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維吾爾族的祖先曾在漠北放牧,與眾多遊牧民族一樣,他們骨子裡熱愛叼羊這種馬背遊戲。清《新疆圖志·禮俗志》中也記載:“開齋....相與叼羊之戲。”這表明新疆許多民族都有叼羊的傳統習俗,以增進民族感情活躍節日氛圍。
維吾爾族人的“叼羊”活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狼對牲畜的危害很大,牧民對狼特別仇恨,一旦獵獲了狼,便將它馱於馬上奔跑。此時大家一擁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娛樂。後來這種活動就發展成一種專門的娛樂形式,並由“叼狼”演變成“叼羊”。
運動特色
比賽形式
維吾爾族叼羊是一種民眾體育活動,一般在婚禮,或開齋節、諾魯孜節等傳統節日時舉行,也在農閒、牧閒時期舉行,比賽規模可大可小,參加的人數從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一般選擇在空曠的田野和平坦的牧場舉辦比賽。
維吾爾族叼羊比賽有分隊和不分隊兩種形式:分隊是指分為兩隊的集體較量,每一個隊都有眾多騎手。組織者將準備好的羊放在空地上,參加比賽的雙方隊伍各推舉一名騎手爭奪羊,最先搶到羊的騎手把羊從地上拾起,緊握住羊後腿,雙方在馬上互相激烈搶奪,兩隊騎手隨後緊追不捨。本隊人若追上,搶到羊的騎手如果不敵對手,可以拋給同隊的其他騎手,隊友接過羊後繼續飛奔,這時比賽成了一場接力賽,雙方既要比拼馬的速度、耐力,又要比拼騎手的水平和技巧,而且戰術和戰略同樣至關重要。騎手間要進行明確分工,有的騎手專門負責一馬當先,沖群叼奪;有的騎手要負責掩護,專門負責阻擋對手,各司其職。一旦奪得山羊,同隊的夥伴需要有人向前拽韁繩,抽打馬背,前拉後推,左右手護衛,才有可能順利衝出對手設下的重重包圍,最先把奪到的山羊放到指定地點繼而奪得勝利。
另一種形式是通過抓鬮將準備好的羊放在馬背上,騎手先跑,其餘參賽者追趕,騎手要在十幾名對手中單打獨鬥奪得羊,還要衝出重重包圍,最後將奪得的山羊放到指定位置的騎手為勝者。獲勝者可將奪得的羊羔送到這一帶最受歡迎的人家裡也可丟,到人群里與他人同樂,也可以拿回家與家人一起享用。叼羊的優勝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備受當地人的尊敬。
器材道具
維吾爾族叼羊比賽所搶奪的羊由舉行儀式的主人或組織者準備,一般是選用2歲或3歲的健壯山羊,經過加工、製作使比賽用的羊有一定的重量,並且增加羊皮的韌性,以防山羊在劇烈爭奪中被扯爛。
騎手騎乘的馬一般為跑馬,比賽前一周要進行體能和飲食訓練,以適應比賽的需要。
分布地區
維吾爾族叼羊的流行區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即阿克蘇市、阿瓦提縣、巴楚縣、麥蓋提縣。塔里木河流域居民主要以刀郎人為主傳統刀郎人以漁獵和狩獵為生,受生產方式的影響,傳承了大量遊牧民族的文化傳統。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維吾爾族叼羊運動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體現了柯爾克孜族人的強悍、粗狂、豪放、勇敢的民族性格。從民族和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叼羊運動的社會價值在於它能提高民族素質,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向前發展,是一種健康的娛樂方式。
傳承狀況
阿瓦提縣每逢節日或慶典時都會舉行盛大的叼羊活動。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加之飼養馬匹的成本逐年上漲,叼羊比賽舉辦的場次越來越少,尤其民間自發舉辦的叼羊比賽很少,叼羊比賽一般由政府文化部門統一組織。
傳承人物
吾布力·達吾提,男,巴楚縣人,維吾爾族叼羊項目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吐爾洪·阿合尼亞孜,男,阿瓦提縣人,維吾爾族叼羊項目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0年起,巴楚縣設立了民間藝人專項補助,鼓勵各項民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巴楚縣文化館獲得“叼羊(維吾爾族叼羊)”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叼羊(維吾爾族叼羊)項目保護單位巴楚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每年開春的諾魯孜節上、絲路之驛旅遊文化節上及重大節日慶典上,巴楚縣均會舉行維吾爾族叼羊比賽。