞蟻。酸螞蟻的巢都築在一種豆種植物的枝和幹上。巢是用螞蟻吐的絲狀物將植物葉子連線一起做成的,呈倒圓椎形掛在植物的枝幹上。大的螞蟻窩約有一尺左右。捕獲酸螞蟻大約在立夏以後。
捕時很簡單,只要發現螞蟻的巢,順著根一刀割下即可,然用用膠泥封住螞蟻的進出口,就可將全窩捕獲,食用時將螞蟻窩頻頻搖動,使巢中的螞蟻儲酸球碰破,互相沾一起,然後破巢入盤,加鹽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食用時酸辣可口,經常食用,有治瘴毒、殺蟲的功效,所以市場上經常有小販出售整窩的酸螞蟻。
在傣族民間除普遍喜食酸螞蟻之外,還喜食螞蟻蛋,以蟻子作醬,周代宮廷即有之,取螞蟻蛋時,先把螞蟻趕走,然後把螞蟻蛋洗淨、曬乾,與雞蛋和一起同炒,其味比完全用雞蛋更為鮮美。當然,在民間也有直接用酸生拌螞蟻蛋做成冷盤食用的,傣族普遍喜食螞蟻,可能與其口味嗜酸有關。

仡佬族吃蟲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 吃蟲節,過吃蟲節時,家家都要買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裡捉蟲,捉完蟲之後帶回家裡做成各種應時小吃,與酒肉一起同食。傳說仡佬族過吃蟲節最先始於一位名甲娘的婦女。相傳在很古的時候,仡佬族地區連年遭受蟲災,莊稼所收無幾。甲娘望著遭蟲害的莊稼心如火焚。於是她毅然地帶領幾個孩子到田裡捉蟲,然後將捕獲的昆蟲加種佐料,做成好吃的食品,請所有的人吃。凡是吃過她加工的昆蟲按照甲娘的加工方法,做成可口的食品,任人品嘗。從此害蟲減少了,莊稼獲得了豐收。為此,甲娘受到寨老們的獎賞。甲娘把寨老們獎給她的肥豬殺了之後,宴請了全寨的父老,並訂於每年農曆二日為吃蟲節。至今仡佬族民間每年在吃蟲節時要製作油炸螞炸、膽醃酸螞炸和甜炒蝶蛹等應時小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